□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qū)實驗幼兒園 林麗瓊
隨著“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理念在實踐中落地,我開始靜下心來觀察幼兒的行為和需要,分析幼兒的發(fā)展現(xiàn)狀,支持他們的游戲。
大3班的小澤今年6歲,性格活潑好動,游戲時特別不專注。小澤最喜歡車,經(jīng)常這邊走走,那邊看看,拿著一輛或幾輛車在地上、桌上、柜子上滑行。他還經(jīng)常和同伴發(fā)生沖突,比如愛搶同伴的玩具,搶不到就跳、叫、哭,有時還會強行加入別人的游戲,當然,他的這些行為也常常引起同伴的不滿。
“喜歡車、游戲水平較低、解決問題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差”是小澤的發(fā)展現(xiàn)狀,我應該如何支持他發(fā)展游戲水平和綜合能力呢?一次小澤和同伴的沖突,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小澤今天的計劃是拼裝甲車,在尋找材料的過程中,小澤因為車輪的事和宇銘爭搶了起來。
我拿過車輪:“這里發(fā)生了什么情況?”
宇銘:“林老師,小澤搶我的車輪?!?/p>
老師:“小澤,宇銘說你拿了他的車輪。”(重復宇銘的話,用“拿”代替了“搶”這個詞。)
小澤:“我拼裝甲車,需要車輪?!?/p>
宇銘:“是我先拿到的?!?/p>
老師:“我知道了,你們倆都需要這個車輪。班里剛好又買了一箱磁力片,里頭應該還會有車輪?!?/p>
小澤把車輪還給宇銘,隨我去拿磁力片里的車輪。為了給孩子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的機會,我把拆箱的任務交給了小澤。當箱子打開時,小澤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了步驟圖,他覺得很新奇,決定改變原來拼裝甲車的計劃,對照步驟圖拼賽車。
反思:當孩子之間發(fā)生沖突時,老師用重復策略解決了沖突,及時給孩子們補充材料支持他們的游戲。老師也改變傳統(tǒng)觀念把開箱的機會給了小澤。但在開箱時孩子先于老師發(fā)現(xiàn)了材料的使用步驟圖,對孩子的游戲計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接下來的3天,小澤的計劃都是拼賽車。因為是對照步驟圖拼的,他拼裝的賽車從形狀上看基本都相同。他跟我說了這些賽車間的區(qū)別:有的賽車上加了3個帶齒輪的小配件,他說這輛車可以自動加油,當車跑不動的時候,把帶齒輪的小配件轉動起來,賽車就可以跑得更快;有的賽車前面多了一個鉆機,他說有了鉆機,車可以鉆開泥土在地下跑;有的賽車的車底多了個門,說是輸送東西方便……
通過觀察我還發(fā)現(xiàn),第3天雖然小澤還是做了一模一樣的賽車,但他做賽車的速度比前兩天快,有時還幫助同伴完成其他作品。游戲的形式從原來的一個人玩到現(xiàn)在兩三個人一起玩。
反思:小澤已經(jīng)拼了4天賽車了,每一次拼賽車,我都能看到步驟圖在一旁。雖然他每次拼的賽車都不太一樣,速度也有所變化,但對于大班的幼兒來說這種重復性較高,沒有角色、沒有情節(jié)的游戲,能促進其游戲水平的發(fā)展嗎?在區(qū)域游戲中我們強調(diào)要尊重幼兒的游戲意圖,我應該如何在尊重幼兒意圖的基礎上支持他們的游戲水平和能力獲得提高呢?通過思考,我發(fā)現(xiàn)步驟圖提高了磁力片的結構性,限制了孩子的思維。與錢老師溝通后,他建議我把步驟圖收起,投放一些意圖玩具,比如小車、交通標識、動物等,這是否對提高小澤的游戲水平有一定的幫助呢?帶著這樣的想法,我決定立即去試一試。
我將磁力片區(qū)域的步驟圖悄悄拿走了,并投放了小車、交通標識、恐龍等材料。
小澤今天游戲的計劃還是拼賽車,但是當看到磁力片筐內(nèi)的小車時,他改變了計劃,拿起小車到桌上、柜子上開來開去,把手中另一輛紅色的小車以石頭剪刀布的方式送給了朋友,之后又拿著小車加入同伴的樂高游戲,一會兒他又開始拼車庫,車庫拼了一半,他發(fā)現(xiàn)了磁力片中的一個多邊形的配件,他把1輛小車放在上面轉了轉。小車掉了之后,他放上2輛車在上頭,又轉了轉,之后又繼續(xù)拼車庫,最后他拼了一個3層的車庫,并用車、車庫、恐龍、交通標識玩起了有情節(jié)的游戲。
反思:拿走步驟圖,投放意圖玩具,車、交通標識、恐龍等材料激發(fā)了小澤新的游戲意圖。從逐步探索到用這些材料玩起了有角色、有情節(jié)的游戲,小澤不再一味地重復拼賽車游戲,游戲內(nèi)容有了新延伸。
(計劃時間)
老師:“你今天想要做什么?”
小澤:“我今天要做車庫。”
老師:“我記得你昨天做了一個3層的車庫,今天你打算做幾層?”
小澤:“我今天還是要做3層車庫?!?/p>
老師:“你需要什么材料?”
小澤:“我需要磁力片、車?!?/p>
老師:“你要自己玩還是跟朋友玩?”
小澤:“我要自己玩。”
(游戲時間)
小澤今天的計劃是拼3層車庫,見他沒有執(zhí)行計劃,我追問小澤改變計劃的原因。
老師:“小澤我記得你的計劃是拼車庫,你改計劃了是嗎?”
小澤:“本來我是要拼車庫的,我看到小踢拼了一個賽車道,我也要拼賽車道。”
小澤開始用磁力片拼起賽車道來,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小朋友加入小澤的游戲中,15分鐘后,他們拼了一個占了2張桌面那么長的小車賽道,大家都拿起了手中的車在賽道上“開”,引起了很多小朋友圍觀。
(回顧時間)
小澤:“我今天做了一個迷宮賽道,思涵和雅斯看到了也想來拼,我不讓她們拼?!?/p>
老師:“為什么呢?”
小澤:“因為她們拼得太短了。”
老師:“那你有什么辦法讓她們拼得更長。”
小澤:“我們的賽道和她們的賽道接在一起?!?/p>
老師:“我看到你的賽道上還有用三角形拼的東西,那是什么?”
小澤:“車棚,就是車庫,還有洗車場、隧道。”
老師:“哦,你拼了車棚、洗車場還有隧道,我看你拿了小人,那小人是干嘛用的?”
小澤:“小人是來毀滅星球的。我還有臭皮蛋,他來了,我就把2個臭皮蛋扔過去熏他,把他炸掉。”
反思:收起步驟圖、投放新材料后,小澤的游戲持續(xù)產(chǎn)生變化,首先從游戲內(nèi)容上,小澤從重復拼單個賽車到拼車棚、洗車場和隧道等,內(nèi)容不斷豐富;從游戲的時間上看,小澤的游戲基本保持在1小時左右,專注力提高了許多;從參與游戲的人數(shù)上看,從獨自游戲到團隊游戲,小澤逐步萌生了合作意識;從小澤對作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在游戲中都有所體現(xiàn)。
(計劃時間)
熙熙做了個拼車賽道的計劃,他邀請了4個同伴一起完成,小澤是其中之一。
老師:“你今天的賽道是怎樣的呢?我記得前天是長長的賽道,昨天是方方的賽道。”
小澤:“我要拼長長的賽道?!?/p>
老師:“今天的賽道上有什么呢?”
小澤:“有車、保安室、軌道、車庫、警察局?!?/p>
老師:“還有嗎?”
小澤:“……”
老師:“我記得昨天的還有洗車場、修車場?!?/p>
小澤:“還有橋。我要請熙熙、宇航我們3個人一起做?!?/p>
老師:“我看到金浩和子謙也舉手了,他們也想和你一起玩,你愿意嗎?”
小澤:“我愿意?!?/p>
老師:“好的,你們可以開始執(zhí)行你們的計劃了?!?/p>
(游戲時間)
游戲一開始,幾個孩子到一個透明筐內(nèi)拿車,經(jīng)過協(xié)商后,每人一輛車。小澤拿了一筐磁力片后,發(fā)現(xiàn)桌上已經(jīng)有3個女孩在拼了,他說:“我們到地上拼,這里比較大?!毙蓜傞_始的時候拿著小車在同伴拼的賽道上“開”,有時也會把車開到其他地方去。3分鐘后,才開始和同伴一起拼賽道。
(回顧時間)
老師邀請玩這個游戲的孩子一起回顧。
老師:“小澤你今天和你的好朋友都做了些什么?”
小澤:“我們做了一個賽道,暴風雨、隕石都來了,我們趕緊撤退,結果跑道壞了,然后我們就開‘船’走了。”
老師:“你們的賽道原來是在這里,暴風雨、隕石來了,你們就都撤了,移到了一個安全的地方?!?/p>
小澤:“我們拼了一個在水上的賽道,放在地板上面,地板就當作水,讓車在上面開呀開,突然暴風雨還有隕石都來了,還有龍卷風,我們都撤退,我們就開始打炮?!?/p>
老師:“你們開始打炮,我看到恐龍也來了。”
小澤:“恐龍過來保護,保護這個城市,讓隕石不準來?!?/p>
宇航:“恐龍也覺得很危險。”
小澤:“然后我們就去了一個新的世界。”
宏熙:“重新建了一個恐龍世界?!?/p>
小澤:“我們又組成了一個大的世界。”
老師:“我知道了,你們原來建的世界毀滅了,你們就重新建一個世界?!?/p>
小澤:“我建(新世界)的時候,有蟲子過來了,蟲子說他們的媽媽都死掉了,蟲子寶寶無家可歸了,結果收玩具了,我們的這個(新世界)就毀滅了?!?/p>
老師:“收玩具了,你們重新建的世界就毀滅了?!?/p>
反思:通過連續(xù)觀察,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澤從一個“容易和同伴發(fā)生沖突、喜歡獨自游戲、重復玩拼賽車”的孩子,逐漸變成一個“主動探索材料、解決問題、愿意以和平協(xié)作的方式與同伴共同游戲”受同伴喜愛的孩子,并且在后幾天的游戲中,小澤還充分發(fā)揮了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游戲的水平和能力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在老師與小澤持續(xù)的互動過程中,老師的支持對小澤的游戲產(chǎn)生了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撤除了步驟圖,額外投放了意圖材料,這看似簡單的兩個行為,卻給小澤的游戲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解除了他拼磁力片時的“束縛”,將磁力片從有步驟圖的高結構材料,還原為可以隨意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低結構材料,讓幼兒可以自由、自主地游戲,把磁力片玩出了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樣的游戲自然是受大家喜愛的,因此,越來越多的幼兒被吸引了過來,獨自游戲漸漸變成了合作游戲,小澤的能力就這樣隨著游戲的不斷豐富獲得發(fā)展和提升。
錢洪來海森高教育資深導師海森高國家級課題專家組專家美籍幼教培訓專家
“如何支持孩子的游戲深入發(fā)展”對很多老師來說一直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林老師的這個案例,我跟蹤輔導了幾個月。我們最初關注小澤這個孩子,是因為他連續(xù)好幾天都搭賽車,我們對小澤搭賽車的游戲進行了深度觀察,發(fā)現(xiàn)原來是“步驟圖”惹的禍!我建議林老師悄悄地把“步驟圖”撤了,增加了激發(fā)孩子意圖的小車、交通標識和動物,改變真的出現(xiàn)了。
“步驟圖”就像一個高控的老師,它限制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鼓勵孩子生硬地模仿,因此我們建議教師要盡量撤掉教室里面的步驟圖、說明書以及范畫,多投放能夠激發(fā)孩子自己的意圖的材料,比如人偶、動物、昆蟲、汽車、飛機、交通標識、社區(qū)照片等。這些材料不但能激發(fā)孩子開展新的游戲,在深入游戲的過程中,它們也可以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某個環(huán)節(jié)引發(fā)幼兒想象,延伸游戲。這時候,材料就變成了幼兒園里“隱形的”老師,支持著幼兒游戲水平、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fā)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