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平,劉金勇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3)
海洋工程水下裝備是我國智慧海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下攻防等領域,發(fā)達國家憑借其技術優(yōu)勢,引領著水下裝備的不斷變革。水下裝備蓬勃發(fā)展以及水下裝備基礎技術的不斷突破正推動著水下攻防領域作戰(zhàn)模式的轉(zhuǎn)變。
工程上把2種或2種以上的材料在宏觀尺度上組成的新材料稱為復合材料。復合材料是一種不均勻的材料,復合材料在宏觀上呈現(xiàn)出各向異性的特性。復合材料不僅保持了組成材料自身原有的一些優(yōu)良性能,而且能夠彼此補償,明顯改善或突出一些特殊性能,成為一種新型材料。通過改變組成材料品種或比例,可以得到不同品種和性能的復合材料。
復合材料按增強體幾何形態(tài)可分為4類,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顆粒增強復合材料、薄片增強復合材料和疊層復合材料。其中,纖維增強復合材料運用最為廣泛[1]。
碳纖維材料作為一種優(yōu)良的復合材料,由于它具有較高的比強度、比剛度、耐腐蝕性、抗疲勞性以及良好的可設計性,已經(jīng)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水下攻防領域[2]。因此,研究和掌握碳纖維的力學特性,對于推動我國水下攻防領域的研究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層合板是由2層以上的單層板粘合在一起成為整體的受力結構元件,各單層的材料、厚度和彈性力學特性可以互不相同。適當?shù)馗淖冞@些參數(shù),就可以設計出最有效地承受各種載荷的結構元件。
單層板是層合結構的基本單元,單層板是指單向纖維或編織纖維在基體中呈扁平形式的層片。單層板的力學分析是層合結構力學分析的基礎。
單層板屬于宏觀各向同性體或正交各向異性體,其3個彈性主方向分別為纖維縱向L,面內(nèi)垂直于纖維的橫向T和垂直于板平面的法向N[3],如圖1所示。另外,單層板厚度很小,與法線方向N有關的應力分量與面內(nèi)應力分量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對單層板的分析可以簡化為二維平面問題。
單層板內(nèi)任一點處彈性主方向上的應力、應變表示為
(1)
式中Q11、Q12、Q22、Q66為彈性主方向剛度系數(shù),其大小與材料3個方向的彈性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有關。
單層板內(nèi)任一點處任意方向上的應力、應變可表示為
(2)
層合板是由多個單層板粘結而成的,但由于各單層板很薄,層合板的總厚度與其它尺寸相比較仍然小得多,在整體上可把層合板視作一塊非均質(zhì)的各向異性薄板。
層合板的力學性能既取決于組成的各單層板的力學性能和厚度,又取決于鋪層方向和序列。層合板與均質(zhì)材料結構不同,層合板的分析必須立足于對每一單層的分析。
分析層合板的彈性性質(zhì),以下面的基本假設為基礎[4-6]:
1)層間變形一致假設:層合板各單層之間粘合牢固,層間變形一致,無相對位移;
2)直法線不變假設:變形前垂直于板中面的直線在板變形后仍保持垂直,且長度不變;
3)σz=0假設:在厚度方向上的正應力與其他應力相比很小,可忽略不計;
4)單層平面應力狀態(tài)假設:層合板中各單層都可近似地認為其為平面應力狀態(tài)。
根據(jù)以上假設,層合板中任一點的應變,可以用中面上相應點的面內(nèi)應變和彎曲應變表示出來。還能得出,層合板的應變沿厚度是線性變化的。由于引入直法線不變假定,使層合板的變形分析簡化為中面的變形分析。層合板沿厚度方向具有非均質(zhì)性,應力在鋪層之間不一定連續(xù),但在每一單層內(nèi),應力沿厚度方向是連續(xù)函數(shù),故可簡化為分層積分再求和的形式:
(3)
層合板的第k層的應力可用中面的應變和剛度矩陣為
(4)
根據(jù)層合板的實際受力情況,通過層合板的應力-應變關系,得到中面的應變,由中面應變與單層應變的關系,通過坐標變換求得單層應變,再通過單層的應力-應變關系就可以得到各單層的應力分布情況。
碳纖維制成的正交鋪設對稱層合板[90/0/452],共8層,每層厚度為0.125 mm,沿板面方向作用內(nèi)力Nx=20 MPa,Ny=10 MPa,施加于互相垂直的兩邊,計算各層正軸應力[σ(θ)]和各層偏軸應力[σ(θ)1]。計算模型如圖2所示。
碳纖維材料屬性如表1所示。
表1 碳纖維材料屬性
根據(jù)層合板剛度理論進行解析計算,計算過程如下。
1)計算各單層板的剛度矩陣[Q(θ)],得出層合板剛度矩陣[A]:
(5)
2)計算層合板中面應變[ε]:
[ε]=[A]-1[N]
(6)
3)計算各單層正軸應變[ε(θ)],各單層正軸應力[σ(θ)],各單層偏軸應力[σ(θ)1]:
[ε(θ)]=[T]*[ε]
(7)
(8)
(9)
式中:[N]為施加內(nèi)力;[T]為坐標變換矩陣。通過計算,得到的各單層板正軸應變[ε(θ)],各單層正軸應力[σ(θ)],各單層偏軸應力[σ(θ)1],詳見表2。
表2 理論解析法計算結果
仿真目的模型為一個平面應力問題,ANSYS有專門計算復合材料的Shell99單元,是一種八節(jié)點三維殼體單元,每個節(jié)點有6個自由度,即單元坐標系中的每個節(jié)點沿x、y、z3個方向移動,繞x、y、z3個方向轉(zhuǎn)動。線性殼單元Shell99最多允許定義250層的等厚度材料層,適用于薄型到中等厚度的板和殼結構的分析[7]。為方便建模,建立一個邊長1 m的正方形,層合板總厚度為0.001 m,內(nèi)力Nx=20 MPa,Ny=10 MPa等效為Nx1=2×104 N/m,Ny1=1×104N/m的線均布載荷施加。
根據(jù)層合板各層分布情況,建立層合板單元層合結構,并賦值材料屬性[8]。層合板單元層合鋪層結構見圖3,有限元模型如圖4。
計算完成,通過后處理器設置,輸出各層應力結果。可以看到,各單層內(nèi)正軸應力分布和偏軸應力分布是均勻的,與理論分析一致。
輸出默認坐標系為偏軸坐標系,通過后處理,可以直接讀出各層各向偏軸應力和偏軸應變[9]。限于篇幅,僅列出部分計算結果,層1(90°層)x向偏軸應力云圖見圖5所示。
改變結果坐標系,通過后處理,可以直接讀出各層各向正軸應力和正軸應變。限于篇幅,僅列出部分計算結果,層3(45°層)x向正軸應力云圖見圖6所示。
通過有限元仿真計算,得出的各向各層正軸及偏軸應力應變見表3。
表3 有限元法計算結果
將理論解析法和有限元方法分別對碳纖維層合板進行比較,結果見表4。
表4 結果比較
基于以上理論解析法和有限元法計算結果比較,誤差最大為0.71%,認為用有限元方法對碳纖維層合板進行強度分析是可行的,而且精度很高。
本文利用解析法和有限元法分別對碳纖維層合板進行分析。通過對二者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經(jīng)典層合板理論,該理論的核心在于將單層板剛度矩陣進行疊加,計算出層合板的剛度矩陣,進而計算中面應變,分解為各單層應變,得出各單層板的應力應變結果:
2)基于理論解析法和有限元法計算的結果比較,有限元方法很精確地對碳纖維層合板強度進行了模擬,所以采用有限元方法對碳纖維層合板進行強度分析是可行的;
3)本文研究的是對稱層合板,鋪層比較簡單,不存在復雜的耦合效應,而實際工程運用到的碳纖維結構,鋪層非常復雜,要考慮到層間耦合系數(shù)的影響,還需要以后做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