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以“禮儀之邦”而名垂八方。成為長期影響中國政治和思想領(lǐng)域的文化思想,并成為“立身、治國”的基礎(chǔ)。它反映了我國的文明、文化和時尚,具有很大的社會性、普遍性、包容性和約束力。特別是婚喪喜慶禮儀,千百年來為我國廣大城鄉(xiāng)所應(yīng)用。但是,它也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變化,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項內(nèi)容和形式,有的消亡了,有的又誕生了。
關(guān)鍵詞:禮儀;文明;傳統(tǒng)婚俗
婚姻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件頭等大事。所以傳統(tǒng)的婚姻禮儀是中國民俗禮儀中最隆重最熱烈的禮儀之一。傳統(tǒng)的婚姻禮儀從周朝開始形成完整的“六禮”。作為人類傳承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婚禮一直是世界各地民間生活最隆重的慶典,豐富多樣的婚慶及婚禮習俗伴隨其中,形成了一方水土特殊的歷史文化印跡。在擁有數(shù)千年文明的我省山西,南北東西中各地至今保留著豐富多彩、別開生面的婚俗講究,至今是新人們婚前津津樂道的話題。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呂梁地區(qū),直至今天還留存著許多的傳統(tǒng)婚俗文化,無人知曉這些特別的習俗流傳了多少年,傳承了多少代。該文中選擇了呂梁地區(qū)的漢族婚俗作為研究對象,以此考察現(xiàn)代婚禮對傳統(tǒng)婚禮的繼承與變革。
親迎,是婚姻的最后一道程序。禮儀也比較多而繁瑣。
一、婚前準備
婚前要布置新房,說到婚房的布置,呂梁人一般是窗戶四角貼窗花,窗臺上點兩支紅蠟燭,擺三盤褐色饃、兩盤花糕;被子四角裝縫核桃和棗;炕上或床上鋪一張雙折的褥子;門、窗、鏡子等地方貼雙喜字或剪紙花兒;門頭掛繡球。而在臨縣,新婚床上要放“銅盆銀扣”,有招財進寶的寓意。銅盆里面要放花生、紅棗、核桃,還有兩個相扣并用紅線綁著的紅碗等,意思是早生貴子。如今,呂梁各地婚房的布置也跟隨時代的發(fā)展變化著,房內(nèi)所有都要新的,洗漱用品,生活用品一些物件都要放紅紙或用紅布或紅紙包住,新婚準備的東西都是雙份,男方家會提前制作節(jié)節(jié)糕、花饃以備結(jié)婚當天使用,還有要蒸男女雙方屬相上面擦的花,由男方在結(jié)婚當日拿到女方家。男女雙方父母要為新人縫制兩套被褥,也是以前的龍鳳被。結(jié)婚場地如果是自家院子要在院中貼喜,還要檢查迎親路段上的石獅子和井蓋,石獅子那紅紙貼住眼睛,井蓋上貼紅紙。
二、新郎準備
在呂梁地區(qū),結(jié)婚當日零點即十二點,俗稱“交夜”,新郎要吃餃子。餃子的個數(shù)一般都是新郎年齡(虛歲)數(shù)上再加天、地各一個,因為要吃的餃子數(shù)量多,所以餃子也包的特別小。新郎吃餃子時還要吃四碟菜,并請四個人陪伴,吃每個菜的中間那部分,寓意“事事如意”,圖個吉利。結(jié)婚當天,新郎在迎親前有嫂嫂和嬸嬸為其穿戴,先穿棉衣,再穿西服,都是從下往上穿。披紅掛綠,男方先在家里披好紅綢子,綠的是接新娘時女方為其披。穿好后要先敬祖先,然后坐在家里神堂前的一個桶上,桶里放有姜,寓意是“穩(wěn)坐江山”。在男方娶親人員中,需有一人放喜炮,稱為“炮手”。炮手有一項重要的任務(wù),就是到女方家“偷”兩個不帶把的茶“盅盅”,取意為“偷盅盅,抱孫孫”。最后新郎戴上黑墨鏡,由嫂嫂或嬸嬸攙扶到婚車上,上車前有事先堆好的土堆,新郎踩著上去,座上鋪一塊厚毛毯。新郎接新娘走后,由新郎的母親把新郎剛剛踩過的土堆抔三下,包在衣襟中拿回去壓在床下,寓意“腳踏實地、厚重踏實”。
三、新娘準備
迎親當天,新娘家講究也不少。女方早早化好妝穿的自己的衣服,男方迎親隊伍到達后,男方帶來了女方的婚紗,和新娘的紅棉襖(紅棉襖寓意是紅紅火火幸福美滿)。女方先穿紅棉襖,穿上姑姑或者嫂嫂要拿一根紅繩量身高從腳量到頭再從頭量到腳,完了把那截紅繩系到腰間,然后那一個“火燒”在腰間轉(zhuǎn)一圈,寓意也是紅火。女方家也要給男方吃糖、火燒,還要送男方一套茶具,男方則會包紅包給女方送東西的人。吃糖和火燒寓意日子甜蜜紅火。這時新娘嫂嫂給新娘穿新郎來時帶的婚紗?;榧喆┖煤笠彩怯屑依镩L輩給吃火燒和糖。換下的舊衣服舊鞋那紅紙或紅布包起來放在高處,婚后一個月才可以洗。還要拿一個大盤子繡有百年好合、鴛鴦的圖案字樣的鞋墊繞盤子放一圈,中間盤子里放花生和大棗,花生和大棗上面堆放著錢,由父母說一些吉利的話,邊說邊把錢放在新娘子手上,堆得越多越好,寓意婚后賺錢多多。穿戴好后由新郎給新娘佩戴好首飾,拜別父母后由新郎把新娘抱上喜車,然后由嫂嫂給新娘把新鞋穿上,穿上新鞋伴娘要給穿鞋的人紅包。
四、娶新娘、回門
新娘快到時,家人要將與新娘屬相不和的人進房間不能出門迎親,對新娘不好。然后親戚們將用紅紙沾的尺把高的帽子,戴在了男方父親頭上,帽子正中寫著”炒面師傅之神位”,胸前用紅繩掛了個碗口大的紅柳盆,臉上涂了不起些鍋底黑,灑了些白面。新郎的母親被眾人給扎了兩個小辮子,插上花,臉上打上了胭脂,還畫了眉,身上穿了件大紅襖,胸前掛了個醋瓶子,手里拿著個小笤帚頂扇子用,還須讓她扇著。他們就跟在新郎的身后,響工樂隊陪著,迎娶新娘進門,親戚朋友跟著一大群看熱鬧。公公婆婆扮”炒面神”和“喜婆”,表示大人對新人們未來生活的支持。也是對當父母的能給兒子娶上媳婦的贊賞。新娘到后,緊接著就是拜天地,拜父母。呂梁地區(qū)還有是由男方的哥哥喂新娘大米粥,寓意婚后生活和粥一樣別那么清清楚楚。新娘進入新房后,男方家要在婚房門上掛藍門簾,意思是攔住不讓新娘走了。新娘還要和坐在炕上的婆婆進行女主人的交接儀式。這個儀式的大概流程是,新娘先向婆婆深鞠一躬或說句吉慶話,“媽媽下炕我上炕,媽媽的擔子我擔上?!比缓螅牌畔驴?,新娘上炕,新娘按規(guī)定方向坐在雙折的褥子上,就算成為了男方家新的女主人?;檠玳_始前新娘要換旗袍,新娘和新郎要先吃“一根面”新人一人咬著面的一頭,直到親到中間不能咬斷,做一根面的時候面中間有一根細紅線,夫妻二人吃了面把線拿出來,寓意“婚后生活,同心協(xié)力”,然后喜筵開始,新人要依次向長輩敬酒,并改口。喜筵過后,新人回房,在鬧洞房開始前由男方的姑姑把貼著紅紙的“夜壺”提進新人房內(nèi),然后同事朋友就開始鬧洞房,婚禮就算完啦?;槎Y過后三天即回門,回門與舊時無異,新人給娘家拿燒肉、粉條、煙酒等禮品,回門遇見小孩要給紅包。在娘家吃一頓飯,早上太陽出來后去在太陽下山前必須回來,不能在娘家過夜,走時回來時要放炮,呂梁講究“哥哥叫妹妹好活一輩輩”所以回門需要新娘哥哥去接?;楹蟮诙暾吕镄吕梢獛履锶ァ罢J親”即帶新娘去自己的親戚家人們改口認親,認親后親人要給新人紅包,新人要給親人孩子紅包,認親完后,整個結(jié)婚過程就結(jié)束了。
呂梁現(xiàn)代婚禮還沿襲與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婚禮的一些傳統(tǒng)禮節(jié),比如:“天地餃子”“炒面神”“花饃”“火燒”等。當然也有一些發(fā)展與改變,比如:以前講究“老十樣”現(xiàn)在也直接用錢替代。鬧洞房和回門也簡化。呂梁傳統(tǒng)婚禮需要我們新一代好好保護其傳統(tǒng)中的精髓,繼承發(fā)展發(fā)揚。
參考文獻
[1] 艾妮.古代婚姻、宴飲與音樂活動中的“禮”[D].南昌大學(xué),2005.
[2] 薛亞利.婚姻禮儀:一個多學(xué)科的分析框架[J].社會科學(xué).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社會學(xué)所,上海,2009(8).
[3] 張慶霞.《詩經(jīng)》婚戀詩的文化解讀[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7.
[4] 于曉麗,高云鵬,高功敬.我國儀式婚的法社會學(xué)思考[J].濟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濟南大學(xué),法學(xué)院,山東,濟南, 250022,2010(3).
作者簡介:劉淵(1993.04- ),女,漢族,山西呂梁人,碩士,山西師范大學(xué),研究方向:民俗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