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挪威的森林》這部書是日本當代作家樹上春樹所寫的都市愛情小說,這本書作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在日本和國際文壇上都十分暢銷,足見作者創(chuàng)作此書的成功。這本書主要通過“我”的獨白和回憶的方式,講述了在二十幾歲的時候與兩個女孩,直子和綠子之間的感情故事。主人公名字的設(shè)定更好的解釋了他們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與命運,揭示了日本當代年輕人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和對待人生的困惑,迷茫以及無奈。在小說中深刻的體現(xiàn)著當時社會的現(xiàn)狀,筆者以舉重若輕的方式刻畫出了孤獨的韻味。能夠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本文將從不同的觀點分別闡述對《挪威的森林》這部書的探析和對這部書的理解,更好的分析作者所想要表達的問題和現(xiàn)實。
關(guān)鍵詞:樹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探析
書中講述的故事發(fā)生在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進入到高速發(fā)展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在飛速發(fā)展的同時也日漸忽視了精神世界,加劇了精神危機的爆發(fā),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使得人們生活的日益膨脹,精神世界嚴重失衡,面對強大的社會壓力,人們的內(nèi)心開始焦慮不安,都市的過于繁華,使得人們更是無處逃避,小說通過一系列象征性手法刻畫了當時的年輕人所生活的一幕。佛說,一切皆有為法,猶如夢幻泡影?!杜餐纳帧返墓适抡也坏狡鹨?,看不到結(jié)局,你甚至無法逃避,只能一次又一次接受他的洗禮,故事中的人物通過一次一次的掙扎,彷徨,甚至自殺來抗衡這一切,但都如同水中花,鏡中月,那么物理和悲哀。
一、《挪威的森林》的悲劇
(一)愛情的悲劇
我常說,《挪威的森林》是一部悲劇故事,首先是一部刻畫愛情的悲劇故事,主人公與兩個少女的情愛是整本書的主線故事,“我”與直子的愛,與綠子的愛,甚至是與玲子的愛都是熱烈的而且是憂傷的。主人公渡邊是一個孤身在外求學(xué)的浪子,生活簡單,不喜歡外面的事物,疏離整個社會,甚至一切對于他來說都是可有可無的,他從未想過要去改變什么,只想專心的過著自己的生活,任何人都無法融入到他的生命,也無法將他帶出他的生命。他深深的愛著和他有著相同點,悲傷和絕望的直子,在我看來,他和直子的結(jié)局從一開始就是注定了的,沒有結(jié)局,直子的死,他耿耿于懷,使得他又陷入了更加封閉的空間,這也是渡邊本身的性格所導(dǎo)致的。后來的綠子,雖然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融入到渡邊的生命當中去,但也徒然,綠子是積極的,開朗的,他的出現(xiàn)無疑不是讓人看到希望的,然而,他也沒有逃脫命運的折磨,他愛著的人愛著別人,而且她還深深地明白這一點,雖然很努力地挽救自己的愛情,但也無法把渡邊的那顆疏離的心所帶回來。相同的人總是相惜的,但總是無法走到一起的。不同的人也許是相斥的,但是也許兩個人都愿意放開心扉去接觸,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異性相吸更對一些。很可惜,渡邊沒有給自己一個機會,也沒有給綠子一個機會,這就注定了,他們的生命只能是平行的。
(二)死亡的悲劇
這本書不僅僅刻畫了一段愛情的悲劇,還無時不在小說中透漏著死亡的信息。從最開始的木月自殺,到直子自殺,初美的自殺,整個故事除了綠子的父親是死于癌癥,其他的主人公都是在二十幾歲的好年華里選擇了自殺,而且自殺的原因都大同小異-精神崩潰。生命是一場輪回,沒有人能逃得過這場宿命,所有經(jīng)歷的一切都會慢慢的消失,最后變得不存在。小說中的主人公,一個一個的死去,似乎沒有過多的波瀾和起伏,一切都顯得那么平淡和靜謐,好像透漏著生命的必然過程,但是每一次死亡都能勾起讀者的蕩漾,對于生命的探析,對于生命的解脫,和無法幫助所愛之人的那種悲哀,都好像刻畫在每一個人的心理。我們這才發(fā)現(xiàn)無論有多少的哲理出現(xiàn),都無法幫助我們排解這種悲哀和無奈,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掙扎,從這種悲哀中掙扎出來,在這之前甚至之后我們所有感悟到的哲理都是那么渺小和無力。作者在講述這個故事的時候,無不透漏著日本在那個時代的一個精神特質(zhì),無常觀。生命無常,青春不再,事事皆無用。佛法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法的傳播使得日本對于無常觀更加的認同。對于日本這個國家來說,常年受到地震,火山等自然災(zāi)害的侵襲,而大家有無力反抗,因此,大多數(shù)人也覺得生命無常,是無法逃避的。正是因為這種觀點,才造成了作者在書中安插了過多的死亡氣息,而沒有一點點的違和感的出現(xiàn)的原因了。
二、小說中特定的名字象征
(一)主人公名字的象征
作者筆下的名字的構(gòu)成,似乎都刻意的逃避漢字的表達方式,想讓讀者通過自己的翻譯去理解。在小說中主人公“我”的設(shè)立,是一個懦弱的,但是又是一個自以為強大的,心高氣傲的人,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無法融入外界,無法理解外界生活得方式,也同樣看不起外界的人和事。這也在映射著日本當時發(fā)生的一件大事,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日本的“全共斗”運動,那些年想去解放這個社會,但是又不了解這個社會,大多都是一些對于生活迷茫和經(jīng)歷過失敗的人,這場運動是這些學(xué)生為了反對日本不合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體制制定所展開的。他沒有完整的斗爭目標和綱領(lǐng),因此是注定失敗的。是虛幻的,是麻木的。樹上春樹刻畫的這樣一個主人公的形象,無疑是跟“內(nèi)向一代”的筆者的文學(xué)特點有關(guān)的,把這種風(fēng)格發(fā)揮的淋漓盡致。他們同樣的對于生命的不信任不理解甚至是抵觸心理。他們同樣的習(xí)慣給讀者帶入到虛構(gòu)社會的同時感受現(xiàn)實社會的感召,他們同樣的習(xí)慣刻畫都市人生存的無奈,遠離家鄉(xiāng),蝸居著,逃避著。他們同樣的喜歡刻畫出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無常觀。
(二)女主人公名字的象征
作者筆下的第一位女主人公直子,大概設(shè)定的含義就是代表著孤獨和死亡的。直子從面對木月的自殺開始變得更加憂郁而沉默,開始對于生活和社會有了強大的抵觸,木月是他的一切,但是當一切都抹殺了的時候,他開始極度的抵抗著一切。直子的本身就是一個不健康,不正常的人,作者對于他的一切的描寫都是模糊不清,支離破碎的,以至于男主人公作為她生命中唯一的一個朋友都無法回憶起她的容貌和樣子。只能看到他的背影和烏黑的長發(fā),甚至在整篇小說中都沒有提到直子的父母,兄弟。因此,在作者的筆下,就是要刻畫出這樣一個遠離社會與家庭的形象,對“我”若即若離,忽遠忽近,不過多的交談,甚至只喜歡和我漫步在無人的街道。這個特質(zhì)也是完全符合“內(nèi)向的一代”的筆者的寫作特點的。
另一位女主人公綠子,綠子的設(shè)立,是整篇小說中唯一的一點光亮,綠子開朗善良,熱情大方,她就好像是生命力的感召,文中她有父母,有姐姐,甚至一切的設(shè)定表面來看都是朝氣蓬勃的,但是如果仔細閱讀就會發(fā)現(xiàn),綠子有著和直子一樣的對社會的疏離和抵觸,同樣是難以捉摸的,甚至是不想讓讀者看透的,她就像天外開客一樣,你摸不到她的習(xí)慣和愛好,甚至連固定的歸屬都沒有,而且沒有像直子一樣給大家一個解釋,綠子連解釋甚至都不會解釋一下,因此,我們更加可以肯定,作者對于綠子的設(shè)定也是同樣符合與“內(nèi)向的一代”的寫作手法,同樣是破碎不堪的,同樣是凌亂的。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文中的一個女主人公玲子的設(shè)立,文中多次描寫,玲子是在直子自殺后出現(xiàn)的。穿著直子送給他的衣服來看望“我”并脫掉直子送給他的衣服,瘋狂的與“我”做愛。好像作者無時無刻不在映射著什么,“玲”音譯也可以作為“靈”,是靈魂的意思,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玲子就是代表著直子的靈魂,出現(xiàn)在了“我”的生命里。是“我”對于愛情的渴望,也是作者對于美好的些許向往。
三、《挪威的森林》是對孤獨的刻畫
這部小說中,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就是孤獨,渴望擺脫孤獨,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孤獨之中。小說中幾乎沒有體現(xiàn)出任何的家庭背景,著重刻畫這種無家可歸,沒有什么留戀的身影,主人公看似有很多的朋友,對每個人都很關(guān)心,但是他同樣的沒有擺脫孤獨,他在對每個人都很好的同時,同樣的沒有和任何一個人深交,所有的都處在主人公的心房之外。甚至,直到直子自殺,渡邊都沒有了解直子,仍然旁若無人的過著自己的生活,享受著自己的孤獨,渡邊不是不知道這種性格的偏激,而是即使他知道,他也不想面對或者說他無法面對,他沒有能力與之抗衡,這就是人身上的多重性格當中一點,人作為一個心理動物,就要知道自己性格的存在有哪些優(yōu)點,有哪些局限性,孤獨,作為一種局限性,卻又不是局限性,他無處不在,卻又可以得到升華。文章中就是用這種看似簡單的人物描寫,刻畫出整個日本當時社會的一種病態(tài),孤獨作為這種病態(tài)社會的產(chǎn)物,得到了大家的強烈認同,在小說中的主人公,困惑,孤獨和無奈,又何嘗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每個小人物的刻畫呢,人們在極度追求物質(zhì)和肉體上的滿足的同時,又怎么不是代表著對于精神的極度緊張呢,恰恰作者通過這一手段使幻想和現(xiàn)實得到了空前的結(jié)合,這也代表著樹上春樹對于《挪威的森林》所想要表達的含義就是孤獨。
小說的題目取自披頭士音樂《挪威的森林》,首先這首音樂就表現(xiàn)出了兩個對于生命的特質(zhì),一個是對于生命的熱愛,炙熱,對于愛情的追求,另一個是對于生命的怠慢,迷茫和困惑,從小說來看,選取這個題目的含義應(yīng)該是代表著第二個含義的。小說內(nèi)容較為傷感,從文字中就透露出悲傷的氛圍,再同音樂相結(jié)合,就能發(fā)現(xiàn)作者對于小說想要表達的孤獨的特質(zhì)。《挪威的森林》中的森林,是悲涼的,是充滿著絕望的,是頹廢的,這也是在題目上就認證了作者的目的和寫作的意義。
四、結(jié)語
村上春樹這部小說主要強調(diào)了生與死并非是對立的,而是包含的,死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是時刻存在的,他在文中不斷的運用象征性的手法寫出了,生與死,過去與現(xiàn)在,理想與現(xiàn)實,主觀與客觀的融合與分散,因此,這本書并不是一部簡單的描寫愛情故事的小說,而是摻雜著當代社會背景下的整個日本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因此,我們也透著小說看到了日本民族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渴求改變的心愿和渴望。
參考文獻
[1] 佟君.屬于世界的村上春樹[J].東北亞外語研究,2014 (3):30-36.
[2] 趙靜蓉,韋施伊.記憶的陷阱與失敗的身份認同——以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為例[J].南京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學(xué)報,2015(1):126-131.
[3] 柳曉輝,沈清連.自我身份的迷失與追尋——《挪威的森林》中的身份認同建構(gòu)[J].天府新論,2015(4):134-138.
作者簡介:羅勇(1980.03- ),男,遼寧鐵嶺人,商學(xué)碩士,大連理工大學(xué)城市學(xué)院講師,主要從事日語語言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