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衛(wèi)詩 趙明 鮮白林
摘 要:當前,高等院校積極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高度重視學生黨建工作,大學生黨員開展社會服務呈現出學生黨員積極響應,地方評價優(yōu)異;服務社會時間集中,多在假期進行;學校統一組織為主,自發(fā)服務較少等特點。依托校內大學生黨員服務站,校地共建基層黨建學院,掛牌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示范基地等實施校地黨建合作平臺下大學生黨員服務。在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后,對推進校地黨建合作平臺下大學生黨員服務常態(tài)化工作中,應完善機制建設,將大學生黨員的學習與社會服務有機結合,調動大學生黨員的主體性思考,推進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打造校地黨建合作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常態(tài)化的品牌。
關鍵詞:校地黨建合作;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
大學生黨員是黨員隊伍中特殊而又重要的一個群體,是大學生群體中優(yōu)秀模范的代表,是共產黨員隊伍的新生力量,也是黨的事業(yè)的重要生力軍。大學生黨員不僅需要在高等院校的學習、科學研究、生活等多方面發(fā)揮著引領帶頭作用,在社會服務領域也應積極響應,增強服務地方的意識,踐行黨員的誓言。
校地黨建合作是高等院校與地方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合力助推黨建事業(yè)的重要舉措。通過校地黨建合作,高校發(fā)揮人才、教育科研等資源優(yōu)勢,地方政府整合區(qū)域資源,通過共建融合,搭建校地之間黨建合作平臺,形成以黨建促融合、促發(fā)展的良好局面。
一、大學生黨員開展社會服務的現狀
社會服務是高等院校繼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文化傳承之外的重要職能,高校應發(fā)揮自身的人才、教育科研等資源優(yōu)勢,服務地方社會。作為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優(yōu)秀模范代表,大學生黨員應走在服務社會的前列。當前,高校黨委積極落實中央、省委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重要指示,高度重視大學生黨建工作,注重對大學生黨員的教育與管理,當前大學生黨員在開展社會服務的過程中,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學生黨員積極響應,地方評價優(yōu)異
大學生黨員積極踴躍參加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將校內所學知識與校外實踐、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專業(yè)特長與社會需要、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增強黨性的修養(yǎng),鍛煉大學生黨員才干。通過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服務與鍛煉,受到用人單位的優(yōu)異評價。
(二)服務社會時間集中,多在假期進行
大學生黨員參加社會服務多利用假期時間進行,時間安排集中,有利于開展較為深入、規(guī)模較大的社會服務活動,且便于組織大學生黨員的參加。利用在校學習的碎片化時間組織大學生黨員參加社會服務較少,一是受服務場地空間距離的限制,二是學校課余時間校內活動安排較為豐富。
(三)學校統一組織為主,自發(fā)服務較少
目前大多數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多由學校組織,通過高校與地方政府、企業(yè)等簽署的黨建合作協議、掛牌黨建合作示范基地等多重形式,組織學生進社區(qū)、進基層、進企業(yè)等開展社會服務,而學生自發(fā)組織參與的社會服務比例較小。究其原因,一是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資源有限,自發(fā)開展社會服務的區(qū)域主要選擇在學校、家庭等所在地,而組織較大規(guī)模、較為深入的社會服務活動難度較大,二是高校統一組織的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主題明確,切合大學生黨員的實際,服務活動的可操作性較高。
二、校地黨建合作平臺下大學生黨員服務的實施路徑
成都工業(yè)學院以致力于建設一所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地方性應用型現代工程技術大學為目標,以校企合作為抓手,高度重視黨建工作。2017年學校分別與成都市郫都區(qū)、成都市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示范基地黨工委(管委會)簽署校地黨建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聯盟、與郫都區(qū)簽署的“校地企”黨建合作框架協議,在高校、政府、企業(yè)的合作中,積極探索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的實施新路徑。
(一)依托校內大學生黨員服務站
為落實中央、省委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tài)化制度化重要指示,扎實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增強大學生黨員服務地方的意識,鍛煉大學生黨員才干,按照成都工業(yè)學院與郫都區(qū)簽署的“校地企”黨建合作框架協議,成都工業(yè)學院材料工程學院黨員服務站先做先行,先行試點啟動了選派優(yōu)秀大學生黨員進社區(qū)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黨員進社區(qū)志愿活動是踐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的重要舉措,學是基礎、做是關鍵。以大學生黨員服務站為依托,積極做好對大學生黨員的教育與管理、不斷推動學生黨員增強本領、服務地方,推進活動的長期化、制度化,打造校地黨員服務站品牌,建立大學生黨員進社區(qū)的長效機制。
(二)校地共建基層黨建學院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zhàn)斗力的基礎。地方基層黨組織實踐工作資源與經驗特色豐富,高等院校擁有豐富的智力、人才等資源,雙方通過共建探索高校與地方基層黨組織聯動合作的黨建學院新模式,明確雙方黨建融合發(fā)展的結合點,以黨建學院為平臺,開展特聘教授講黨課、黨員教育培訓、組織主題黨日活動、主題黨課、黨員實習實訓、黨員實踐鍛煉、黨員志愿服務等形式多樣的學習與實踐活動,優(yōu)化整合高校與地方基層黨組織黨建特色資源,融合實踐創(chuàng)新與理論研究。在基層黨建學院中,大學生黨員提升學習增強黨性修養(yǎng),服務社會鍛煉自身才干。
(三)掛牌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示范基地
掛牌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示范基地,是拓寬高校黨建工作陣地、深化對大學生黨員教育與管理的重要渠道。以社會服務示范基地為平臺,更多大學生黨員可以在基地中得到培養(yǎng)和鍛煉,提高其思想認識和黨性修養(yǎng)。高校牽頭掛牌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示范基地,大學生黨員在社會服務的實踐中依托學科專業(yè)知識,更好的盡自己所能做實事、講實效,進行黨性鍛煉和專業(yè)實踐。通過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示范基地的建設,彰顯高校的育人特色,將大學生黨員的專業(yè)特長與社會服務相結合,打造品牌,形成合力。
三、推進校地黨建合作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常態(tài)化的若干思考
大學生黨員服務早已不是新鮮詞,校內加校外、線上與線下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中共教育部黨組2017年印發(fā)《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以下簡稱《標準》),不斷推進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組織化、制度化、具體化。《標準》中指出,對黨員繼續(xù)教育,每年集中培訓時間一般不少于32個學時;運用學生互動社區(qū)、主題教育網站和“兩微一端”等網絡新媒體,創(chuàng)建網上黨建園地、網上黨校等黨員教育平臺;重視教育培訓實踐環(huán)節(jié),組織大學生黨員廣泛參加自我管理、志愿服務、社會調查、承諾踐諾等活動;學生黨建工作有相對固定的活動場所和設施,建立多種形式的學生黨員教育、實踐和服務基地。更為大學生黨員的社會服務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校地黨建合作的背景下,為落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推動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活動的常態(tài)化開展,有以下若干思考:
(一)完善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的機制建設
完善的機制建設是開展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活動的常態(tài)化的有力保證。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活動的常態(tài)化不是單一由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高校輔導員來完成,需要高校各方、職能部門的協調聯動,為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人員保障。其次,加強制度建設,如建立“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實施辦法、管理辦法、管理條例”等,對大學生黨員的社會服務活動實施規(guī)范化的管理。第三,落實組織保障,高校黨建工作主管部門牽頭成立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工作小組,為學生黨員的社會服務提供專業(yè)化、科學化的指導與建議。再次,高校應挖掘校內人才、智力資源與校外社會資源,建立豐富、多樣的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示范基地、黨建學院等,為大學生黨員提供更多從事社會服務的選擇。
(二)將大學生黨員的學習與社會服務有機結合
大學生黨員專業(yè)知識較為豐富,社會實踐經驗較少。大學生黨員參加社會服務,既是將所學專業(yè)知識從理論到實際的轉化過程,也是接觸地方社會,學習、了解社會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大學生黨員進行社會服務,也是利用高校與地方社會寶貴的合作資源。作為大學生黨員,應努力做好在做中學,學中做,不斷凝練、提升,更好的服務社會,將學習與社會服務有機結合。
(三)積極調動大學生黨員的主體性思考
大學生黨員是參與社會服務活動的主體,年輕、充滿活力、思維活躍、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等是新時代大學生的典型特征,因此,大學生黨員在開展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應注意引導學生發(fā)揮其主動性,為形式豐富內容多樣的社會服務活動出謀劃策。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者也應注意轉變工作方式,從更多的對于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活動的統一組織向調動學生黨員的主動參與、自主思考轉變,采用項目申報管理的辦法,將社會服務活動的主題、方式、創(chuàng)意等放手于學生黨員,更多進行對學生黨員申報活動進行咨詢、審核、監(jiān)督等管理環(huán)節(jié)。
(四)推進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集中與分散相結合
大學生黨員參加社會服務多利用假期集中進行,便于開展較為深入、規(guī)模較大的社會服務活動。為提高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活動的效率,及時增強對學生黨員的鍛煉,可采用分小組形式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分散開展大學生黨員的社會服務活動。分散式的社會服務活動既可提高活動的效率,利用課余時間、周末、節(jié)假日,便于學生黨員及時發(fā)現問題及時解決及時得到鍛煉,也使得活動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強。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集中與分散兩種形式進行,各有利弊,因此,將兩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共同服務與大學生黨員的社會實踐鍛煉。
(五)打造校地黨建合作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常態(tài)化的品牌
校地黨建合作助力大學生黨員開展社會服務的常態(tài)化,需多方形成合力,助推黨建工作的新高度。高校與地方社會也需協調資源,凝聚共識,彰顯特色,共同推進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的長期化、制度化與常態(tài)化,建立社會服務活動的長效機制,推動校地黨建合作大學生黨員社會服務常態(tài)化的品牌建設,形成成熟有效的學生黨建活動品牌。
參考文獻
[1] 黃月圓.大學生黨員自我教育的模式探究——以桂林醫(yī)學院為例[J].職業(yè)時空,2013(02),137-139.
[2] 王洋.大學生黨員常態(tài)化教育的創(chuàng)新路徑探索——以成長檔案為例[J].文教資料,2016(07),94-95.
[3] 林純,鐘詠斯,侯淑華,方妙芬,李昊臻.構建大學生黨員掛職基層常態(tài)化機制的思考——以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黨員實踐基地為例[J].江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06),51-53.
作者簡介:婁衛(wèi)詩(1988- ),女,河南駐馬店人,講師,現為成都工業(yè)學院材料工程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趙明(1979- ),男,陜西西安人,現為成都工業(yè)學院學生工作處學生管理科科長,研究方向:大學生管理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鮮白林,成都工業(yè)學院材料工程學院2016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