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良露
誰沒聽過《殺雞取卵》的故事?連小孩都懂得其荒謬性,但當“雞”指的不是雞,而是象征著大地時,我們人類卻依然渾渾噩噩地行著“殺土地而取食”的無知之舉。
那一年臺灣“八八水災”的受害地區(qū),數數名字,有多少是我們熟悉的臺灣農漁特產與農業(yè)觀光休閑的地方?阿里山高山茶、梅山高山茶、甲仙芋頭、玉井芒果、麻豆文旦、東石蚵、林邊養(yǎng)殖魚、知本溫泉區(qū)、廬山溫泉區(qū)……當我們看到新聞畫面中的災區(qū),有些山地小村落,在土石流堆中還矗立著檳榔樹,這些原本只適合種在沙土中的植物,怎么都跑到山中去了?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保局皇谴砭幼≡谄l(xiāng)遠村的山民漁人靠山海過日子,但這些居戶在人口比率中是少數,如今臺灣的農業(yè)發(fā)展趨勢卻是全民與自然爭地,許多適合發(fā)展安全農業(yè)的地方都變成了商業(yè)、住宅開發(fā)區(qū),卻讓許多不適合開發(fā)的地區(qū)變成了農漁特產開發(fā)區(qū)。
然而,沒有購買,就沒有供給,臺灣人自豪的高山茶口味,卻是在付出昂貴土地代價下獲得。高冷蔬果,從高麗菜到溫帶蘋果、梨子、水蜜桃等等,都破壞了高山地區(qū)的水土生態(tài)。東石林邊地區(qū)長年抽取地下水養(yǎng)殖魚蚵帶來的地層下陷災害與年加重,海堤一再增高也阻止不了洪流的反撲。
臺灣的農業(yè)發(fā)展,仿佛是由一群不會打算盤,不懂收支平衡的人在主導,想想看,這些辛苦在不適合耕種養(yǎng)殖的土地上做農事漁活的人一年能賺多少錢?但當一次災難來臨,他們喪失的身家又是多少?如果賠上性命,生命能用賠償的金錢來衡量嗎?除了個人身家性命外,每次搶救災區(qū)、重建家園、國土復育的集體社會成本又要花費多少?我們怎會一直輪回在這種不當的小小收入,卻支出大大的農漁發(fā)展之惡事中?
然而,人類如何能滿足口腹之欲又不必殺土地以取食,就需要文明的智慧,這樣的智慧要建立在與自然平衡而非與自然作對的生活態(tài)度上。日本京都人在發(fā)展了一千多年的京都土地上,竟然還能保持京野菜傳統(tǒng),這些九條蔥、加賀茄、掘井牛蒡、圣護院蕪等等,種植在離京都市中心不遠的近郊土壤中,這些名物代表的美味意義絕不止于口腹的滋味,而是與自然共存的美意,能保有這些近郊土地,顯示的正是人類不因文明發(fā)展而全面扼殺民以食為天的近郊農業(yè)家園。當然,京野菜因此而不便宜,但京都人長年養(yǎng)就的食物智慧,是以巧手細工來做精美的京菜,京菜的量很小,但十分精致細心制成的京漬菜配白飯、味噌湯也可以是美味的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