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凌曉紅 丁志偉 曹慧慧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南京醫(yī)院(南京市第一醫(yī)院),南京 210006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是一種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的骨密度和骨質量下降,骨微結構破壞,造成骨脆性增加,從而容易發(fā)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1]。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將骨質疏松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共同列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三大殺手”。隨著老齡化社會到來,骨質疏松逐漸成為中國中老年人群最常見的骨骼疾病,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骨質疏松患者最多的國家[2-3]。本文通過對近年來中國骨質疏松領域科研文獻的分析,圍繞中國骨質疏松研究的現(xiàn)狀與趨勢進行了初步探討,旨在為實現(xiàn)中國骨質疏松研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參考。
中國知網(CNKI)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連續(xù)動態(tài)更新的中文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囊括了中國90%以上的知識信息資源,是目前資源類型完整、內容全面的國家知識資源保障體系,收錄國內期刊數(shù)量達8200多種,以學術、技術、政策指導、高等科普及教育類為主,同時收錄了部分基礎教育、大眾科普、大眾文化和文藝作品類刊物,內容覆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農業(yè)、哲學、醫(yī)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各個領域,全文文獻總量2200多萬篇。
在中國知網中檢索2013—2017年骨質疏松領域內的文獻,限定檢索條件:發(fā)表時間 between (2013-01-01,2017-12-31) 并且(主題=骨質疏松癥 或者 主題=骨質疏松) (模糊匹配),專輯導航:全部;數(shù)據(jù)庫:文獻 跨庫檢索。共檢索到23 410篇文獻。檢索時間節(jié)點為2018年1月20日。
運用CNKI E-Study和EXCEL 2007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013—2017年期間,在中國知網中共檢索到骨質疏松領域內的文獻共23 410篇,文獻數(shù)量總體呈逐年下降態(tài)勢,2017年尤為明顯,環(huán)比下降達9.15%。各年度文獻量相比較,2013年文獻數(shù)量最多,達4 821篇,占文獻總數(shù)20.59%;2017年文獻數(shù)量最少,為4 318篇,占文獻總數(shù)18.45%。見表1。
表1 2013—2017年期間骨質疏松研究領域文獻總體情況Table 1 General analysis of literatures of osteoporosis research during 2013—2017
2013—2017年期間,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得到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各種類型文獻數(shù)差異明顯。具體上,期刊論文數(shù)量最多,達18 081篇,占文獻總數(shù)77.24%;學術輯刊論文數(shù)量最少,僅2篇,占文獻總數(shù)0.01%。見表2。
2.2.1期刊論文:2013—2017年期間,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得到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期刊論文18 081篇。從收錄論文數(shù)量上看,排名前20名的期刊收錄論文達3 921篇,占期刊論文總數(shù)21.69%。其中,《中國骨質疏松雜志》收錄論文數(shù)量最多,達1 314篇,占前20名期刊收錄論文數(shù)的33.51%,占全部期刊論文總數(shù)7.27%。見表3。
表2 2013—2017年期間骨質疏松研究領域資源類型情況Table 2 Analysis of resource types on osteoporosis during 2013—2017
表3 2013—2017年期間骨質疏松研究領域期刊論文收錄情況Table 3 Analysis of periodical papers of osteoporosis research during 2013—2017
2.2.2碩士學位論文:2013—2017年期間,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得到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碩士學位論文2 300篇。從產出機構上看,排名前20名的學位授予單位共產出碩士學位論文1 278篇,占碩士學位論文總數(shù)55.57%。其中,河北醫(yī)科大學產出碩士學位論文最多,達128篇,占前20名學位授予單位碩士學位論文數(shù)的10.02%,占全部碩士學位論文5.57%。見表4。
表5 2013—2017年期間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國內會議論文情況Table 5 Analysis of domestic conference papers of osteoporosis research during 2013-2017
表4 2013—2017年期間骨質疏松研究領域碩士學位論文產出情況Table 4 Analysis of the master degree theses of osteoporosis research during 2013—2017
注:第四軍醫(yī)大學現(xiàn)更名為空軍軍醫(yī)大學;湖北中醫(yī)學院現(xiàn)更名為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2.2.3國內會議論文:2013—2017年期間,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得到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的國內會議論文1 793篇。從論文來源上看,排名前20名的國內會議共產出959篇論文,占國內會議論文總數(shù)53.49%。其中2013年舉辦的《中華醫(yī)學會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暨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成功50周年慶典》共產出會議論文359篇,占前20名國內會議所收錄論文數(shù)的37.43%,占全部國內會議論文總數(shù)20.02%。見表5。
2.2.4博士學位論文:2013—2017年期間,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得到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的博士學位論文450篇。從產出機構上看,排名前20名的學位授予單位共產出博士學位論文279篇,占博士學位論文總數(shù)62%。其中,南方醫(yī)科大學產生博士學位論文最多,達39篇,占前20名學位授予單位博士學位論文數(shù)的13.98%,占全部博士學位論文總數(shù)8.67%。見表6。
2.2.5國際會議論文:2013—2017年期間,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得到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的國際會議論文400篇。從舉辦的學術會議上看,排名前20名的學術會議共征集論文321篇,占國際會議論文總數(shù)80.25%。其中,2014年舉辦的“第十四屆國際骨質疏松研討會暨第十二屆國際骨礦研究學術會議”收集論文最多,達205篇,占前20名學術會議征集論文數(shù)的63.86%,占國際會議論文總數(shù)51.25%。見表7。
表7 2013—2017年期間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國際會議論文情況Table 7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pers of osteoporosis research during 2013-2017
表6 2013—2017年期間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博士學位論文產出情況Table 6 Analysis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s of osteoporosis research during 2013—2017
注: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現(xiàn)更名為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第二軍醫(yī)大學現(xiàn)更名為海軍軍醫(yī)大學;第三軍醫(yī)大學現(xiàn)更名為陸軍軍醫(yī)大學。
2.2.6報紙文獻:2013—2017年期間,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得到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報紙文獻311篇。從發(fā)行的報紙上看,排名前20名的報紙共收錄論文257篇,占報紙文獻總數(shù)82.64%。其中,《中國醫(yī)藥報》收錄文獻數(shù)量最多,達43篇,占前20名學術會議征集論文總數(shù)的16.73%,占全部報紙類文獻總數(shù)13.83%。見表8。
2.2.7其他類型:2013—2017年期間,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得到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73篇教育期刊論文和2篇學術輯刊論文。收錄這些文獻的刊物主要是以服務教育、服務青少年健康成長為主要使命的教育專業(yè)成果。通常具有鮮明的教育主導性、地域特征和行業(yè)依賴性,發(fā)揮著與其他報刊不同的特殊責任和傳播功能。
5年間,中國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的文獻數(shù)量呈逐年下降趨勢,年平均增長率為-2.67%。其中,2017年環(huán)比下降幅度最高,達9.15%。不同類型的文獻之間以及同一類型的文獻內部存在顯著差異,這一方面是由不同類型文獻的各自特征所決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同一類型文獻的內部普遍存在著一定的規(guī)模差異,符合文獻計量學的內在規(guī)律[4-5]。
表8 2013—2017年期間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報紙文獻情況Table 8 Analysis of newspaper literatures of osteoporosis research during 2013—2017
在期刊論文方面,5年間中國研究者在骨質疏松領域共發(fā)文數(shù)達18 081篇,這些研究成果在科技期刊中的收錄情況存在明顯差異。以《中國骨質疏松雜志》為例,該期刊5年間共收錄骨質疏松領域學術論文1 314篇,占全部期刊論文總數(shù)7.27%。收錄期刊論文數(shù)量排名第2位的《中國老年學雜志》5年間共收錄骨質疏松領域學術論文350篇,占全部期刊論文總數(shù)1.94%??梢姡浴吨袊琴|疏松雜志》、《中國老年學雜志》等為代表的一批優(yōu)秀科技期刊,已經在中國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效應,在中國骨質疏松領域內的研究人員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在學位論文方面,5年間中國學位授予機構在骨質疏松領域共產出1 557篇碩士及博士學位論文,占全部文獻總數(shù)6.65%。其中,碩士學位論文1 278篇、博士學位論文279篇。不同學位授予機構所產出碩士及博士學位論文的數(shù)量差異明顯。以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河北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科大學等為代表的高校在該研究領域逐漸形成了相對的規(guī)模效應,在中國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基礎。以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為例,5年間該校在骨質疏松領域內產出的碩士及博士學位論文數(shù)量最多,達140篇,占全部學位論文總數(shù)8.99%。在會議論文方面,不同類型和水平的學術會議征集的論文數(shù)量差異也較為明顯,影響力參差不齊。如2013年中華醫(yī)學會主辦的“第10屆全國顯微外科學術會議暨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成功50周年慶典”共征集論文359篇,占國內會議論文總數(shù)20.02%。2013—2014年,由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委員會和《中國骨質疏松雜志》主辦的國際研討會共征集到262篇論文,占國際會議論文總數(shù)65.50%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會議主辦機構或組織機構在中國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的號召力和學術影響力。在報紙文獻方面,不同報紙在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收錄的文獻數(shù)量也存在明顯差異。以《中國醫(yī)藥報》、《健康報》、《醫(yī)藥經濟報》為代表的報紙收錄文獻數(shù)量較多,該三種報紙收錄文獻數(shù)量共達110篇,占報紙文獻總數(shù)35.37%。其中,《中國醫(yī)藥報》收錄文獻最多,為43篇,占報紙文獻總數(shù)13.83%。可見,這些報紙在骨質疏松研究領域內的文獻報道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和影響力。
根據(jù)中國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目前中國50歲以上人群中骨質疏松總患病率為15.7%,其中女性為30.8%,男性為8.8%。預計到2020年,中國骨質疏松和骨量減少人數(shù)將達到近3億人[6]。可見,骨質疏松已成為嚴重危害中國中老年人群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的主要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之一,且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7-8]。本文基于對骨質疏松領域科研文獻類型和數(shù)量的初步分析,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近年來中國骨質疏松研究的總體狀況與態(tài)勢,對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該領域內不同研究類別和研究層次的科技產出及學術成果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以便為研究者提供更多有價值的基礎信息和參考意義。中國研究者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實現(xiàn)骨質疏松研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科研實踐中更加注重培育和建設高水平、高質量骨質疏松學術平臺與科研載體,通過開展高水平的科研活動,孕育高質量的科技產出,為實現(xiàn)中國骨質疏松研究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不斷提升骨質疏松的診療水平,進一步改善骨質疏松患病人群的健康狀況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