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學前教育專業(yè)逐漸成為各個高等院校關注的熱點。高校對于學前教育專業(yè)的發(fā)展體現(xiàn)出社會文明的進步。說明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關注度逐漸提高,幼兒的教育體系逐漸趨于成熟。但是在我國有一部分的幼兒無法享受到相應的學前教育發(fā)展的福利,就是耳聾幼兒權力保障依舊在實踐中困難重重。本文通過剖析耳聾幼兒的心理自卑問題的影響因素,針對性的指出耳聾幼兒在社會中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之道。
關鍵詞:耳聾幼兒;自卑;心理問題
一、耳聾幼兒自卑心理的表現(xiàn)
耳聾幼兒的心理發(fā)展與正常幼兒沒有質的差別,但是耳聾幼兒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比正常幼兒更容易受到干擾和影響。而有了心理問題中的自卑心理后,耳聾幼兒往往會形成情緒發(fā)展障礙,心理需要障礙,社會交往障礙和學習障礙。具體表現(xiàn)如下:
(一)情緒發(fā)展障礙
因為自卑心理和聽力語言障礙的影響,耳聾幼兒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和了解有著明顯的缺陷。他們幾乎會錯過全部交談的語言信息。視覺在耳聾幼兒的認知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常常集中精力去用眼睛觀察,因此常常表現(xiàn)出異常的安靜或處于緘默狀態(tài),讓人感覺不太正?;虿粔蜢`敏,久而久之,他周圍的孩子就會把他撇在一旁。越是人多,他們就越是膽怯害怕,情緒低落,
(二)社會交往障礙
有自卑心理的耳聾幼兒比一般耳聾幼兒更加沉默和自閉。他們幾乎拒絕與別人交流的所有機會,自己承受痛苦,把問題隱藏在心理。聽力言語障礙再加上耳聾幼兒自己認為自我形象低落,社會表現(xiàn)不成熟,他們越來越害怕與外界接觸。他們會縮在自己的內心世界里,以沉默逃避與外界發(fā)生交流的可能,以保證自己的安全。
(三)學習障礙
自卑耳聾幼兒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育問題。他們聽力言語存在障礙,一般表現(xiàn)為詞匯貧乏,組句困難,發(fā)音不準等。耳聾幼兒需要專門的學習才可以具備一點語言表達能力,他們需要非常專注地聆聽和觀察,而且容易出現(xiàn)疲勞,注意力渙散等現(xiàn)象,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失去興趣、主動性、不能專心聽講。所以這些技能掌握和熟練的程度自然就低于一般耳聾幼兒。面對枯燥的技能學習,他們表現(xiàn)出退縮,逃避,厭惡在學校里接觸的一切事物。
二、耳聾幼兒自卑心理的成因
(一)生理因素對耳聾幼兒自卑心理形成的影響
自卑心理,是指一種根植于潛意識,也時常被認識到的過低的自我評價,它使當事人漠視自己的潛能,消蝕自己的意志,淡漠自己的情感,妨礙自己的認知,令自身的心理機能全面退縮乃至退化。伴隨著這種認識機能的是“我不行”,“我真的不行”,“什么都不行”,“怎么也不行”“我就是不行”……這樣一連串的意識與潛意識,它們經常在自卑者的腦海里盤旋不去,阻止著他向這個世界開放,降低了面對問題、參與學習的能力,令其精神一再退縮,以至于發(fā)展到最后產生了嚴重的心身病癥。從以上生理因素分析來看,喪失聽力的耳聾幼兒相較于健全幼兒更易產生自卑心理。
(二)父母態(tài)度對耳聾幼兒自卑心理形成的影響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們普遍的心態(tài)。然而,當孩子被確診為耳聾時,對父母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對他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家長的心理和行為直接反映在日常生活中,是孩子自卑心理產生的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些父母本身對有缺陷的幼兒的教育就缺乏信心,視其為負擔,認為他們生來就有缺陷,所以惹人討厭。對幼兒缺乏公正的評價,在不知不覺中養(yǎng)成了幼兒膽怯、自卑、輕視自己的心理;一些耳聾幼兒家長在孩子確診后不聽醫(yī)生的建議和忠告,他們固執(zhí)的、徒勞的到處求醫(yī),耗費了精力,花費了錢財,卻一事無成。反而貽誤了給幼兒盡早配戴助聽器,學習語言進入有聲世界的時機。
(三)學校環(huán)境對耳聾幼兒自卑心理形成的影響
學校是僅次于家庭的第二課堂。理論上來說,耳聾所導致的聽力、語言障礙或是自卑等心理問題,在這里應該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復和治療。但是,由于耳聾幼兒自身和家庭的原因,他們入學的IQ、EQ基礎不同,相對的,對于學校的技能接受和同學融洽程度也就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在耳聾幼兒之間自然就形成了比較。比較的結果使心理脆弱處于劣勢的耳聾幼兒失落感更加強烈。
三、預防和消除耳聾幼兒自卑心理的對策
(一)父母創(chuàng)造預防和消除耳聾幼兒自卑心理的條件
在確診初期,為預防耳聾幼兒產生自卑心理,耳聾幼兒的父母和家庭主要成員應接受孩子是耳聾幼兒的現(xiàn)實。家長認真聽取醫(yī)生的診斷和建議,采用最好的最有利于幼兒發(fā)展的方法對其進行治療和教育。如使用助聽器,到聾人學校學習口語和手語,到康復中心進行治療等。使耳聾幼兒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康復或是學習,接近正常幼兒;耳聾幼兒父母應該知道,那些單單依靠專門醫(yī)務人員對幼兒進行的心理健康輔導和治療是不正確的。家長通過學習,可以根據(jù)自己孩子的特點、家庭的具體情況對自卑心理進行預防和治療,從而保證耳聾幼兒的身心同時健康發(fā)展。例如:讓孩子正視自己的缺點,了解人無完人的道理;家長要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家長要讓幼兒注意到耳聾自身的優(yōu)勢;家長給耳聾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口語環(huán)境和生長空間。
(二)學校創(chuàng)新教育預防和消除耳聾幼兒自卑心理
聾人學校的教師不僅要作到“傳道受業(yè)解惑”,還要作到從心理上給予耳聾幼兒更多關懷,幫助耳聾幼兒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信念。耳聾幼兒在受到挫折或委屈后,心理產生的郁悶不知道如何正確宣泄,一般會選擇沉默自閉的形式逃避,避免自己再度受到傷害。教師在這一時期起著關鍵的作用。教師應從生活上、思想上,學習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平時盡可能的多接觸他們,細心的觀察他們的情緒,使他們對自己產生一種信任感。這樣就算耳聾幼兒自己不愿對教師傾訴,教師自己也可以從他們日常的行為和情緒中觀察到他們的異常,給予及時的開導和抒解。
(三)社會集體力量預防和消除耳聾幼兒的自卑心理教育
要讓自卑耳聾幼兒參與社會的活動,體會生命的意義,脫離無語手語的世界,用眼睛和心靈去感受這個多彩的社會。這種教育無需專門進行,只需與社會生活本身結合起來,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中。
1、參觀
家長不能把耳聾幼兒束縛在學校和家庭這個狹窄的范圍內。應該帶耳聾幼兒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風土人情。知道一些在家里和學校學不到的知識。如參觀農村、商店、街道、名勝古跡。參觀農村主要是耳聾幼兒認識成人的勞動,使他們認識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道理,加深他們對“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性認識,從而愛惜糧食、愛惜勞動財富,并進而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拉近耳聾兒童與社會、正常人的距離。
2、訪問
家長結合走親訪友和慰問傷老病殘幼的方式,讓耳聾幼兒不斷的與不同的人進行接觸,了解不同階層家庭的生活情況,體會人間冷暖,學會關心他人寬容他人,在內心里減少對陌生人的恐懼,增強其面對困難與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樣鍛煉了耳聾幼兒的情感,使其不輕易向外界的干擾投降。
耳聾幼兒的生理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但社會各界人事也應關注耳聾幼兒的心理健康。只有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才能促進耳聾幼兒不斷向前發(fā)展與進步,努力學習,與健全人一起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第三版(修訂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74-79
[2]崔耀.心理語言學[M].見:朱瀅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400-431
[4]楊麗霞,傅小蘭。試-聽跨通道漢語詞匯信息加工中的抑制機制。心理學報。2002,34(1):10-15
[6]楊霞.今年將實施三大殘疾人民生工程[D].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2009,(02)
[8]柯克.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232-233
[9]樸永馨.聾童教育概論[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23-26
[10]肖菲.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華夏出版社1992.45-46
作者簡介
翟天園(1993—),女,漢族,籍貫:河南新鄉(xiāng),單位:商丘學院人文學院,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學,比較教育學。
(作者單位:商丘學院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