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鉦
摘要:陳師道為宋朝“蘇門六君子”之一,也是江西詩派重要作家,本文通過對陳師道與東平人、東平景、東平風(fēng)俗關(guān)系的研究,展示了陳師道其人對東平的深厚情結(jié)。
關(guān)鍵詞:陳師道;江西詩派;東平;情結(jié)
陳師道是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他是“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宋元之交的文士方回在其《瀛奎律髓》有“一祖三宗”之說,即以杜甫為祖,黃庭堅、陳師道和陳與義為宗。陳師道著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詞》。自宋朝以來,陳師道就是學(xué)者研究的重要作家,近年來四川大學(xué)楊玉華博士就出版了《陳與義·陳師道研究》一書、南開大學(xué)宋華燕博士寫有《陳師道詩歌研究》論文、大連外國語大學(xué)孫明材教授著有《遠離蘇黃:無黨派視野下的陳師道研究》一書,都對陳師道的生平事跡論述良多。廈門大學(xué)馬寧碩士寫有《20世紀(jì)80年代以來陳師道研究綜述》論文,對當(dāng)代陳師道研究進行綜述。然而,這個假期翻讀我縣古典文學(xué)研究者顏建國老師新出的《蘇軾與東平文士考析》一書,發(fā)現(xiàn)作為一代名家,陳師道與東平的淵源可謂深厚,而作為一名東平學(xué)子,更應(yīng)該對陳師道的這份東平情結(jié)有所了解。
一、陳師道與東平人
(一)陳師道與妻子兒女
陳師道早年娶宋朝鄆州郭概之女為妻,而郭概即為北宋山東東平人。陳師道雖出身仕宦家庭,但到其長大成人,就已家道中落,迫于生計,常攜家口隨岳父郭概而居。直到元祐二年(1087年),時任翰林學(xué)士的蘇軾與傅堯俞、孫覺等推薦他任徐州州學(xué)教授,家庭狀況有了較大改善,此時才將妻兒從岳父家接回到徐州居住,享受天倫之樂。出于對妻兒的思念,陳師道的多篇詩文都與和妻兒的離別與重逢有關(guān),如他文集中的《別三子》《送內(nèi)》《憶少子》《示三子》等,都是記載他與家人離別或團聚的詩歌。
別三子
陳師道
夫婦死同穴,父子貧賤離。
天下寧有此?昔聞今見之!
母前三子后,熟視不得追。
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
有女初束發(fā),已知生離悲;
枕我不肯起,畏我從此辭。
大兒學(xué)語言,拜揖未勝衣;
喚“爺我欲去!”此語那可思!
小兒襁褓間,抱負有母慈;
汝哭猶在耳,我懷人得知![1]
《別三子》具體寫作時間不可確定,正是描寫的陳師道因家庭貧困被迫與妻兒分別的場景。前八句總寫分離之凄苦,“母前三子后,熟視不得追”描繪了妻子在前三子相隨,而自己卻無力追隨的傷感圖景。其后的“嗟乎胡不仁,使我至于斯”句,則抒發(fā)了他對上天不仁、世道不公的悲憤。后十二句分別描寫了三子在離別時的情態(tài),從中可以體會出陳師道內(nèi)心的悲涼與凄苦。大女“初束發(fā)”,應(yīng)該到了十四、五歲;“大兒學(xué)語言,拜揖未勝衣”,大約有六、七歲;“小兒襁褓間”,此時還沒滿周歲。這樣看來此詩應(yīng)該寫在陳師道壯年之時。
示三子
陳師道
去遠即相忘,歸近不可忍。
兒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極不得語,淚盡方一唒。
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wěn)。[2]
這首《示三子》則寫于妻兒歸來之時。前兩句直敘內(nèi)心對于妻兒不可抑捺的情愫,“眉目略不省”一句表明了離別時間的長久,并寓有親生骨肉幾成陌路的感喟。結(jié)尾“了知不是夢,忽忽心未穩(wěn)”兩句,刻畫出了明知為現(xiàn)實,卻感覺在夢境之中,內(nèi)心惶恐不安的心理狀況,深沉的思念之情便在此中曲折表現(xiàn)了出來,感情刻畫入木三分,足見陳師道對家人思念之真與深。
(二)陳師道與岳父郭概
雖然后世對陳師道的岳父郭概多有貶斥,實際上郭概也有兒女之情,對敗落的陳師道沒有另眼相看,北宋元豐七年(1084年)五月,郭概去西南任成都府路刑獄一職,此時陳師道仍沒有營生,無力贍養(yǎng)家室,所以妻兒均隨郭概赴蜀生活,陳師道則漂泊謀生,分手時陳師道為岳父郭概寫《送外舅郭大夫西川提點刑獄》一詩送行。
送外舅郭大夫西川提點刑獄
陳師道
丈人東南來,復(fù)作西南去。
連年萬里別,更覺貧賤苦。
王事有期程,親年當(dāng)喜懼。
畏與妻子別,已復(fù)迫曛暮。
何者最可憐,兒生未知父。
盜賊非人情,蠻夷正狼顧。
功名何用多,莫作分外慮。
萬里早歸來,九折慎馳騖。
嫁女不離家,生男已當(dāng)戶。
曲逆老不侯,知人公豈誤。[3]
因岳父郭概在生活上給予了陳師道很大的幫助,陳師道在《寄外舅郭大夫》中對其可謂是大加褒揚,特別對有人批評郭概詩歌勢利小人,此詩則予以反駁,指出郭概像李廣,是個一心為公的好官員。
陳師道的詩除了對岳父郭概的稱贊,有的還交代了他的出身:
寄外舅郭大夫
陳師道
丈人魯諸生,明刑如皋陶。
幸寬右顧憂,未惜一身遙。
西南萬里行,可以斷繩橋。
慎勿用惠文,神母仁如堯。[4]
通過此詩,可知郭概也是儒士出身,是一位皋陶似的賢臣,主要功績在制定刑法和發(fā)展教育方面。郭概為了治理邊疆,不惜自己之身前往遙遠的蜀地。對待少數(shù)民族要少用刑法,以安撫為主,就像王母和堯帝那樣,多對百姓施以仁政,這樣才會官民和睦、國泰民安。
(三)陳師道與舅氏龐大夫
看史料,不僅僅陳師道的妻子為東平人,他的父親陳琪娶丞相龐籍之女為妻,而龐籍的祖籍也在東平,且有很長時間,龐籍在鄆州須城(今山東省東平縣州城街道)為官。陳師道有很多詩,如《和張奉議贈舅氏龐大夫》《舅氏新齋》《和舅氏公退言懷》等,皆是寫給龐籍的獨子即陳師道的舅舅龐元英的。
和張奉議贈舅氏龐大夫
陳師道
朝下公門不曳裾,身寬心遠等林居。
傳家聲烈三公後,貯腹平生萬卷余。
藤架倚春聽語鳥,石池迎日數(shù)游魚。
人言酷似牢之舅,未有新詩錦不如。[5]
先和詩的“張奉議”不能確定是誰,看王安石也寫有《答張奉議》一詩,可知是一位北宋張姓官員。陳師道對舅舅十分敬仰,從詩的前兩句可以看出,龐元英并不熱衷于政務(wù),四句“貯腹平生萬卷余”更能看出他是位重讀書的人。后四句“聽語鳥”“數(shù)游魚”等活動更讓一位文人雅士的形象躍然紙上。
當(dāng)面對新舊黨派之爭時,龐元英受到新黨攻擊,陳師道還曾寫《和舅氏退言懷》勸慰于他。
和舅氏公退言懷
陳師道
追陪強韻愧難過,應(yīng)接前聞覺未多。
盛禮每虛摩詰席,舊詞猶可雪兒歌。
手開新徑延徐步,眼趁高梧上碧蘿。
風(fēng)雨入懷泥滿眼,時須好語滌煩痾。[6]
陳師道勸慰舅舅:現(xiàn)在黨爭激烈,他像王維那樣避開官場,居住在山里,可以聽聽歌姬唱曲,可以沿著新開的小路欣賞梧桐樹上的碧蘿?,F(xiàn)在是權(quán)臣當(dāng)?shù)溃偷却霈F(xiàn)賢人收拾這個混亂局面吧。
(四)陳師道與東平友人
陳師道在東平居住時期,曾和一位董判官到城外寺院游玩,欣喜之余,董判官寫下一首《寺居》,陳師道作《和董判官寺居作》詩相和。
和董判官寺居作
陳師道
共作東州客,同棲古寺深。
論交非有舊,不見解相尋。
冷過清明節(jié),悲生故國心。
此身隨所寄,未足問升沉。[7]
東州之鄆州,他們是新認識的朋友,因為均是僑居?xùn)|平,思鄉(xiāng)之情經(jīng)常涌現(xiàn),所以,當(dāng)清明節(jié)到來時,更加思念故土。于是他安慰董判官和自己:隨遇而安,不要計較仕途升降,這樣會過得輕松一些。
(五)陳師道與傅家
看“鄆學(xué)”學(xué)者顏建國《蘇軾與東平文士考析》一書,宋朝丞相傅堯俞家族已經(jīng)有數(shù)代居住東平,他的一生起起伏伏,在任徐州知州時,回東平看望父老的傅堯俞曾去看望陳師道,這讓還是布衣身份的陳師道很感動,事后寫下《謝傅監(jiān)》一詩:
謝傅監(jiān)
陳師道
好士如好色,昔聞今則無。
平生席為門,未識長者車。
曠士慕林谷,羈人辱泥涂。
愿為執(zhí)鞭役,莫順下風(fēng)趨。
去年辱公先,懷刺留寓居。
我往拜其門,鸑鷟鳴高梧。
論交不計年,取材忘其愚。
一寒我如此,百鎰公無余。
今年賀公歸,乃復(fù)過我廬。
當(dāng)使有近行,應(yīng)門有長須。
小家不耐事,雞飛犬升閭。
莫歸自有恨,親顏一何娛。
汝家吾無憂,能致賢大夫。
吳公漢庭右,賈生世用疏。
平分太倉粟,盡讀鄴侯書。
士為知己留,不為食有魚。
三言移曾母,投杼公何如。[8]
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盵9]陳師道是儒學(xué)大家,對此活用為“好士如好色”,表明賢明君主是重視以儒士治國的。傅堯俞禮賢下士,胸襟開闊,不計較身份年齡,在陳師道的陋室吃飯,沒有魚肉一樣興致勃勃。他認為傅堯俞是漢朝吳公、唐朝李泌一樣的賢臣,必將為國為民做出貢獻。陳師道說雖然有很多人被黑暗勢力壓倒,但傅堯俞會成為不懼壓力的中流砥柱。此后過了數(shù)年,元祐二年(1087年),舊黨上臺后,傅堯俞與蘇軾、孫覺一起推薦陳師道任徐州州學(xué)教授,解決了他的一時生活之憂。
二、陳師道與東平景
(一)陳師道與巨野澤
巨野澤,亦名大野澤,上古九澤之一,故址在今山東菏澤市巨野縣北,現(xiàn)在湖面已退縮到梁山縣城以北二十多公里處,也就是今天的東平湖。因為喜歡鄆州山水,陳師道曾寫下多篇贊美此地景色的詩篇。
巨野二首
陳師道
其一
紅落芙蕖晚,青深蒲稗秋。
平湖無過鳥,鳴鼓有行舟。
其二
蒲港侵衣綠,蓮塘亂眼紅。
將身供世事,結(jié)纜待回風(fēng)。[10]
從“芙蕖晚”“蒲稗秋”等文字,可看出《巨野二首》所寫的為秋季的巨野澤,“鳴鼓有行舟”一句描繪了官船往來的景象,盡現(xiàn)當(dāng)時的繁華,說明這里是官船往來的黃金水道。
梁山泊
陳師道
積陰風(fēng)易作,隆寒聲益急。
百為定有數(shù),一動必三日。
奔隤水勢壯,犦胅波頭立。
前行後浪促,突起旁抶射。
奔騰萬騎來,倏忽一箭疾。
摧殘蒲葦盡,簸蕩魚龍泣。
私憂地軸脫,已分梁山?jīng)]。
向來萬斛重,不作一葉直。
舟行兩水間,觸奪聲蟋蟀。
路轉(zhuǎn)帆舉落,舟排冰疊積。
經(jīng)事長一智,中人所知識。
千金不垂堂,豈復(fù)待一失。
窮途得偉觀,老氣猶少色。
事定未得忘,嗟來庶可及。[11]
這首《梁山泊》描寫的是冬季的巨野澤,風(fēng)大浪急,如萬馬奔騰,似一箭急射,十分危險與壯觀。在全詩的結(jié)尾,陳師道激勵自己堅持到最后就是勝利,抒發(fā)了自己的曠達胸襟與堅定抱負。
(二)陳師道與阿井
陳師道在《后山談叢》卷五中提到了鄆州陽谷的古井:“阿井·陳師道——阿井在陽谷縣故東阿城中,惟二井甘水也,相傳秤之比他水重爾?!盵12]此井的泉水清冽甘美﹐是名泉之一,用以煮膠﹐稱為阿膠。
三、陳師道與東平風(fēng)俗
(一)陳師道與陽谷
陳師道十分熟悉當(dāng)?shù)孛袼?,了解人們的性格特點,他在《后山談叢》中記載:
陽谷不訴災(zāi)傷。
鄆州陽谷,自國初以來,不訴災(zāi)傷。[13]
由此可見,當(dāng)?shù)乩习傩帐种揖龕蹏话炎约旱男?zāi)報給上級政府或朝廷,常常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二)陳師道與東平逸事
陳師道在東平生活多年,還知道很多名人軼事,他在《后山談叢》記載了聽人轉(zhuǎn)述的一件有關(guān)于李師中的逸事:“李師中改保安軍牒——延帥闕,李誠之以幕府行使事。夏國宥州牒保安軍,“故事:歲賜盡明年六月乃畢,緩不及事,請以歲終為限?!蹦桓月?,樞密院牒草報如約,李易其草報如故事。遂上奏曰:“夷狄之欲無厭,許之不足為恩,而長其貧,且示之弱,而人不堪其轉(zhuǎn)輸之勞矣?!睒忻苁瓜鸟帝览钌酶闹茣?,遣吏部郎訊,李曰:“改保安軍牒,非制書也?!瘪挡荒芮?,虜亦不敢復(fù)請。”[14]李師中在任邊帥期間,西夏 的宥州官員給北宋的保安軍發(fā)文書,說宋朝的歲賜一般到第二年六月才給完,發(fā)晚了就不能解決問題,請改到年底全部撥給吧。朝廷知道了,想答應(yīng)西夏的請求,樞密院下發(fā)了答應(yīng)的文書,李師中向朝廷上書解釋不能隨便答應(yīng)西夏要求,這樣會助長他們的氣焰,使本國百姓勞民傷財。他把樞密院的回復(fù)文書修改為按照過去規(guī)定辦。此事被長官樞密使夏竦知道后,向朝廷揭發(fā)李師中擅自修改皇帝頒發(fā)的詔令文書,朝廷派人詢問李師中,李師中回答是修改的保安軍的文書,不是皇帝頒發(fā)的詔令文書。最后此事不了了之。由此可知,陳師道在東平期間,知道了很多文士軼事,予以記載,成為寶貴史料。
總之,通過對陳師道東平情結(jié)的研究,發(fā)現(xiàn)陳師道對東平人、東平景以及東平風(fēng)俗都充滿了感情,可見他對東平感情深厚而真摯,研究陳師道東平居住和交往,對于彌補“鄆學(xué)”體系乃至兩宋文史,有著積極作用,我今后仍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 宋.陳師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
[2] 宋.陳師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
[3] 宋.陳師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
[4] 宋.陳師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
[5] 宋.陳師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
[6] 宋.陳師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
[7] 宋.陳師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
[8] 宋.陳師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
[9] 春秋.孔丘 .論語[M]. 廣陵書社,2008.
[10] 宋.陳師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
[11] 宋.陳師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
[12] 宋.陳師道 .后山談叢[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 宋.陳師道 .后山談叢[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 宋.陳師道 .后山集[M]. 吉林出版集團,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