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司馬光這段表述言、文、詩關系的古訓,我已引用過多次,即:言之美者為文,文之美者為詩。這次引用,是為了說明“大散文”這一概念和觀念,在我國傳統(tǒng)文論當中是有學理依據(jù)和歷史淵源的。
文之美者為詩,何意?簡言之,美的文字、美文就是詩,就是文學。因為,詩,無論在國內(nèi)還是國外,都意味著人類文學的原初形式或文學的代表,所以有《詩經(jīng)》,有《荷馬史詩》,又把文論、文藝美學稱作“詩學”。
《論語·陽貨》有云:“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笨鬃拥摹芭d觀群怨”說已盡人皆知,是對詩的美學作用和社會教育作用的深刻認識,開創(chuàng)了中國文論的先河。
美的散文是詩,美文即詩,而詩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也就是說,美文是可以“興觀群怨”的散文。如此,美的散文,必然是“大散文”,否則,它只可能是具有單一或局部功能的“小散文”,而非美文,非詩,非真正文學。
在英語世界,對文學的理解也隨時代在變化。中國詩歌最為興盛的時代,連英語都還沒有產(chǎn)生呢,就更別說英語文學了。在當代,依據(jù)現(xiàn)實的發(fā)展,英語文學界以“虛構”(fiction)和“非虛構”(nonfiction)來歸類文學作品。比如,莫言是以虛構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而阿列克謝耶維奇則是以非虛構作品同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這樣的分類原則就為“大散文”與世界接軌提供了極好的契機?;蛘?,換一個角度說,世界在向中國文學界學習,因為英語世界的“非虛構”概念和觀念,與中國的“大散文”概念和觀念完全吻合。
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始終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命題。在今天全球化的語境下,更引起學術理論界的極大關注和強烈興趣?!笆澜缥膶W”是一個具有特定含義的理論術語,并非“世界上的文學”就一定是“世界文學”,就如同“世界上的宗教”并不都是“世界宗教”一樣。世界文學,一定是帶有世界性文學特征的文學。有學者把對其基本內(nèi)涵的理解歸納為三:一、各民族和國家文學一般意義上的總和;二、各民族和國家文學的經(jīng)典杰作,歷經(jīng)時間淘洗而為不同時代和民族的讀者所喜愛;三、一種體現(xiàn)了世界意識或跨文明交流的特殊形式的文學或者研究方法。中國文學,歷史長久而深遠,但在當代語境中成為學術研究意義上或學科意義上的世界文學,依然任重而道遠,依然有很多事情可做。因為,目前的狀況依然沒有完全突破西方話語中心,依然是西方在制定和使用他們自己的評判標準來評判“世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