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殖民主義理論是后現(xiàn)代理論家們在對文學文本進行剖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涉及文化批評和政治批評的理論體系。在文學批評領域,關于后殖民主義身份構建理論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的概念的認識開展:“自我-他者(中心-邊緣)”、“身份認同”、“混雜性(雜糅性)”、“殖民話語模擬”。本文將從上述幾個角度分析探究后殖民主義身份構建理論的深刻內(nèi)涵。
關鍵詞:后殖民主義;后現(xiàn)代理論家;文學批評;身份構建
作者簡介:陳天慧(1994.10-),女,漢族,河北張家口人,天津外國語大學英語專業(yè)碩士在讀生,研究方向:美國社會與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7--02
后殖民主義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從最初的政治領域轉(zhuǎn)向文學和文化批評領域,逐漸在西方學術界發(fā)展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理論和學術思潮。國內(nèi)外關于后殖民主義以及后殖民主義理論的研究已屢見不鮮,因此本文對于后殖民主義理論的歷史流變及發(fā)展的來龍去脈不再加以贅述。眾所周知,后殖民主義理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文化理論和文學批評。本文所探討的身份構建理論應歸屬于文學批評方面,后殖民主義理論應用于文學批評則是這一理論在實踐中的具體操作。然而,后殖民主義作為文化批判理論,由于其理論和哲學論述較為艱深晦澀且言說領域極為廣泛的特點,學術界就其本質(zhì)而言也存在很大分歧,因此很難給予它一個完整準確的定義。在文學批評領域,本文認為后殖民主義主要立足于種族、性別、階級這三個層面,對西方宗主國的經(jīng)濟侵略和文化侵略所進行的意識形態(tài)對抗。在文學批評者看來,后殖民主義的身份構建理論所關注的殖民話題主要從以下有幾個方面的概念認識而展開,分別是“我者-他者”、“身份認同”、“混雜性(雜糅性)”、“殖民話語模擬”。
1、“我者-他者(中心-邊緣)”
文學批評領域,身份構建和認同問題一旦被提及,那么必然會引出關于“我”(主體)與“他”(客體)的關系問題。文化身份的建構,始終都與建構者(“我”)和被建構者(“他”)密切相關。從文化寓意上來看,后殖民主義理論對于“我者”與“他者”關系的思考,本質(zhì)上可以說是對人類主體交往過程中文化認同與文化認異關系的思考,而文化發(fā)展則是兩者的統(tǒng)一。文化史是主體間的歷史,主體間的基本關系就是“我者-他者”?!拔艺摺睂ψ晕翌愔黧w的認同,必然牽涉到與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構建。相反的,離開了“我者”對自我類主體的認同,對與其他類主體“他者”的差異的認識便失去了目的與根本參照即“我者中有他者性,他者中有我者性”。因此“我者”與“他者”的關系問題正如文化認同與文化認異的關系問題一樣,二者具有同時性和統(tǒng)一性,是相互影響,相互建構的關系,是一個雙向交互的過程。在文學作品中,“邊緣”、“他者”、“屬下”、“少數(shù)”等弱者,都旨在揭露文化霸權主義話語對弱者話語的壓制和剝離。其中種族(前殖民地民族)、階級(賤民)、性別(女性)被認為是文學作品中三類主要失語者。
2、“身份認同”
在當代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評中,“身份認同”具有兩種基本含義:一是指某個個人或群體據(jù)以確認自己在一個社會里的地位的某些明確的、具有顯著特征的依據(jù)或尺度(性別、階級、種族);另一方面,當某個人或群體試圖追尋、確證自己在文化上的“身份”時,它也就可以被理解為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在理論上追問自己在社會和文化上是誰(身份),以及如何及為什么要追問是誰。這里的“身份”不僅僅是被殖民者個體的身份,也指一種“文化身份”、“民族身份”。另外,被殖民者的身份確認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抗爭的過程。正如薩義德在他的作品《民族主義,人權,理解》中所述:“……討論人的自由就是在討論某一特定國家、民族或宗教派別中的人們的自由。這些人生活在由某個至高無上的權力控制下的某個國家區(qū)域內(nèi)。他們不能享有對自己的完整認識,他們的意志往往是由別人代為表達的。但是,無論如何,抗爭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確立一種明確的、屬于他者自己的身份?!焙笾趁裰髁x的身份構建理論認為,文化定位身份確認既非完全是要使弱勢文化被強勢文化所吞沒,也不是要弱勢變成一種新的強勢文化,而是通過相互的對話、交談和商討,使文化權利在雙方之中達到一種均衡的發(fā)展和認同,并對雙方加以制約和協(xié)調(diào)。后殖民主義的文化批評和文學批評其實就是幫助加強這種交流和對話。
3、“混雜性(雜糅性)”
從詞源上來講,“混雜性”既指人種方面的混雜,也指不同語系、語種等之間的混雜。最早將“混雜性”概念運用到后殖民理論對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中是后殖民理論學家霍米·巴巴(Homi Bhbha)?;祀s性是由殖民行為所帶來的兩種文化接觸地帶所產(chǎn)生的跨文化形式,也就是說它所指的是在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文化中,文化符號和文化實踐的混雜與整合。因此對這一概念的認識應該基于對文化多樣性和差異性的認識。這種文化實踐的相互適應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壓制的一面,表現(xiàn)為強勢文化對于弱勢文化的壓制作用。弱勢文化為了從復雜的,已經(jīng)陌生的過去尋求自身的身份和意義,努力想要去喚回或重建一種屬于被殖民者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的發(fā)展必然帶有不平衡性。它通常是混雜的、包含多種語言的、具有多個意義層面的綜合體。然而,后殖民主義理論就是要強化人們對于這種文化多樣性、混雜性的認識,也就是說文化并不是以二元對立的狀態(tài)存在的。
4、“殖民話語模擬”
“殖民話語模擬”是近年來后殖民理論中常用的一個概念。從后殖民的角度看,被征服者在被殖民之后被迫不斷地對殖民話語進行模擬,在模擬的過程中也不斷從內(nèi)部對其進行改造,在殖民意識中發(fā)現(xiàn)、撕開裂縫,打破二者之間的二元對立,在其中制造含混與雜糅,生成第三個空間,以抵抗本質(zhì)主義、整體性的西方文化霸權話語。模擬對于后殖民寫作富有極為深遠的意義。因為模擬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有意的 對抗,而在于它自身內(nèi)部所天然帶有的分裂和消解功能。因此,這種模擬并不是盲目的效仿,而是有選擇的,主觀的模擬過程。
結語:
目前,我國對后殖民主義理論的介紹比比皆是,特別是在少數(shù)民族文學批評中的應用。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后殖民絕對不是一個標簽,切忌隨意地將這個標簽在我國的文學藝術批評中到處張貼。要清楚地認識到,運用任何理論來進行文學批評,都必須首先對整個理論體系有一個全面的深刻的理解,絕不能做片面的斷章取義的訛用。后殖民主義理論其實是理論家們在對文學文本進行剖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套涉及文化批評和政治批評的理論體系。把這套理論切實地運用到文學文本分析的實踐中,才能體現(xiàn)出這套理論的價值。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過對后殖民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常用主題探究,使得讀者加深對該理論的理解,從而更好地 運用到文本分析中。本文也試圖證明每個理論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切勿盲目或片面理解其表面的普遍性去套用,反而失去了理論存在的真正意義和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廣滿,申富英.《夢系古巴》中的文化創(chuàng)傷與文化和解[J].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4(2):79-84.
[2]陳忠,孟紅梅.后殖民理論的哲學反思[J].東南學術,2003(1):124-138.
[3]李保杰,蘇永剛.克里斯蒂娜·加西婭在《夢系古巴》中的歷史書寫[J].外國文學研究,2008(5):104-110.
[4]藍國華.談“后殖民主義”理論與少數(shù)民族文學批評[J].中州大學學報,2009(5):10-12.
[5]劉康,金橫山.后殖民主義批評:從西方到中國[J].文學評論,1998(1):149-159.
[6]羅克凌.后殖民理論綜述[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12(4):101-106.
[7]李小林.后殖民主義視野中的女性主義批判[J].婦女研究論叢,2003(1):51-56.
[8]馬紅旗.后殖民主義文學批評的對象[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6):24-28.
[9]孫晶瑤.后殖民主義理論與文學批評[J].政治理論研究,2017(11):51-52.
[10]王寧. 后殖民主義理論批判--- 兼論中國文化的非殖民化[J].文藝研究,1997:4-14.
[11]萬雪飛.后殖民主義:歷史與理論[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1):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