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元
學校搬到了新的校區(qū),換了更幽靜的環(huán)境。每天清晨,空曠的校園里就會響起晨曦廣播,內(nèi)容多是些勵志的教導。若問匆匆行走在校園里的學生們,最熟悉的一句,那必定是——“不學禮,無以立”。
本是《論語》里簡單的一句話,卻總能引起同學們的哈哈大笑,特別是處在高二剛分完文理班的我們身上。
“哈哈,不學‘理,無以立。”這天,一位學理的同學又哈哈笑著調(diào)侃我們學文的。
大家并無惡意,只是不知道原句出處,覺得這樣理解很好玩。
學文的同學也不知怎么反駁,大家開著玩笑,也給緊張的高中生活增添了一點樂趣。
我夾雜在人群中,也笑著,說道:“這句話出自《論語》,跟它相對應的還有一句‘不學詩,無以言,講的是孔子的弟子陳亢,偷偷去問孔子的兒子伯魚,老師有沒有私下給他傳授知識?伯魚說‘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廳,曰‘學詩乎?對曰‘未也?!粚W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廳,曰‘學禮乎?對曰‘未也?!粚W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最后陳亢得出了一個結論‘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p>
一只小鳥從樹梢飛過,驚掉幾片泛黃的樹葉,緩緩飄落在地上。
大家都靜靜地看著我說完。
“哇,這么厲害!”
“這都知道,不愧是文科生啊!”
“……”
這個時候,雖然表面上我沒有表現(xiàn)出有多么高興,只是淡淡地笑著,但內(nèi)心還是有點小驕傲的。
而當初,這些無處不散發(fā)著無趣、呆板、嚴肅氣息的國學經(jīng)典,是多么地令我深惡痛絕啊!
我關于國學的記憶,可以追溯到幼兒園時期。媽媽說國學是中國人的根,要從小“童蒙養(yǎng)正”。我三歲時,就開始讀《道德經(jīng)》。到幼兒園大班時,就能全本背過了。
上小學之后,我媽每天早晨開車送我上學,會比學校上課時間早到二十分鐘左右,本來這個時候,沒有老師看管,是大家盡情玩耍的好時機。但是我媽把我按在車里,捧著一本古書和我讀,每早一篇。就在小學六年這無數(shù)個清晨,我接觸了唐詩、宋詞、古文還有吟誦。但說實話,我很痛苦,因為失去了玩的時間。后來我媽開始送我去各種讀經(jīng)夏令營、冬令營,從五年級開始,一直到初二的夏天,我所有的寒暑假都是在各種讀經(jīng)學校度過的。
這些學校都是封閉式管理,共同特點就是艱苦、單調(diào)、無聊,甚至有的地方還要吃素。我曾經(jīng)在嚴冬凜冽的寒風中在院子里掃雪,稚嫩的手凍破流血;曾經(jīng)在一個周里,獨自負責臭氣熏天的男女廁所的衛(wèi)生;我嘗試過穿著棉襖睡覺,十五天不洗澡的生活;也有過早晨四點鐘昏昏沉沉就起床背書的體驗。說句老實話,我真的被這種生活逼瘋了!雖然那些年我成功包本背誦了《論語》、《大學》、《中庸》、《老子》、《易經(jīng)》……一系列國學經(jīng)典(所謂包本,是指站在老師面前,把一本經(jīng)典從頭背到尾,只允許有三次小錯誤,算通過。)。但剛剛十幾歲的我,更在意的是我失去了假期里玩耍的時間,我不喜歡這種枯燥乏味的生活!
我厭惡這些經(jīng)典,我覺得它對我的生活和學習沒有一點幫助。初二暑假之后,我就再也不學國學了。
可就是從這時開始,我慢慢感覺到國學給我的影響無處不在。
初二之后,語文課文言文的內(nèi)容逐漸增多。讀慣了白話文的同學們有些不適應這種乏味的文字,而從小學國學的我卻游刃有余,不管是讀,還是背,或者是翻譯和做題,對我來說這些近似白話的古文和深奧的經(jīng)典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上高中后,語文課里更多文言文,在這里我驚喜地看到當年熟背的文章,更能依靠多年的積累在重點高中里脫穎而出。甚至可以自己無師自通地寫一些文言文的小文章。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經(jīng)歷的增多,對很多事情我也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見解和思考,我發(fā)現(xiàn)國學對我的影響也慢慢顯現(xiàn)出來了。它不經(jīng)意地影響著我的價值觀、我的判斷和取舍。我漸漸理解了當年媽媽的所作所為,理解了國學的力量。
誠如章太炎所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和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這個根本,則國家、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我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是我們的“根”和“魂”。在國學經(jīng)典里,處處閃耀著中國民族優(yōu)秀的思想和理念,積淀著我們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根”和“魂”。
五千年來因為有文字,有國學經(jīng)典的傳承,我們的根和魂才能代代相守,延綿至今,何其幸也!
而我又何其幸也,在懵懂無知的時候、在貪玩浮躁的年齡,被要求學習國學。
小時候吃過的苦、經(jīng)歷過的枯燥無聊、背誦過的國學經(jīng)典,都將成為我人生路上的財富和底蘊。雖然現(xiàn)在,我還并沒有全部理解國學的意義。但是我想,我的根已經(jīng)深深扎在中國文化的沃土里,我的魂已經(jīng)和中華文明水乳交融。
愿我們每一個中華少年,都能潛心學學國學,把根深深地扎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野里,則“立德樹人”、“修齊治平”、“富國強國”乃至“天下為公”的宏愿方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