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勝 李 峰 李永平 王 彬 薛珠政
(1.福建農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福建福州,350119;2.福建省寧德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福建福安,355000; 3.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福建福州,350013)
福建栽培生姜歷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經驗。產量已達到1000萬t,約占世界產量的45%。[1]
生姜起源于東南亞熱帶地區(qū), 現(xiàn)已廣泛栽培于世界各溫帶、亞熱帶、熱帶地區(qū)。[2]生姜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保健價值,它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外, 還含有姜辣素(C17H24O4)、姜油酮 (C11H14O3)、姜烯酚 (C17H24O13)、姜醇(C15H26O)等, 因而具有特殊的芳香和辛辣味, 有“菜中之祖”的美譽,是我國重要的調味蔬菜和出口創(chuàng)匯蔬菜,[3]寧德市是福建省生姜的主產區(qū)之一,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16年全市栽培面積已達到了10000hm2左右,已成了當?shù)剞r民創(chuàng)收致富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但由于種植模式單一,產期集中,經常出現(xiàn)生姜季節(jié)性積壓,姜農種植效益低下,嚴重影響生姜產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福建省寧德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開展了早春大棚4層覆蓋生產芽姜新技術研究,總結出一套生姜設施栽培產期調節(jié)種植新模式。[4]大棚春早熟芽姜栽培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和高效益的栽培模式,實際每667m2純收入可達1萬元左右,效益可觀。[5]為進一步提高大棚春早熟芽姜栽培效益開展了本試驗研究,探討不同播種量、不同覆土厚度對芽姜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總結春早熟大棚栽培芽姜的最佳栽培模式,為生產上提供科學依據。
選用目前適宜寧德市春早熟栽培且栽培面積較大的生姜品種“廣西大肉姜”為試驗材料。
試驗地點設在寧德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的溪柄基地。選擇3a內未種過生姜和姜黃等姜科作物、土層深厚、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地力均勻、排灌方便的大棚作為試驗用地。
1.試驗設計。試驗分不同播種量試驗和不同覆土厚度試驗。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4m2(4m×1m),設保護區(qū)1.5m。不同播種量試驗設每667m2用種量6t(CK)、7t、8t 3個處理,各處理統(tǒng)一覆土25cm;不同覆土厚度試驗設覆土厚度15cm(CK)、20cm、25cm 3個處理,每667m2用種量6t(即36kg/小區(qū))。
2.播種與田間管理。試驗地提前于下種前15d左右清理田間地面雜物,結合全層施用基肥,人工精耕細整2次,按要求挖好四周排水溝后扣棚待種。2017年12月13日播種,采用分段進行,即每個處理為一段,一個處理寬度約1.2m(包括每個處理寬度1m,處理間相隔0.2m)。先將第一個處理內0.15m厚的表土移送到大棚另一端,按該處理設計用種量均勻擺放姜種,然后挖取第二處理小區(qū)內的表土覆蓋0.15m,依此類推。第二次覆土在20%姜苗露出地表時進行,覆土厚度按試驗設計進行,所需土量要預留在大棚兩邊。
播種時選擇塊大肉厚、芽頭鈍圓、皮色黃亮、姜肉鮮黃、不干裂、不腐爛、未受凍、質地硬、無病蟲危害和機械損傷的健康姜塊做種姜。[6]下種前將姜種掰(切)成80~100g的小種塊,種塊斷面沾草木灰。覆土后第二天,每667m2用乙草胺除草劑 50~70g兌水40~60kg均勻噴灑畦面,并及時蓋上地膜和草苫,同時將大棚棚膜密閉。[4]
試驗采用4層覆蓋(大棚內畦面覆蓋地膜、畦上扣小拱棚加蓋草苫)設施栽培。[4]其他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按一般大田管理。
2018年4月15日統(tǒng)一收獲,芽姜生長期均為123d。收獲時每小區(qū)隨機選取10株調查其主莖高度與粗度、根莖長度與寬度、單株重,同時對各試驗處理的小區(qū)苗數(shù)(包括分枝)進行調查統(tǒng)計,并將芽姜挖出后洗凈后統(tǒng)計種姜回收量及小區(qū)產量。
采用Excel與SPSS數(shù)據處理軟件運用多重比較進行數(shù)據處理。
不同播種量芽姜主要農藝性狀及其方差分析詳見表1與表2。從表1可以看出,在8個農藝性狀中,小區(qū)苗數(shù)、主莖高度、根莖長度、折667m2產量等4個農藝性狀與播種量呈正相關;而主莖粗度、根莖寬度、單株重、種姜回收率4個農藝性狀與播種量呈負相關。
從表2可以看出,小區(qū)苗數(shù)與種姜回收率2個農藝性狀667m2播種量7t與8t 2個處理間無顯著水平,但均與6t處理(CK)達到顯著水平,這與芽姜667m2使用量大小有密切關系。主莖粗度與根莖寬度2個農藝性狀則667m2播種量8t處理與6t處理(CK)和7t處理均達到顯著水平,而6t處理(CK)與7t處理間無顯著水平。主莖高度、根莖長度、單株重、折667m2產量等4個農藝性狀667m2播種量6t(CK)、7t、8t三個處理間無顯著水平。
不同覆土厚度芽姜主要農藝性狀及其方差分析詳見表3與表4。從表3可以看出,在8個農藝性狀中,小區(qū)苗數(shù)、主莖粗度、根莖寬度、單株重、折667m2產量等5個農藝性狀與覆土厚度呈負相關;而根莖長度則與覆土厚度呈正相關;主莖高度與種姜回收率在覆土25cm處理時最高,其次是覆土15cm處理(CK),最低為覆土20cm處理。
從表4可以看出,小區(qū)苗數(shù)在覆土25cm處理時與覆土15cm處理(CK)、覆土20cm處理達到顯著水平,覆土15cm處理(CK)與覆土20cm處理無顯著水平。根莖長度與單株重2個農藝性狀在覆土25cm處理時與覆土20cm處理達到了顯著水平,而與覆土15cm處理(CK)達到了極顯著水平;覆土20cm處理與覆土15cm處理(CK)達到了顯著水平。種姜回收率在覆土25cm處理與覆土15cm處理(CK)之間無顯著水平,但均與覆土20cm處理達到了極顯著水平。主莖高度、主莖粗度、根莖寬度、折667m2產量等4個農藝性狀在3個覆土厚度處理間無顯著水平。
?
?
?
?
不同覆土厚度芽姜主要農藝性狀及其方差分析詳見表3與表4。從表3可以看出,在8個農藝性狀中,小區(qū)苗數(shù)、主莖粗度、根莖寬度、單株重、折667m2產量等5個農藝性狀與覆土厚度呈負相關;而根莖長度則與覆土厚度呈正相關;主莖高度與種姜回收率在覆土25cm處理時最高,其次是覆土15cm處理(CK)處理,最低為覆土20cm處理。
從表4可以看出,小區(qū)苗數(shù)在覆土25cm處理時與覆土15cm處理(CK)、覆土20cm處理達到顯著水平,覆土15cm處理(CK)與覆土20cm處理無顯著水平。根莖長度與單株重2個農藝性狀在覆土25cm處理時與覆土20cm處理達到了顯著水平,而與覆土15cm處理(CK)達到了極顯著水平;覆土20cm處理與覆土15cm處理(CK)達到了顯著水平。種姜回收率在覆土25cm處理與覆土15cm處理(CK)之間無顯著水平,但均與覆土20cm處理達到了極顯著水平。主莖高度、主莖粗度、根莖寬度、折667m2產量等4個農藝性狀在3個覆土厚度處理間無顯著水平。
從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播種量試驗每667m26t(CK)、7t、8t三個處理中隨著播種量的增加,小區(qū)苗數(shù)、主莖高度、根莖長度及產量相應提高,而主莖粗度、根莖寬度依次減少。栽培的目的主要是以高產為主,張永佳[4]報道了每667 m2用種10t左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芽姜春早熟大棚栽培宜采用667m2播種量8t(或以上)為宜。
從表3中可以看出,不同覆蓋厚度試驗覆土15cm、20 cm、25 cm三個處理中根莖長度隨著覆土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小區(qū)苗數(shù)、主莖粗、根莖寬度隨之減少,產量也略有減產。減產主要原因是第二次覆土時間過早,致使地溫較低,出苗遲緩所致。另外,覆土15cm的處理雖然產量較高,但姜塊短鈍,不適應當?shù)叵M習慣,商品性差;覆土25cm的處理雖然產量略低但姜塊較細長,纖維少,碎嫩,商品性好,但待改進覆土方法,有望提高產量。這與張永佳[4]報道的結果相一致。
本試驗總體能反映出芽姜春早熟大棚栽培的客觀結果,但存在小區(qū)面積較小以及姜種、地力差異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試驗的準確。
綜上所述,芽姜春早熟大棚栽培宜采用667m2播種量8t(或以上)與覆土25cm組合的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