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
(皖南醫(yī)學院弋磯山醫(yī)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簡稱,是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程長,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可表現出以不可逆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癥狀,如咳嗽、呼吸困難、胸悶等。根據相關資料顯示[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發(fā)展與吸煙、肺部器質性疾病有密切關系。臨床上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規(guī)治療有吸氧、解痙平喘、抗炎祛痰等,就目前現有的藥物和技術想要徹底治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成功率并不高,所以控制疾病的發(fā)展,提高患者的運動耐受力和生活質量,是臨床上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目標[3]。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要積極進行排痰護理,避免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呼吸道。體外排痰是以機械振動能量傳導為原理,促進痰液排出。本文選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接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2例,對部分患者開展了振動排痰護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接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02例,將其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每組分別51例。護理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9例,年齡54~75歲,平均年齡(59.61±6.34)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62±3.21)年。對照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18例,年齡55~78歲,平均年齡(58.91±6.32)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63±3.25)年。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基礎護理:每隔2 h為患者翻身1次,給予患者霧化吸入、吸氧、抗感染、解痙平喘治療。協(xié)助患者取側臥位,由外向內,由下至上,有規(guī)律地對患者的前胸及背部進行叩擊,頻率為20~50次/分,持續(xù)5~10 min。指導患者深吸氣后用力咳嗽。在叩擊的過程中需要避開胸骨、脊柱、腎臟等重要器官、骨骼的區(qū)域。對于無法自主咳嗽的患者進行負壓吸痰。護理組患者進行振動排痰護理干預:常規(guī)治療與對照組相同。在操作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排痰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性和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項。使用G5振動排痰機,設置10~6CPS速度,并選擇適宜的叩擊頭。協(xié)助患者取側臥位,囑患者身體前傾,以擴大胸廓容積。護理人員一只手扶助患者的身體,另一只手握住叩擊頭的手柄,將手柄自下而上、由外向內進行緩慢移動。移動叩擊頭時不可快速、隨意移動,避開重要臟器區(qū)域。對于伴有嚴重感染和痰液較多的患者應停留振動時間較長,提高排痰效果。然后取對側臥位進行相同的操作。排痰后幫助患者清理口腔分泌物。在叩擊的過程中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若發(fā)現不適立即停止。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每日排痰量;肺功能:包括1 s用力呼吸容積(FEV1)、FEV1/FVC;運動耐受力:使用6 min步行試驗評價患者的運動耐受力,讓患者在固定的走廊上盡快地步行,記錄患者6 min內行走的距離;生活質量:使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價量表(GQOLI-74)評價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物質生活、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分數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分析,患者的6 min步行試驗和GQOLI-74評分以(±s)的形式展現,使用t檢驗,若計算結果為P<0.05,提示對比數據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排痰量和肺功能對比:由表1可以看出,護理組患者的排痰量、肺功能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排痰量和肺功能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的排痰量和肺功能對比(±s)
組別 例數 排痰量(mL/d) FEV1(%) FEV1/FVC(%)護理組 51 39.21±5.11 94.58±3.21 81.87±5.21對照組 51 30.11±6.21 63.21±4.58 53.22±4.51 t - 8.0807 40.0555 29.6917 P -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的6 min步行試驗和GQOLI-74對比:由表2可以看出,護理組患者的6 min步行試驗距離、GQOLI-74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生與吸煙、有害顆粒、長期肺部炎癥有密切關系,該病的病程時間長,容易反復發(fā)作,是一種嚴重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慢性疾病[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多為老年人,由于患者年齡較大,身體各項功能逐漸衰退,痰液不易排出,加重了肺部感染的機會,容易造成患者死亡[5]。加強患者的排痰護理干預,幫助患者保持通暢的呼吸,能夠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臨床上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排痰護理多使用藥物和機械刺激。傳統(tǒng)的人工叩背排痰法,通過對患者的前胸和后背進行叩擊,能夠幫助氣管、支氣管和肺泡內痰液松動排出。但是該方法受人為因素的影響大,護理人員叩擊的力度過大患者無法承受,而力度過輕則起不到效果[6]。我院開展了振動排痰法,通過物理定向叩擊的原理,產生振動力穿透皮層、肌肉、組織,使附著于肺泡、支氣管壁的痰液松動而更易被咳出,其效果要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叩擊排痰。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開展振動排痰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提高患者對運動的耐受性和肺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
表2 兩組患者的6 min步行試驗和GQOLI-74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的6 min步行試驗和GQOLI-74對比(±s)
組別 例數 6 min步行試驗(m) GQOLI-74評分(分)護理組 51 398.23±49.21 65.21±7.8對照組 51 320.24±48.62 52.31±6.70 t-8.0511 8.9593 P-<0.05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