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
摘 要:近年來,山西省大同市扎實開展食用菌科學技術推廣工作,香菇種植因投入低產出高,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已成為當地特色農產品。本文就如何獲得高產高質的香菇,從培養(yǎng)料配制、裝袋滅菌、接種、發(fā)菌培養(yǎng)、轉色、出菇管理技術等方面談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香菇;無公害;設施栽培
香菇又叫香菌、冬菇、花菇等,具有獨特濃郁香氣,滋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30多種酶,多種維生素及礦物元素,深受消費者喜愛。近年來,設施香菇栽培因具有生產周期短,成本低,產量高,而迅猛發(fā)展,銷售供不應求。晉北地區(qū)香菇生產已成為當地特色設施農業(yè)的主要產業(yè),規(guī)模和產量不斷擴大,銷路廣,效益好。
一、前期準備
1.品種選擇。選擇優(yōu)質、高產、抗病、轉色快的品種。冬菇808、春菇9608等。
2.栽培季節(jié)。香菇屬低溫型菌類,菌絲生長溫度在5~32℃,菌絲生長時間長,人工調節(jié)適宜環(huán)境可反季節(jié)栽培。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菌種特性確定具體接種和出菇季節(jié)。本文討論春季栽培。
3.菇棚建造。菇棚長30~50m,寬8~10m,高3.5~4m,鋼架結構,拱架間距1m。橫向5~7道拉桿。棚頂安裝微噴管,棚內安裝換氣風扇。大棚外覆膜,再加蓋遮陽網遮陰,可直接在棚內發(fā)菌。
二、菌棒制作
1.培養(yǎng)料配制。選用優(yōu)質無霉變的原輔材料,嚴格按配方配料。一般配方為:闊葉樹木屑78%、麩皮16%、石膏2%、過磷酸鈣0.5%、硫酸鎂0.2%、尿素0.3%、紅糖1%,料水比1:1.1~1.2左右。手測含水量,抓一把培養(yǎng)料用力握,指縫不見水,伸開手掌料成團即可。
2.裝袋。滅菌塑料袋可選用低壓聚乙烯制成的長50~55cm、寬17~20cm密封好的袋,裝料時應多次裝料,每次輕微墩壓,裝滿后用棉線捆扎或用扎口機鋁夾扣緊。 料要裝充實,以手指按壓呈微凹為準。裝袋要搶時間,從開始到結束不超過3h,以防止培養(yǎng)基發(fā)酵,影響成活及產量。做到日料日清,當日配料、當日裝完。
3.滅菌。從拌料裝袋到滅菌應在6h內完成。滅菌時袋子要合理排放,留有一定空隙,以有利于培養(yǎng)基受熱均勻,防止出現滅菌死角。袋進蒸倉后,高壓滅菌在0.015兆帕壓力下保持2h;常壓滅菌要求溫度上升快,在100℃下保持12~14h,悶鍋5h以上,以徹底滅菌。
4.接種。滅菌后及時搬進冷卻室內,井字型4袋交叉排疊,待菌袋溫度降到28℃以下可以接種。接種前要對接種室用福爾馬林、高錳酸鉀或氣霧消毒劑進行預先空間消毒。對菌種袋表面和操作人員的手,用75%酒精擦拭消毒,接種時應嚴格無菌操作。應選用菌絲潔白健壯、絨毛狀、純度高與木屑互相連結成塊的菌種接種;菌齡應掌握在滿瓶后15d內。接種的速度要快,以防雜菌混入和感染。接種后通風、降溫排濕,轉入發(fā)菌室。
5.發(fā)菌培養(yǎng)。培菌管理主要是根據菌絲生長和菌袋內的變化情況,做好培養(yǎng)室消毒、刺孔增氧、控溫及發(fā)菌檢查、通風降溫等工作。
(1)菌絲定植。發(fā)菌接種后的栽培袋及時移入25℃的菇棚或發(fā)菌室,栽培袋排列要緊密,注意調節(jié)溫度至25℃,空氣相對濕度70%。要使里外、上下接受空氣,溫度均勻。為加快發(fā)菌速度,促進袋內熱氣散發(fā),需對菌袋刺孔增氧。因春栽時前期氣溫較低,發(fā)菌期較長,一般進行3次,孔深約1.5cm。在接種后的10~25d,當接種口菌絲生長到6~8cm大小時進行第一次刺孔通氣,方法是用約5cm長的鐵釘或竹簽在每個接種孔的菌絲生長末端以內2cm處刺孔一圈,孔數6~8孔。一般在菌絲長滿全袋5~7d再進行一次刺孔增氧。使用香菇刺孔機對長滿袋的菌棒進行刺孔,刺孔數為50左右。刺孔環(huán)境溫度應在20~25℃之間,超過28℃,不宜刺孔通氣,否則易造成爛菌、悶堆和爛筒。刺孔通氣后要及時散堆,并加強通風散熱,避免燒堆。
(2)越夏管理。香菇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是5~32℃,高于33℃將停止生長,因此越夏管理的關鍵是做好菌袋的疏散和降溫工作。可加強越夏場所的通風,又要避光,同時通過扎孔促進氣生菌絲的生長,增加袋子內氧氣量。菌棒越夏期間要定期定點觀察,發(fā)現爛袋應及時移出菇棚填埋或噴灑殺菌劑防治。
(3)轉色管理。菌絲轉色在培養(yǎng)菌絲的棚內進行,氣溫可調至15~24℃,空氣相對濕度75~85%。當菌絲表面分泌一層黃色到棕褐色水珠,此時結合揭膜通風,連續(xù)兩天給菌袋噴水,把棕紅色水珠沖凈,轉色一般8~12d完成。轉色結束后,每天進行干濕差及溫差刺激,將晝夜溫差拉大到10℃以上,在8℃~22℃連續(xù)3~4d,即可有大量菇蕾發(fā)生。在轉色管理時既要噴水,又要注意通風,使干濕交替。在棚內宜“三分陽,七分陰”的光線刺激,有利于轉色和誘導原基分化。
(4)出菇管理。香菇屬低溫變溫結實的菇類,需要低溫變溫催蕾,當平均溫度在8~22℃時,是催蕾合適溫度。拉大菇棚溫差,注意氣溫高時及時通風降溫,溫度偏低應減少遮陰物覆蓋。出菇香菇子實體成熟大約需7d時間,這個時期的管理應做到:棚內溫度控制在18~25℃最好,同時進行干濕交替冷熱刺激。保持空氣的相應濕度90%左右。在下午氣溫下降時,及時打水補水,水量要足,時間要稍長。出過一茬香菇的菌袋,要休息5~7d,期間停止補水,待采菇部位菌絲發(fā)白且菌棒變輕至最初80%時,進行注水。第一次補水不宜過多,每次酌加。出菇期間應將菌塊作“人”字形排放。
三、采收
采收應選在晴天進行,當菌傘尚未完全張開,菌蓋邊緣稍內卷,菌褶已全部伸直時,為采收最佳期,這時香菇質量最好,商品價值最高。采收時,一定要把香菇的根部從菌袋上摘下,以防霉變感染菌袋。出菇期由于氣溫高,香菇生長速度很快,所以每天要采摘4~5次,采菇時先采一級菇(又叫冰菇、保鮮菇)和二級菇。一級菇的標準是菌蓋直徑3.5cm以上,形圓整。二級菇的標準是菌蓋直徑3cm以上,全包未破膜、圓整。采完一、二級菇的,采三級以下的破膜菇和開傘菇,三級以下等級菇一般由當地市場鮮銷或販運外地城市銷售或烘干銷售。
四、結語
香菇設施栽培管理技術總結,第一,發(fā)菌期菇床揭膜要靈活,控溫防缺氧菌棒水分不宜太多,防止缺氧,菌絲生長沒活力;第二,出菇期要嚴格控制棚內溫度、濕度,噴水管理要看天,防止霉菌。干濕交替要講究,防失控,菌棒補液要適量,防止過濕。同時需要少量的光照和通風;第三,出菇期拉大溫差,加快加大出菇量;第四,采菇加工要適期,防開傘。設施栽培香菇通過調控溫度、濕度、光照、通風,能更好的創(chuàng)造適宜香菇生長發(fā)育的環(huán)境,達到香菇的高質高產;設施栽培能夠減少生產過程中對外界的接觸,從而利于香菇的無菌化生產;設施栽培能夠保持相對干凈的環(huán)境,生產出綠色、無公害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