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吉
近幾年來,朋友圈流行曬運動步數(shù),很多人對“日行一萬步”的說法都深信不疑。然而,卻有不少人因為走路走出了“傷痛”。那么,每天走一萬步的說法,到底是否科學(xué)呢?
“一萬步”是為了方便記憶
佛山市中醫(yī)院院長、運動醫(yī)學(xué)專家劉效仿教授介紹,“日行一萬步”的說法來源于日本。早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就成立了漫步(萬步)俱樂部。此后,有科學(xué)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中等身材的中年日本男人走1萬步大致相當于消耗300千卡的能量。2000年以后,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在“打造健康身體的運動標準”計劃中,也呼吁日本民眾每天行走1萬步。
他表示,步行和其他運動一樣,重要的是保證足夠的強度和運動時間,才有健身的作用。“日行一萬步”并非是嚴格意義上的健身運動標準。即便在日本,作為該活動最早的倡議者波多野義郎教授也曾表示,從生理研究的結(jié)果來看,其實日行8500步或9000步更為科學(xué),只是1萬步更便于人們記憶。
路怎么走?這里有答案
1.不同人群的運動量有差異
針對不同人群的步數(shù)差異,資深運動教練、多屆健美冠軍曹俊君表示要根據(jù)個體差異而定,還要結(jié)合年齡、體重、運動的目的性等來決定。一般情況來說,如果是退休的老人,每天5000步以內(nèi),如果是年輕人每天1萬步的量,大約走上四五十分鐘就夠了。
2.走路快慢 效果各不同
根據(jù)速度的不同,依次分為散步、走路、快走、暴走、競走等。其中,最慢的走法是散步,它的步伐、動作較隨意,速度比一般走路還慢,每小時走3.5公里左右。它對運動健身效果不佳,適合年齡較大、行動不便但可行走者等。
第二種速度是走路,步伐依個人習(xí)慣速度行走,呼吸不受影響,每小時走4~4.5公里。運動健身效果要看行走的時間長短而定,30分鐘以上達到輕微運動量。
第三種速度是快走,是步伐比一般走路時較大些,每小時能完成5.6~6.5公里??熳咚俣容^快,手臂的動作也會自然增加,呼吸感覺較明顯,可以輕易達到每日運動強度的標準和目的。
比快走速度更快的叫暴走,每小時能完成6.5~7公里。一般人很難長時間堅持,要視心肺能力及肌耐力進行調(diào)整。此外,還有最后一種是競走,通常都是專業(yè)運動員練的。
怎么判斷自己是否走到“量”了
那么,如何判斷走路的步數(shù)和時長對自身適宜呢?曹俊君教了一個簡單的小方法,就是走完后,感覺整個人都精神了,身體很舒服就比較適宜。如果第二天起床,感覺渾身肌肉脹,精神不太好,比較疲勞,有可能是運動過量了。
此外,曹俊君表示:如果運動后,出現(xiàn)腳跟疼、小腿拉得很緊、膝蓋不舒服,有小刺痛的感覺,就有可能是運動過度或者肌肉拉傷。出現(xiàn)這些情況,要進行按摩或是減輕運動量,也可以休息觀察幾天,等身體恢復(fù)了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