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琴,謝惠杰,黃美娟,陳 萍△
(1.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福建省血液病學重點實驗室/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血液科,福州 350001;2.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檢驗科,福州 350001)
凝血因子Ⅻ(FⅫ)是肝臟合成的一種絲氨酸蛋白酶,在血循環(huán)中以絲氨酸蛋白酶原形式存在,是凝血接觸途徑的重要組成因子。在高分子量激肽(HK)和血漿激肽釋放酶(PK)共同參與下,除了激活內源性凝血途徑,還參與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的激活、補體的活化及炎癥反應[1-2]。獲得性FⅫ缺乏是由于循環(huán)血中出現(xiàn)抗FⅫ自身抗體的一種疾病。獲得性FⅫ缺乏患者多數(shù)由于常規(guī)檢查或手術前凝血檢測發(fā)現(xiàn)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延長無法糾正而發(fā)現(xiàn),臨床多表現(xiàn)為原發(fā)疾病。目前對于獲得性FⅫ缺乏患者國外僅有個案報道,國內較少[3-5]。本中心對10例獲得性FⅫ缺乏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診斷的10例獲得性FⅫ缺乏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無自幼出血病史。其中男7例,女3例;年齡27~82歲,中位年齡48歲。診斷標準:(1)既往均無遺傳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無出血史、血栓史;(2)實驗室檢測均有APTT延長,凝血酶原時間(PT)正常或延長<3 s;(3)APTT糾正試驗不能糾正;(4)FⅫ活性下降。
1.2方法
1.2.1凝血功能檢測 空腹條件下采集外周血3 mL(枸櫞酸鈉1∶9抗凝),于1 h內2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乏血小板血漿。采用法國Stago公司全自動血凝檢測儀及配套試劑進行APTT、PT及纖維蛋白原(FIB)。所有標本檢測2次。
1.2.2凝血因子測定 采集外周血3 mL(枸櫞酸鈉1∶9抗凝),于1 h內2 000 r/min離心15 min,分離乏血小板血漿。采用法國Stago公司全自動凝血因子檢測儀及配套試劑進行。所有標本檢測2次。
1.2.3其他常規(guī)檢測 所有患者均進行肝腎功能、抗核抗體全套、抗雙鏈DNA抗體、抗心磷脂抗體、腫瘤標志物、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頭顱CT、胸部CT、腹部CT或者腹部B超等檢查。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
2.1臨床特點 所有患者臨床均無出血、血栓表現(xiàn)。10例患者中,腫瘤占6例,瘤樣病變1例,妊娠1例,原因不明1例,感染1例;腫瘤患者中惡性腫瘤有4例,見表1。
2.2凝血功能檢查結果 10例患者APTT均延長,為48.9~132.8 s,中位時間為57.3 s,且即刻和2 h均無法糾正;FⅫ活性均降低,為2%~41%,中位數(shù)值為33.5%,其余內源性凝血因子活性基本正常,見表2。
2.3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 肝腎功能、抗核抗體、抗心磷脂抗體、腫瘤標志物檢查結果見表3。
表1 10例獲得性FⅫ缺乏患者一般臨床資料
表2 10例獲得性FⅫ缺乏患者凝血指標檢測結果
注:vWF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表3 10例獲得性FⅫ缺乏患者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
FⅫ是內源凝血途徑中第一個啟動的凝血因子,主要由肝臟合成。在早期的凝血理論中,F(xiàn)Ⅻ被認為是接觸凝血系統(tǒng)的成分之一。FⅫ與負電荷物質表面或生理性促凝物質,如RNA、多磷酸鹽等接觸后發(fā)生變化形成活化的FⅫ(FⅫa),F(xiàn)Ⅻa能激活FⅪ變?yōu)镕Ⅺa,進一步啟動凝血酶和纖維蛋白形成[6]。但近10年的研究表明,F(xiàn)Ⅻ在血栓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內源凝血過程中不是必需的。研究指出FⅫ只參與血栓形成而不參與止血過程,對于血栓的形成是必需的[7-9]。
FⅫ缺乏的患者只在實驗室檢查時表現(xiàn)為APTT延長,臨床上并無自發(fā)出血或輕微損傷后嚴重出血等臨床表現(xiàn)。因此FⅫ缺乏患者常常漏診。獲得性FⅫ缺乏是一種臨床較為少見的疾病,目前有關其發(fā)病率的報道較少。這可能與多數(shù)患者無出血、血栓表現(xiàn),未能及時診斷有關。本組患者均因原發(fā)疾病復診或手術前常規(guī)凝血功能檢查并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檢查后診斷出。對于獲得性FⅫ缺乏的病因目前不十分清楚,在既往文獻所報道的病例均有明確基礎疾病,主要為器官移植、妊娠及血液系統(tǒng)疾病等[10-13]。本組1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均明確診斷,主要為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皮膚病、感染及妊娠,僅有1例無明確基礎疾病,其中3例實體腫瘤患者手術后APTT恢復正常,F(xiàn)Ⅻ因子活性部分或全部恢復。
獲得性FⅫ缺乏的診斷因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目前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PT和FIB水平正常,僅APTT延長,且無法被等量的正常新鮮血漿孵育所糾正時,則應考慮有內源性凝血因子抑制物的存在。檢查FⅧ、Ⅸ、Ⅺ、Ⅻ活性,排除FⅫ外的其他凝血因子活性減低后,確定FⅫ因子減低。由于世界上第1例FⅫ缺陷癥患者是死于肺栓塞,為此不少研究一度認為FⅫ缺陷或缺乏可導致血栓形成。然而國內對遺傳性FⅫ缺乏患者家系分析發(fā)現(xiàn)均無血栓形成史,國外對獲得性FⅫ缺乏患者也未見明顯血栓形成[14-16]。雖然如此,動物實驗表明FⅫ基因敲除的小鼠和人類一樣表現(xiàn)為明顯的APTT延長而無明顯出血傾向,但小鼠可抵抗人為損傷誘導的動靜脈血栓[17-18]。在多個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在深靜脈血栓、心肌梗死、冠心病及腦梗死患者中發(fā)現(xiàn)遺傳性FⅫ缺乏患者比例較高,尤其在動脈血栓患者中更明顯。因此目前認為雖然FⅫ因子缺陷或缺乏并不導致血栓形成,但卻是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本研究通過對10例患者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臨床及輔助檢查也均未提示患者血栓形成,但考慮到FⅫ因子活性明顯下降是血栓形成危險因素,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對APTT異常延長無出血表現(xiàn)的患者,應首先進行因子活性的測定,在治療上不建議立即補充血漿,對于原發(fā)疾病為腫瘤的患者,如果手術中有高凝風險可酌情考慮抗凝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