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紅
同學(xué)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為什么有些學(xué)生閱讀一篇課文,能把握文章主旨,體會到文章意涵,而有些學(xué)生讀幾遍課文,卻把握不了文章要旨,感受不到文章意蘊呢?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學(xué)生善于“咬文嚼字”,能抓住文章字眼、詞眼等關(guān)鍵詞句進行品味、揣摩、欣賞?!耙慕雷帧笔钦Z文閱讀的一項基本功,能讓我們通過字詞將文章讀形象、讀生動、讀厚重,從而品賞出文章之美。
文章旨趣往往蘊含在字里行間,有時甚至體現(xiàn)在個別字詞上面,這樣的字詞就是文章的“文眼”。所謂“咬”“嚼”,就是品析、體悟、鑒賞等意思。而“文”不僅包括文章、文段、文句,還包括文路、文脈等。所謂“字”,不僅指文字,也包括標點符號等。在閱讀課文時,我們要通過“咬文嚼字”,領(lǐng)悟文章之主旨。
比如我們讀《梅蘭芳學(xué)藝》這篇課文,就要潛入文本,品讀詞句。有同學(xué)抓住文章中“沒有神兒”“會說話”這兩處鮮明的對比,想象出梅蘭芳經(jīng)歷了不懈努力。這種閱讀就不是泛泛而看,就不是囫圇吞棗、蜻蜓點水,而是善于抓住文章文路、文脈。課文中說:“梅蘭芳常常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注視水底游動的魚兒?!边@只是簡單概括,其中有兩個詞語值得反復(fù)咀嚼——“緊盯”和“注視”。在這一過程中,會發(fā)生哪些事,你可以在頭腦中想象。梅蘭芳經(jīng)歷了怎樣的心靈轉(zhuǎn)變,你也可以去揣度。這就是文章給我們留下的敘事空白,你可以用你的思維、想象進行“補白”,但都必須符合常理,符合作者表達意圖。
對文章“咬文嚼字”進行閱讀,不僅可以品讀,而且可以聯(lián)系文章前后內(nèi)容,進行比較閱讀。葉圣陶老爺爺曾經(jīng)告訴我們:“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庇袝r,將前后內(nèi)容貫通、貫穿起來,進行比較,更能領(lǐng)悟文章主旨。作者在寫作時,不是隨心所欲的,不是胡亂寫一通,而是有著獨到的寫作意圖,甚至有著寫作的良苦用心。如果我們在閱讀時不善于前后比較,就可能忽略作者意圖,就不能看出文章寫作的精妙、秘妙。
比如我們閱讀《天游峰的掃路人》這一課文,就要抓住文章中兩次對人物的外貌描寫,其中第一處是遠景掃描:“我循聲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雙棕色的運動鞋,正用一把竹掃帚清掃著路面?!钡诙幨墙熬劢梗骸敖柚男枪?,我仔細打量了他:瘦削的臉,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這兩處描寫初看沒有顯眼之處,也沒什么值得特別關(guān)注.但細細品讀,咀嚼文字,我們就能體會到作者的寫作深意,就能學(xué)到一些寫作技巧。首先,這兩處描寫都突出了老人“瘦”,但形容老人“瘦”有很多詞語,如“瘦骨嶙峋”“瘦小”“瘦弱”等等。作者用了“精瘦”和“瘦削”這兩個詞,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原來,這兩個詞語表明,盡管老人很“瘦”,但卻“瘦”得有精神,“瘦”得矍鑠,這就體現(xiàn)了作者寫作善于煉字。這兩個詞語能不能交換呢?由于第一處描寫是遠景掃描,因而是概括的,只能用“精瘦”,第二處是近景聚焦,因而只能用“瘦削”??梢?,咬文嚼字不僅能讓我們理解文章內(nèi)容,把握文章主旨,還能讓我們習(xí)得寫作技巧。
語文的味道是“嚼”出來的。只有通過“咬文嚼字”,我們才能走進課文的靈魂深處,觸摸到課文中跳動著的脈搏,才能賞析出課文的“語文味”。很多同學(xué),在語文閱讀過程中不知道咬嚼些“什么”,有些同學(xué)雖然知道咬嚼什么,但不知道“怎樣”咬嚼。其實,同學(xué)們,只要我們帶著想象去閱讀,就能讀出文字背后的內(nèi)容、文字背后的畫面。
比如閱讀《諾貝爾》一課,我們不僅要善于專注課文中的數(shù)字,更要善于抓住課文中特殊的標點符號。如:“近了!近了!火星已經(jīng)接近炸藥了!”又如“成功了!成功了!”接連三個感嘆號、接連兩個感嘆號,讓我們體會到諾貝爾緊張、激動的心情,體會到諾貝爾對炸藥的無比期待的心情。細細咀嚼,我們還能從諾貝爾的這種復(fù)雜心理中推斷出諾貝爾先前實驗一定經(jīng)歷了很多次的失敗。在失敗中,諾貝爾或許滿臉鮮血、傷痕累累,或許有犧牲生命的危險,但諾貝爾毫無畏懼。這樣的閱讀,就不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潛入到文字表達的意思背后。在閱讀中,咬文嚼字就是要能通過“嚼”,觸摸到課文的“關(guān)節(jié)處”。作為學(xué)生,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思考、閱讀實踐,才能練就一雙閱讀的“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