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振江 李培嶺 蔣巧玲 郭智萍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yī)院 洛陽 471002)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絕經(jīng)期女性最常見的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由于年齡的增長導致雌激素缺乏,表現(xiàn)為骨量減少和骨組織脆性增加,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常并發(fā)脆性骨折,致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已成為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1]。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具有重復性好、輻射量低、測量方法簡單等優(yōu)點,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診斷骨質疏松癥的“金標準”,也是評價抗骨質疏松藥物療效的主要手段[2]。目前對于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只能使骨小梁增厚、增粗,小孔得到修復,但不能使斷裂的骨小梁再連接,已疏松的骨質無法逆轉或恢復到正常結構[3]。因此,骨質疏松癥的預防比治療更重要。本研究以我院體檢中心、骨質疏松科門診及病房收治的200例絕經(jīng)后女性為研究對象,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進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測定,觀察絕經(jīng)后女性不同部位骨密度及骨質疏松癥檢出率?,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本院體檢中心、骨質疏松科門診及病房收治的200例絕經(jīng)后女性為研究對象,年齡50~96歲,平均(67.83±10.12)歲,按照10歲為1個年齡段分為四組,即 50~、60~、70~、80~ 組,每組 50 例。所有患者均檢測腰椎(L1~L4)和髖部(股骨頸、Ward's三角、股骨粗?。┑墓敲芏取?/p>
1.2 骨密度測量方法 采用美國Hologic公司生產(chǎn)的Discovery A雙能X線骨密度檢測儀,檢測前對骨密度儀器進行檢查,儀器檢查無誤后再開始骨密度檢測。檢測絕經(jīng)后女性腰椎(L1~L4)正位(圖1)和髖部(股骨頸、Ward's三角、股骨粗隆)(圖2)的骨密度,系統(tǒng)自動計算出T-Score。
圖1 腰椎(L1~L4)正位骨密度
圖2 髖部正位骨密度
1.3 診斷標準 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對骨質疏松的診斷標準:即T值>-1.0 SD為骨量正常,-2.5 SD<T值≤-1.0 SD為骨量減少,T值≤-2.5 SD診斷為骨質疏松癥,T值≤-2.5 SD同時伴有1個以上部位的骨折,診斷為嚴重骨質疏松癥[4]。T值即為與健康青年人相比標準差的倍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包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hapiro-Wilk檢驗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P>0.05表示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性分布,則采用(±s)表示,同時行方差齊性檢驗,P>0.05則方差齊。若多組計量資料滿足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則采用完全隨機設計資料的方差分析;若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則進一步采用LSD-t檢驗進行兩兩比較;各年齡段不同部位進行比較采用配對設計資料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絕經(jīng)后女性各年齡組不同部位T值比較 絕經(jīng)后女性不同年齡段腰椎T值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發(fā)現(xiàn)各年齡組中,60~和7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268),其余各年齡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50~與60~組=0.044,P50~與70~組=0.006,P50~與80~組=0.000,P60~與80~組=0.000,P70~與80~組=0.004)。絕經(jīng)后女性不同年齡段髖部T值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比較采用 LSD-t檢驗,發(fā)現(xiàn)各年齡組中,50~和60~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11),其余各年齡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50~與70~組=0.008,P50~與80~組=0.000,P60~與70~組=0.037,P60~與80~組=0.000,P70~與80~組=0.000)。隨著年齡的增加,腰椎和髖部T值均逐漸下降,且在70歲年齡段下降幅度較大;各年齡段腰椎和髖部T值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圖3。
表1 絕經(jīng)后女性各年齡組不同部位T-Score比較(SD,±s)
表1 絕經(jīng)后女性各年齡組不同部位T-Score比較(SD,±s)
年齡組(歲) n 50~60~70~80~50 50 50 50-2.096-2.744-2.845-2.133 0.043 0.007 0.006-0.041 F P腰椎T-Score 髖部T-Score t P-1.24±1.25-1.74±1.28-1.99±1.38-2.83±0.91 9.755 0.000-1.08±0.93-1.28±1.10-1.66±1.03-2.64±0.70 17.223 0.000
圖3 各年齡段不同部位T值趨勢圖
2.2 不同年齡段不同部位骨質疏松癥檢出率比較腰椎OP檢出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髖部OP檢出率在70歲以后呈遞增趨勢;髖部OP檢出率明顯低于腰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年齡段不同部位骨質疏松癥檢出率比較(%)
骨質疏松癥已經(jīng)成為國際性的公共健康問題。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越來越重,骨質疏松癥發(fā)生率也在逐年上升,特別對于絕經(jīng)后女性發(fā)病率更高,主要是由于絕經(jīng)后女性失去了雌激素的保護,骨質流失程度遠大于男性。據(jù)統(tǒng)計[5~6],50歲以上女性中骨質疏松癥患病率達到20%以上,并且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種的差異也很大,且50歲以上伴骨質疏松癥的絕經(jīng)后女性,10年內出現(xiàn)中軸骨骨折的風險在45%以上,65歲以上的絕經(jīng)后女性發(fā)生跌倒后出現(xiàn)骨折的概率可高達90%。目前,對于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和骨折風險評估的方法就是進行骨密度檢測。WHO認為:T值>-1.0 SD骨量正常,-2.5 SD<T值≤-1.0 SD為骨量減少,T值≤-2.5 SD診斷為骨質疏松癥;T值≤-2.5 SD同時伴有一個以上部位的骨折,診斷為嚴重骨質疏松癥。但是對于檢測哪個部位更能有效的診斷OP,學者們各有意見。朱秀芬等[7]認為,骨質疏松癥最常引起腰椎、髖部、尺橈骨遠端骨折,且跌倒后骨折風險性高,這將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痛苦及經(jīng)濟負擔,因此,進行骨密度檢測時應3個部位結合為宜。由于老年人多見骨質增生硬化,韌帶鈣化及椎間盤變性等,且不同人不同部位的骨松質和骨密質的含量也有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特別是絕經(jīng)后女性各部位骨量丟失各有差異,因此,不同年齡段腰椎和髖部的骨密度測量結果會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若只測量其中一個部位的骨密度,定會造成一部分骨質疏松癥患者的漏診。查閱文獻發(fā)現(xiàn)[8~9],不同年齡段不同部位的骨質疏松癥檢查率也存在很大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絕經(jīng)后女性腰椎骨密度比髖部低,T值下降幅度大,OP檢查率為腰椎>髖部。
綜上所述,對絕經(jīng)后女性進行骨密度檢測,需要多個部位相結合,本研究雖然得出腰椎骨密度變化比髖部大的結論,但腰椎骨密度檢測容易受很多因素影響,如老年人椎體骨質增生及硬化、周圍軟組織鈣化、不同操作者對感興趣區(qū)的勾畫差異等[10]。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應該關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腰椎、髖部等部位骨密度及T值,以輔助診斷骨質疏松癥,提高檢出率,為骨質疏松癥早期診斷及治療、骨折風險判斷提供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