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廣 韓江紅
(1河南省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胸瘤一科 新鄉(xiāng) 453099;2新鄉(xiāng)醫(yī)學院三全學院護理學院 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賁門癌是胃癌的特殊類型,多發(fā)于食管、胃交界線下2 cm處。相較于食管癌,賁門癌出現(xiàn)梗阻癥狀的時間較晚,且梗阻發(fā)生風險較低,多數患者早期癥狀不典型[1]。待患者出現(xiàn)典型癥狀入院確診時,往往已處于中晚期,喪失了最佳治療時機。影響胃底賁門癌患者預后的因素較多,包括手術方式、手術切除范圍、淋巴結轉移、浸潤度等[2]。其中,手術方式的選擇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常用術式包括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術等。本研究旨在探討胃底賁門癌治療采用根治性全胃切除術的應用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胃底賁門癌患者臨床資料,根據手術方式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90例。研究組男68例、女22例,年齡46~75歲、平均年齡(55.62±5.54)歲,乳頭狀腺癌30例、管狀腺癌27例、黏液腺癌12例、低分化腺癌9例、印戒細胞癌9例、其他3例。對照組男65例、女25例,年齡45~74歲、平均年齡(55.54±4.49)歲,乳頭狀腺癌28例、管狀腺癌26例、黏液腺癌13例、低分化腺癌10例、印戒細胞癌8例、其他5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NCCN胃癌臨床實踐指南2017年第五版更新要點解讀》對于胃底賁門癌的相關診斷標準[3];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排除標準:腫瘤侵及齒狀線>2 cm;腫瘤向下浸潤至胃中部癌;合并重要臟器疾?。缓喜⑦h處轉移。
1.3 手術方法
1.3.1 研究組 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術:氣管插管全麻,暴露術野,于上腹部正中作一切口,進入腹部,處理胃結腸韌帶,鈍性分離橫結腸韌帶下空腸系膜,游離至空腸遠端,在幽門環(huán)遠端4~5 cm處將十二指腸切斷,殘端常規(guī)縫合,荷包包埋;游離切斷胃網膜左、右經脈,肝胃韌帶切斷,清掃肝總動脈及腹腔干動脈周圍淋巴結;提起遠端胃,結扎切斷胃左動脈,清掃賁門周圍淋巴結脂肪組織,切斷賁門上3 cm左右的食管下段部;端側吻合空腸遠端及下方28~30 cm處,形成“P”環(huán),端側吻合食管殘端與空腸P袢頂端,吻合距離延長至空腸袢40~45 cm,完成吻合后,以吸收線縫合系膜。
1.3.2 對照組 行根治性近端胃大部切除術:主要以26號吻合器吻合重建食管殘端與殘胃大彎側后壁,再鉗閉胃大彎,腹腔以蒸餾水沖洗,關腹。兩組術后均給予抗感染等處理。
1.4 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術中及術后恢復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排氣時間;(2)觀察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的術后并發(fā)癥(切口感染、腹腔感染、胃癱、吻合口狹窄等)及死亡發(fā)生情況;(3)隨訪3年,觀察患者術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生存率=(無瘤生存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理論頻數T>5時,用χ2檢驗,1<T<5時,用Fisher精確概率法,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及術后恢復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排氣時間(d)研究組對照組90 90 t P 202.50±35.60 199.62±40.68 0.505 0.307 156.60±28.55 162.50±26.58 1.435 0.077 3.56±0.57 3.60±0.50 0.500 0.309
2.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及死亡發(fā)生情況比較 術后住院期間,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死亡率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fā)癥及死亡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生存率比較 兩組術后1年、2年生存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研究組術后3年生存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存率比較[例(%)]
胃底賁門癌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外科手術仍為主要治療方法,能完整切除腫瘤,對胃周淋巴結進行清掃,達到治愈目的。近年來,隨著臨床上對解剖學、外科學、淋巴造影、病理學等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關注胃底賁門癌手術切除范圍及淋巴結清掃方式。以往認為全胃切除會導致機體出現(xiàn)較大創(chuàng)傷,且手術方式較為復雜,手術時間延長,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均較高;而近端胃大部切除手術方式相對簡單,且能對部分胃部功能進行保留,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但隨著全胃切除術的逐漸完善,其手術死亡率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降低[5]。此外,全胃切除術吻合重建方法為食管空腸Roux-en-Y,即使出現(xiàn)吻合口漏,也易于控制。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術后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無顯著差異,且并發(fā)癥類型較為相似。由此,筆者認為,胃底賁門癌治療中全胃切除術不會增加手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安全性與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術相似。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無明顯差異,說明兩種術式在手術時間、手術創(chuàng)傷及術后恢復上效果相似。兩組術后住院期間死亡率均為2.22%,死亡原因考慮與術后吻合口瘺、吻合口狹窄等并發(fā)癥有關,一旦合并吻合口漏,會導致殘胃失去迷走神經支配、去血管化等,致使大量消化液溢出,嚴重污染腹腔,治療難度大,進而造成死亡。
術后生存率是評價胃底賁門癌預后的一個重要指標。李鵬等[6]調查發(fā)現(xiàn),根治性全胃切除術與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術治療賁門癌術后1年生存率相似。錢崇崴等[7]分析了31例行全胃切除術、33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術治療胃底賁門癌患者術后1年、3年生存情況,同樣證實兩種術式術后1年內生存率差異不顯著,但全胃切除術組術后3年生存率明顯較高。馮立中[8]研究結果與此相符,并提出全胃切除術能更好促進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張焱輝等[9]調查分析了胃底賁門癌患者治療中近端胃大部切除術、全胃切除術的應用效果,發(fā)現(xiàn)兩組3年內生存率差異不顯著,但全胃切除術5年生存率(48.28%)高于近端胃大部切除術(20.69%)。筆者認為,這可能與患者疾病嚴重程度、所選病例數、術后康復指導等因素有關。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術后1年、2年生存率相似,研究組3年生存率(47.78%)明顯高于對照組(33.33%),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提示胃底賁門癌治療中,根治性全胃切除術與根治性近端胃切除術的近期療效相當,但遠期療效相對更佳,可有效提高患者術后3年生存率,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