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夢娟 李靜 董艷 王俊霞
(北京市昌平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北京 102208)
多發(fā)性抽動癥是一種以多發(fā)運動性抽動和(或)發(fā)聲抽動為特征的慢性復雜性神經精神疾病,病情易反復發(fā)作,纏綿遷延。多發(fā)性抽動癥好發(fā)于學齡前及學齡早期兒童,主要表現為抽鼻聲、張口咧嘴、四肢抽動等癥狀,并常伴有強迫、多動等行為和情緒障礙,易對患兒的心智發(fā)育和人格塑造產生嚴重影響[1]。目前西醫(yī)治療多發(fā)性抽動癥多以泰必利等抗精神病藥物為主,雖能取得一定效果,但長期服用可誘發(fā)頭暈乏力、痙攣性斜頸、肌張力改變等諸多不良反應,以致療效常難以達到預期。中醫(yī)古籍中雖無多發(fā)性抽動癥病名記載,但有諸多類似本病癥狀的描述,且中醫(yī)藥具有療效顯著、毒副作用小等優(yōu)勢,對疾病轉歸具有一定正面價值[2]。本研究采用白術芍藥散加減治療脾虛肝亢型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取得良好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脾虛肝亢型多發(fā)性抽動癥患兒7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6例。觀察組男21例,女15例;年齡 2~12歲,平均年齡(5.78±1.96)歲;病程6個月~2年,平均病程(14.85±3.64)個月。對照組男24例,女12例;年齡2~13歲,平均年齡(5.81±1.94)歲;病程 5 個月 ~3年,平均病程(14.82±3.70)個月。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3]:(1)符合多發(fā)性抽動癥的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分型屬脾虛肝亢型,癥見運動抽動,搖頭聳肩,張口咧嘴,皺眉眨眼,面黃,乏力,便溏,煩燥易怒,多夢易驚,胃納不振,舌質淡,苔薄白或白膩或花薄或舌體胖有齒痕,脈緩或滑;(2)腦電圖、頭部CT等檢查未見明顯異常,且智力測試基本正常;(3)患兒監(jiān)護人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有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精神系統或內分泌系統嚴重疾病者;(2)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伴有影響藥物吸收疾病者;(3)患有癲癇肌陣攣、藥源性錐體外系癥狀和其他錐體外系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健脾化痰、平肝熄風、止痙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以泰必利片(國藥準字H32026011)治療,100 mg/次,3次/d,口服,連續(xù)治療8周。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予以白術芍藥散加減治療,組方:白術10 g、白芍 10 g、陳皮 6 g、防風 6 g、伸筋草 15 g、太子參10 g、茯苓 10 g、鉤藤 10 g、川芎 6 g、半夏 5 g,隨癥加減:寐差加棗仁,多夢加菖蒲、郁金,頭面、眼睛抽動加菊花、桑葉,喉間痰鳴加半夏、天竺黃、青礞石,多語重復加燈芯草、萬年青、丹參、徐長卿,口苦加柴胡、黃芩,鼻塞咽癢加辛夷、板藍根、玄參,納呆加焦三仙、雞內金,體虛多汗加煅龍骨、煅牡蠣。水煎服,取汁200 ml,1劑/d,分2~3次溫服,連續(xù)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2)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3)隨訪半年,記錄兩組患兒復發(fā)情況。
1.5 療效評價標準 以耶魯綜合抽動嚴重程度量表(YGTSS)減分率及患兒臨床癥狀改善情況進行療效判定[4],痊愈:治療后,患兒臨床癥狀完全消失,YGTSS減分率>90%;顯效:患兒臨床癥狀明顯改善,YGTSS減分率60~90%;有效:患兒臨床癥狀有所改善,YGTSS減分率30~60%;無效:患兒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YGTSS減分率<30%??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頭暈惡心5例,嗜睡乏力2例,胃腸道不適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5.00%;觀察組出現輕度嘔吐1例,便秘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56%。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5.26,P=0.02,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3 兩組復發(fā)率比較 隨訪半年后,觀察組復發(fā)率2.78%(1/36) 明顯低于對照組 19.44%(7/36),χ2=5.06,P=0.0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多發(fā)性抽動癥是一種具有明顯遺傳傾向的神經精神疾病,于兒童或青少年時期起病,且75%以上的多發(fā)性抽動癥患兒存在強迫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共患病,嚴重影響患兒及家庭其他成員的生活質量[5]。目前關于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故臨床治療多以泰必利等抗精神病藥治療為主。泰必利是臨床常用的神經阻滯劑,可通過阻滯大腦中多巴胺受體,進而達到控制抽搐癥狀的目的。但大量臨床實踐證實[6],泰必利進入人體后,因藥理作用無選擇性,在控制癥狀的同時亦可控制正常肌群,造成嗜睡、痙攣性斜頸、肌張力改變等一系列副作用,遠期療效往往難以達到預期。
中醫(yī)古典醫(yī)籍中并無多發(fā)性抽動癥病名,但從病機及癥候表現來看,該病可歸屬“肝風、抽搐、瘈疭”范疇[7]。小兒五臟六腑生而未全,脾常不足,過食肥甘厚味,而生痰濁,擾及心神,日久而出現穢語;又因小兒肝常有余,情志失調,或外感六淫,五志化火,壅塞胸中,蒙蔽心神,而見眨眼、搖頸、聳肩,故治療應以平肝熄風、疏肝扶脾為主。白術芍藥散加減是由白術芍藥散化裁而來,方中白術補氣健脾、燥濕利水,可絕生痰之源,配伍半夏辛溫燥濕化痰、辛行苦泄,共奏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太子參可補氣益脾、養(yǎng)陰生津;茯苓可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白芍緩急止攣;伸筋草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血;川芎歸肝經,可行氣緩肝、活血通絡,以達血行風自止之效;防風清肝瀉火,為治風圣藥,既能辛散外風,又能息內風以止痙;鉤藤平肝潛陽,可治頭暈面赤、五心煩熱等肝陽主亢、肝風上擾之癥;陳皮具有理氣健脾、和中化滯之效。全方健脾平肝,息風化痰,鎮(zhèn)心安神,相得益彰。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隨訪半年,觀察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白術芍藥散加減治療脾虛肝亢型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的療效顯著,可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綜上所述,白術芍藥散加減治療脾虛肝亢型小兒多發(fā)性抽動癥,有助于提高臨床療效,促進疾病積極轉歸,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