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咸咸
(解放軍第101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0)
人文關懷是社會進步的象征。將其應用到手術室護理工程當中,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愛護、關心,讓患者從心理、生理等方面時刻處于舒適、滿足的狀態(tài)下,進而大大降低患者緊張和恐懼的心理[1]。最近幾年,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當中的價值越來越明顯[2]。因此,本文以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的應用為研究對象,現(xiàn)進行如下報道:
此次研究選取了選取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來本院進行手術的患者240例,并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120名患者。其中,觀察組男性65名,女性55名,年齡在20-75歲之間,平均(49±4.32)歲。對照組男性64名,女性56名,年齡在22-72歲之間,平均(51±4.32)歲。將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存在可比性。
對照組利用普通的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在手術之前進行手術宣教,并對患者的基本信息進行核對,充分做好手術準備。
對于觀察組患者來說,在普通護理的基礎上利用人文關懷,其具體做法為:
第一,術前訪視。在手術前的1天對患者進行訪視,利用微笑的形式和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以及病情,并且向患者簡單介紹手術的環(huán)境以及過程等[3]。
第二,進入手術室之后的關懷。當進入手術室之后,護理人員需要和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通過溫柔動作幫助患者躺好,并對病房溫濕度進行控制。在麻醉過程當中,護理人員需要一遍幫助麻醉師進行工作,一遍和患者進行交談,讓其充分感受到安全感以及關愛,緩解緊張情緒。除此之外,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讓其充分配合麻醉。
第三,手術后的人文關懷。當患者麻醉清醒之后,需要及時的告知患者手術順利的消息,并且告知家屬以及患者應該注意的事項,鼓勵患者盡快下床活動,提高患者手術之后運動的主動性。
如表1所示,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臨床觀察指標,觀察組患者下床的平均天數(shù)為(5.43±1.41)天,住院時間為(5.11±2.51)天,護理質量評分為(94.32±5.32)分,和對照組的(7.63±3.63)天,住院時間為(11.26±2.56)天,護理質量評分為(83.39±4.08)分相比,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臨床觀察指標的比較(n=120)
如表2所示,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對比結果。兩組結果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對照組和觀察組臨床觀察指標的比較(n=120)
最近幾年時間里,常規(guī)的護理方法已經不能給滿足人們身心的需求。人文關懷是近幾年來一個新的護理形式,其有著個性化、整體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的優(yōu)點。手術室是醫(y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重要場所。將人文關懷應用到手術室護理當中,能夠大大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打消患者的顧慮,進而提高患者對手術治療上的依從性。此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中的患者手術之后的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都要比對照組要短,護理質量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這個結果和以往這方面的研究結果先溝通。這就說明在手術室護理過程中,將人文關懷引入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手術室是應激源,不良應激反應可以對患者的內分泌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等產生負面影響,直接對手術的順利進行產生一定的作用。合理的人文關懷可以讓患者充分感受到關心和溫度,提高患者抗壓能力,有效的促進患者盡早康復。和常規(guī)的護理模式相比較,人文關懷的內容比較多,并且護理質量更高。在人文關懷之下,手術室的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進行充分的了解,以此將患者心理以及心理和諧統(tǒng)一到一起。在此次研究中,接受人文關懷的患者,手術之前可以大大減弱焦躁,降低患者手術后對鎮(zhèn)痛劑的需要。術前宣教可以讓患者充分對自身疾病知識的了解。在麻醉過程當中使用人文關懷能夠及時的糾正不良反應,保證手術順利完成。在手術之后使用人文關懷,可以加快患者的康復,縮短患者的下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并可以大大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幾率。人文關懷不僅可以提高手術室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還能夠大大提升護理人員綜合競爭能力,進一步保障人文關懷護理的效果。同時,手術室護理人員需要不斷的進行學習,提高自身各方面的專業(yè)技能以及護理水平。經過上述分析,人文關懷在手術室護理當中存在著較高的應用價值,可以進行大力推廣以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