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汀若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文學與傳媒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臺灣東吳大學,臺灣 臺北 11102)
20世紀80年代,香港影人開始北上拍片。香港回歸祖國后,尤其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后,大量成熟的香港影人北上拍片,導致港產片數量急速下降,坊間也出現“港片再無港味”的感慨,媒體亦大肆渲染諸如“香港電影沒落”“香港年輕人寧愿看臺灣片也不愿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等消息,造成普羅大眾甚至不少業(yè)界人士對香港電影現況烙上了黯然失色的刻板印象。本文則從具體數據揭示香港電影業(yè)現狀及其帶來的幾點啟示。
筆者擬從香港電影發(fā)展局公布的數據考察香港電影業(yè)的真實面貌,首先須明白“香港電影”的準確定義。在香港電影發(fā)展局官網公布的《香港電影業(yè)資料匯編》(以下簡稱“《匯編》”)中對“香港電影”的定義如下:
甲:所有出品公司均是香港注冊公司,有關影片即屬香港電影;如非所有出品公司均是香港注冊公司,須參看乙項要求。
乙:影片必須同時符合下列兩項要求:
1.出品公司中至少有一間為香港注冊公司;及2.以下五個有效崗位之中,50%或以上的崗位由香港永久居民擔任:監(jiān)制(或出品人)、導演、編劇、主要男演員及主要女演員。所謂有效崗位即有人擔任的崗位,例如一部講述動物的紀錄片中,主要男女演員并非有效崗位,如果同時沒有編劇的話,50%或以上的崗位即導演或監(jiān)制(或出品人)其中一方是香港永久居民即可。一般五個崗位均為有效的情況下,須有三個崗位由香港永久居民擔任。
符合甲項定義的香港電影稱為“港產片”,而符合乙項定義要求的香港電影則稱為“合拍片”。
可見,常見的“香港電影”應包括“港產片”(又稱“純港片”)和“合拍片”兩類。此外《匯編》中亦對“華語片”和“外語片”做出明確定義,其中“華語片”特指“以華語或中國地方語言制作而香港并無參與制作的電影”,主要包括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或地區(qū)出品的華語電影,“外語片”則指“以非華語或非中國地方語言制作而香港并無參與的電影”。
筆者從香港電影發(fā)展局官網已公布的2012—2016年《匯編》中提煉出兩大組數據:香港年度上映的首輪電影數量與香港年度上映電影的票房收入,擊破媒體或部分業(yè)界人士形塑的“香港年輕人不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偽命題,而短平快小制作的港產片在香港影市的表現并不理想,亟須尋求突破。
2012年香港上映的首輪電影為301部,其中香港電影52部(港產片17部、香港與內地合拍片35部),非香港電影249部(華語片28部、外語片221部)。
2013年香港上映的首輪電影為310部,其中香港電影43部(港產片17部、香港與內地合拍片26部),非香港電影267部(華語片31部、外語片236部)。
2014年香港上映的首輪電影為310部,其中香港電影52部(港產片23部、香港與內地合拍片27部、香港與其他地區(qū)合拍片2部),非香港電影258部(華語片34部、外語片224部)。
2015年香港上映的首輪電影為332部,其中香港電影59部(港產片23部、香港與內地合拍片32部、香港與其他地區(qū)合拍片4部),非香港電影273部(華語片35部、外語片238部)。
2016年香港上映的首輪電影為348部,其中香港電影61部(港產片19部、香港與內地合拍片39部、香港與其他地區(qū)合拍片3部),非香港電影287部(華語片26部、外語片261部)。
從近五年數據來看,香港每年會上映300多部電影,約八成為外語片,約兩成的華語電影里,絕大部分是內地片及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港產片僅維持在20部左右,香港與中國臺灣、新馬等地的合拍片更是寥若晨星。所以從香港影市上的格局來看,香港觀眾每年可選擇的非內地參與的華語片寥寥可數,“香港年輕人不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觀點不符合現今香港影市上華語電影的格局。換言之,除非香港年輕人選擇觀看外語片,否則華語電影的選擇里,絕大部分都是內地參與的合拍片或純內地片。
筆者從2012年《匯編》中查詢到2011年香港全年票房收入還不足14億港元,2012年則上升到15億多,此后一路微漲至2015年的近20億港元,2016年又下降到18.6億多港元。與年度上映影片數量狀況相仿,八成左右票房被外語片拿走,所有華語片共分余下的兩成左右票房,其中大部分仍是被內地參與的華語片獲取。筆者按照香港電影發(fā)展局定義的電影出品方來源,將票房分類為外語片票房、港產片票房、香港與內地合拍片票房、香港與其他地區(qū)合拍片票房、香港未參與制作的華語片(即境外華語片)票房等五大類。依據2012—2016年《匯編》中的數據繪制“香港影市五種片源的首輪電影票房比較(2012—2016)”(表1)。可見港產片票房占有比遠不如內地與香港合拍片,更無須計較基本上可以忽略的香港與其他地區(qū)(主要是中國臺灣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合拍片了。且從單片票房貢獻率來看,香港與內地的合拍片也遠勝外語片、港產片和香港與其他地區(qū)的合拍片。這表明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在香港影市上很受歡迎。
或許有人會疑問: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票房貢獻主要來自中老年觀眾,香港年輕人確實不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為此,我們需要弄清楚香港影市的主要觀眾群。筆者通過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員何思穎先生的幫助,得到香港資深影評人喬奕思女士就香港影市觀眾群的如下觀察:“My observation to Hong Kong cinema audience is:from 20-50. I rarely see older people age above 50 in the cinema house. Main age group is around 20 and around 40, who are financially and timely flexible to watch a film with around 100HKD cost per ticket.”盡管這并非一個科學的統計,只是個人觀影經驗總結,但設想我們在觀影中四處張望一下,不難判斷出當場觀眾年齡層的分布,故這種基于個人觀影經驗的判斷是值得信任的。筆者曾依據年齡段劃分和多數國家(地區(qū))電影分級制度做出“兒童(0~12歲)、少年(12~18歲)、青年(18~40歲)、中年(40~60歲)、老年(60歲以上)”的觀眾群調查,發(fā)現中國大陸、臺灣電影市場上的觀眾群仍以青年(18~40歲)為主,這當然與電影的消費方式、時間和價錢有關,以致影響到電影的創(chuàng)作,故商業(yè)電影也大多是基于年輕觀眾的類型片創(chuàng)作。無獨有偶,香港影市的觀眾群亦然,實則推而廣之,電影的消費群在全世界都是以青年(18~40歲)為主,我們從好萊塢電影稱霸全球就不難看出如此結論??傊瑥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內地與香港合拍片是當今香港影市上表現最好的片種,表明香港觀眾是常觀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谀壳跋愀垭娪捌辈⑽磳嵜?,我們很難從售票里直接判斷出電影的消費群體,但依據香港影市的主要觀眾群,我們仍可以判斷香港年輕人是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主要消費群,故“香港年輕人不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言論亦經不住邏輯推理!
表1 香港影市五種片源的首輪電影票房比較(2012—2016)
那么所謂的“香港年輕人寧愿看的臺灣片”市場反應到底如何呢?這得從“境外華語片”這一類來考察。這一類的主要片源是內地片和臺灣片,其單片票房貢獻率最低,表明“境外華語片”在香港地區(qū)市場水土不服,原因很簡單:盡管海峽兩岸和香港同文同種,但彼此因為長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各異因素,已經形成了不同的觀影文化。加之目前還存在的體制差異、電檢(審查)制度、發(fā)行規(guī)模、網絡盜版等因素,海峽兩岸和香港的華語片在彼此市場上表現不好就在情理之中了。既然內地片和臺灣片在香港影市上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那么矮子里拔將軍,兩者相較誰又稍好呢?筆者亦從2012—2016年《匯編》中收集相關數據,繪制“香港影市境外華語片年度票房明細表(2012—2016)”(表2)。
表2 香港影市境外華語片年度票房明細表(2012—2016)
內地片中國臺灣片內地與中國臺灣、韓國等地合拍片新加坡片馬來西亞片2014年票房TOP10(排名;票房HK$)上映數量(部)總票房(HK$)單片平均票房(HK$)閨蜜(2;8,878,169)等一個人咖啡(1;23,366,839)一生一世(3;6,321,847)KANO(4;4,756,422)歸來(5;2,355,417)十二夜(7;1,248,574)警察故事2013(6;1,576,943)看見臺灣(9;966,304)喜羊羊與灰太狼大電影6飛馬奇遇記(8;1,244,832)私人訂制(10;528,516)20932022,320,83131,031,164540,34656201,116,0413,447,907180,11528102015年票房TOP10(排名;票房HK$)上映數量(部)總票房(HK$)單片平均票房(HK$)狼圖騰(2;2,088,249)我的少女時代*(1;44,591,958)刺客聶隱娘(5;1,616,103)解救吾先生(3;1,989,062)百日告別*(6;1,269,670)重返20歲(7;1,106,484)杜拉拉追婚記*(4;1,635,161)逆轉勝(10;441,783)一步之遙(8;692,775)山河故人*(9;589,668)26720010,335,25346,596,0662,722,58700397,5096,656,5811,361,294002016年票房TOP10(排名;票房HK$)上映數量(部)總票房(HK$)單片平均票房(HK$)消失的愛人(4;1,234,552)樓下的房客(2;2,723,656)六弄咖啡館(1;5,106,678)尋龍訣(5;542,491)紅衣小女孩(3;2,128,196)剩者為王(6;513,898)天亮之前(7;319,514)所以和黑粉結婚了(8;257,208)大話西游Ⅲ(9;239,903)夏洛特煩惱(10;169,070)1664003,118,2395,339,1635,887,38400194,890889,8611,471,84600
(*數據截至當年12月31日)
從表2可見,香港年度上映的境外華語片數量最多的仍是內地片,2012、2013年內地片的市場表現也明顯強過臺灣片,但2014、2015年臺灣片分別因《等一個人咖啡》《我的少女時代》兩部票房大倉,讓市場表現遠勝大陸片,尤其現象級電影《我的少女時代》鶴立雞群般地拉高了整個臺灣片的票房均值,故我們不能武斷地根據零星的幾部現象級電影就倉促地得出非常片面的結論。僅從上表“票房TOP10”我們就可以明顯地看出內地片、臺灣片、內地與臺灣等地合拍片在香港影市的表現非常兩極,往往年度冠軍跟第十名差距幾十倍甚至上百倍之多,票房收入幾十萬港元(2016年數據尤其可憐)即可擠進TOP10,而中后段更多的影片票房收入只有幾萬港元、幾千港元,甚至幾百港元不等,這才是我們值得深思的問題!換言之,每年香港影市上的境外華語片除了一兩部比較拔尖以外,其余都是炮灰!面對如此慘狀,業(yè)界應如何應對?這是一個需要長期行動的過程,從表1數據來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仍然是現實環(huán)境下內地片突破窘境的重要途徑,而從表2數據看來,臺灣的青春片、愛情片等“輕電影”類型值得大陸片學習,此外大陸與臺灣等地合拍電影亦是突破香港影市的一條路徑。
綜上所述,香港年度電影票房的各類數據已經證明:類似“香港年輕人寧愿看臺灣片也不愿看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言論是片面的、荒謬的!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因為集內地、香港所長,是當今香港最賣座、最有市場競爭力的片種。港產片因為資金少、人才流失嚴重、市場小等諸多因素,市場競爭力較弱。而純內地片、臺灣片在香港影市的表現都很差,除了在各自擅長的類型上(如內地的戰(zhàn)爭、魔幻,臺灣的青春、愛情)稍有亮眼的成績。故海峽兩岸和香港的觀影文化彼此仍有隔膜,并非媒體形塑的“香港文化相比內地更親臺灣”的假象。
從上文表1可以宏觀上把握近年港產片的市場表現,每年度香港影市的港產片容量在20部左右,單片均票房和總票房都較低,呈現出“市場小”的基本特點。筆者依據2012—2016年《匯編》中“首輪港產片的票房排序”等數據制作“香港首輪港產片票房明細表(2012—2016)”(表3)。
表3 香港首輪港產片票房明細表(2012—2016)
(數據截至當年12月31日。)
(在影片類型統計時,不少影片因為有兩種、多種類型屬性,如《失戀日》屬“劇情/愛情”,筆者為了不重復統計,一律以第一類型統計,故《失戀日》歸類為“劇情”,特此說明。)
從表3可見,港產片年度總票房過億已屬電影大年,2016年總票房僅3000多萬港元。單片票房上千萬港元已屬賣座影片,還有不少10萬以下的單片票房,甚至出現票房1000多港元的院線電影。目前華語片單片票房在港的最大市場容量是6000萬左右,故若想在本土市場回本,港產片的最高制片成本須控制在2000萬港元以內。而從當前絕大多數港產片的市場表現來看,現今港產片的制片成本大多只能在百萬港元上下,故喜劇、色情、驚悚、懸疑、恐怖等中小成本類型片成為制片主流。這些定位準確的類型片往往以小博大還能獲得不錯的投資回報率,而類型不明確的劇情片卻有市場風險,這也是2016年港產片市場表現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又依據2016年《匯編》數據,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港僅48間影院、210塊銀幕、36529張座椅。查詢近幾年的《匯編》數據,都在此數據微微起伏,表明香港當前的影市大小穩(wěn)定在200塊銀幕左右。面對“本土市場小”,也已失去了中國臺灣、東南亞、海外唐人街等以往市場的現狀,短平快小制作自然成為港產片的無奈選擇。它們盯準部分觀眾,選材、類型定位準確,多ⅡB、Ⅲ級限制畫面。但短平快小制作也極易粗制濫造,于是整個港產片產業(yè)就開始惡性循環(huán),欲打破魔咒,眼前最好的途徑是尋求與內地合作,故一批主要的港產片制作公司也開始與內地合拍片,如驕陽電影有限公司、太陽娛樂文化、熱烈工作室、天下一電影公司等。而當前一批香港年輕影人的“態(tài)度電影”,因純粹政宣式地“表態(tài)”,市場表現并不理想,如《十年》在金像獎的刺激下,最終香港累計票房也僅540萬港元,在內地被封殺。而將“態(tài)度”消化進電影本身,真正為社會底層發(fā)聲,才是港產“態(tài)度電影”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路徑,如《一念無明》不僅在香港累計票房達到1800多萬港元,在內地收益也僅千萬元人民幣,且代表香港角逐第90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近些年香港年輕影人的作品闖入視線,尤其2016年《十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不僅牽動了內地與香港的敏感神經,不少業(yè)界和學界人士也就該片的藝術表達提出質疑,比如焦雄屏曾多次在課堂上表達:“《十年》就電影本身而言,是非常不合格的!”總之,近年香港電影的本土創(chuàng)作和泛政治化傾向受到了高度關注。香港電影發(fā)展局的“電影發(fā)展基金”、香港藝術中心的IFVA(Incubator for Film & Visual Media in Asia)、香港藝術發(fā)展局的“鮮浪潮”等官方機構對當前發(fā)掘影壇新勢力和發(fā)展本土電影做出了各種努力。
考察香港電影金像獎歷史獲獎名單,2005年前后內地與香港合拍片開始出現在香港金像獎名單里,2010年后內地與香港合拍片逐漸成為主流,港產片往往只能在“新晉導演”獎項見到身影。這就不難理解,當近兩年香港金像獎、臺北金馬獎里出現了幾部年輕影人的港產片時,為何會引起如此巨大的話題效應了。然而這股新勢力才剛剛出現,還未成潮流??疾爝@兩年香港金像獎獲獎名單,合拍片和成熟影人拿獎仍是主流,金像獎頒獎典禮一直有“北上影人回港參加‘春茗會’”之說,故斷不能因為《十年》《踏血尋梅》《樹大招風》幾部話題之作就夸大為浪潮,這反而有損這股新勢力的持續(xù)生長。
其次,我們應明確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本土屬性,它的參評對象僅限“香港電影”,且金像獎協會對“香港電影”的定義嚴過香港電影發(fā)展局的官方定義,這就把很多合拍片、臺灣片、大陸片等華語電影排除在外。面對金像獎過于區(qū)域保護的質疑,曾任金像獎主席的陳嘉上表示:“如果因為香港電影越來越不受重視,這個獎就越來越不受重視的話,我們就認命吧。因為金像獎是為香港電影打拼的,如果沒有香港電影,金像獎也就沒有意義了。如果說香港電影在走下坡,那金像獎就是如實反映香港電影現狀,并繼續(xù)為香港電影打拼。”這番話頗值得玩味,有對現實的無奈,也有對自己本土性的定位與堅守。正是金像獎的參評門檻,導致很多成熟影人北上拍攝的合拍片無法參評,這無疑給了本土電影獲獎很大的空間,香港年輕影人在金像獎的“亮眼”表現正是在保護主義下通過政府和業(yè)界的多方努力十分不易地生長出來的。
香港電影學者何思穎在2016年金馬獎評審期間先后兩次前往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chuàng)作學系演講香港電影史,對20世紀50年代雅化的粵語片格外推崇,也感慨近年《一念無明》等港產片讓香港電影出現了難能可貴的“理想”,畢竟以往港產片跟商業(yè)市場的血緣更親近,可見精英們對于反映社會題材的本土電影有著天然的親善??晌覀円惨此歼@種被社會議題牽著走的本土創(chuàng)作對于整個電影工業(yè)而言并非完全的善事,“鮮浪潮”發(fā)起人杜琪峰就曾直言:“參加者最大的問題是很容易被社會議題牽著走。某種程度上,香港年輕人是自閉的,然而任何創(chuàng)作都應該是寬闊的。這個我不知道是香港的教育還是年輕人本身的問題。他們把自己框在一個盒子內,就算離開了盒子也離不開房間。所以我希望鮮浪潮這個平臺,可以讓年輕人逐漸走出思想框框。”健康的電影產業(yè)呈金字塔布局,頂端的文藝片(小眾電影)需要龐大的底座商業(yè)片(大眾電影)來支撐,香港電影有商業(yè)傳統,在本土市場欠佳的現狀下,年輕影人更應繼承傳統尋找突破,而不是框在“態(tài)度電影”里走不出來。
綜上所述,學界和業(yè)界理應肯定當前香港本土電影出現的新勢力,但更應理性地看待香港年輕影人在金像獎上的“亮眼”表現,主要是由香港電影金像獎的本土屬性和香港成熟影人北上所致。再者,一系列政府力量在合拍片的大環(huán)境下,本著發(fā)展本土文化的初心,對年輕影人的大力支持。而從整體電影產業(yè)而言,這股年輕的本土勢力應該發(fā)展更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而不僅僅囿于社會議題。
香港電影業(yè)的現狀仍可帶給我們不少啟示,尤其對于中國臺灣、新加坡等本土市場小的經濟體而言。
啟示一,本土市場小或電影產業(yè)欠發(fā)達的國家(地區(qū)),可從中小成本類型片突圍。臺灣地區(qū)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因為本土市場規(guī)模有限,導致本土制片規(guī)模較小,難以在本土回收成本。而中小成本的類型片,比如情色片、恐怖片、驚悚片、懸疑片、喜劇片、愛情片等,既能因為定位準確、類型明確而最大化地吸引受眾、規(guī)避市場風險,又能緣于中小成本而減輕市場回本壓力。故從中小成本的類型片突圍是臺灣等地發(fā)展電影產業(yè)的有力途徑之一,遠比扶持本土文藝片創(chuàng)作更有利于電影業(yè)的發(fā)展。
啟示二,與同文化圈國家或地區(qū)合拍片,分擔市場風險。合拍片容易因為文化折扣而水土不服,而同文化圈合拍片因為文化親緣關系,能有效避免文化折扣帶來的市場不適。20世紀50—70年代,香港、臺灣、南洋地區(qū)(新加坡、馬來西亞等)華語電影抱團合作,不僅繼承和發(fā)揚了二三十年代華語片的商業(yè)傳統,也極大地豐富了華語電影歷史與美學。盡管當前一些內地與香港合拍片被詬病為“再無港味”,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內地與香港合拍片在香港影市占有最重要的地位(表1)。且筆者認為突破當前內地與香港合拍片的困境,還可以借粵港澳大灣區(qū)和廣東佛山大力發(fā)展南方影視中心的東風,開展粵文化圈“香港電影+廣東南方影視中心”的聯姻模式,最大化降低文化折扣。同理,當前突破臺灣電影業(yè)困境最有效的途徑也是與大陸合拍片,可礙于意識形態(tài)、政治與地方保護主義,臺灣當局談“陸”色變。
啟示三,正確地保護本土電影。香港電影金像獎的選片規(guī)則就被視為一種地方保護主義。臺灣當年入世談判因為缺少籌碼,在美國的壓力下全面開放了臺灣電影市場,卻唯獨對大陸進行最嚴厲的保護主義措施。至今,大陸每年在臺灣上映影片只有10部配額。臺灣當局對陸資進入臺灣影視業(yè)更是心懷戒懼,愛奇藝試圖通過正規(guī)渠道入臺設立子公司未獲許可。因為政治與意識形態(tài)的原因,臺灣當局的地方保護主義不是從產業(yè)的角度扶持本土影視業(yè),而是從政治的角度規(guī)避所謂的“文化統戰(zhàn)”風險。香港電影的現狀是在產業(yè)上與內地合作,文化上保持本土特色,合拍片是影視業(yè)大勢,但政府和行業(yè)的系列扶持政策則在鼓勵本土創(chuàng)作,保持本土文化。正確地保護本土電影,就是政府當局要明確電影的商業(yè)屬性和文化屬性,文化上理應保持本土特性,但商業(yè)上則可以大膽合作,沒必要拿所謂的“政治風險”作繭自縛。
啟示四,合拍片與本土電影“兩條腿”走路。無論經濟體大小,全球化時代下合拍片和本土電影并舉是歷史潮流。在冷戰(zhàn)后期,香港電影曾出現“黃金十年”(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電影年產量兩三百部(絕大多數是港產片),票房10億港元左右?,F今香港電影(含合拍片)年產量五六十部,票房近4億港元,論單片票房遠勝當年(當然須考慮通貨膨脹因素),而這票房的絕大部分貢獻卻來自與內地的合拍片(表1),所以千萬不能因為香港電影體積的減少而怪罪合拍片。我們可斷言,要是沒有內地與香港的合拍片,香港電影會更慘!因為香港電影曾經的“輝煌”受益于冷戰(zhàn)時代,兩岸對峙予以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F今內地不斷深化改革、愈加開放,香港正在失去以前的區(qū)位優(yōu)勢,若不與內地合作,它將陷入“封閉”的圈套,電影業(yè)會愈加凋零,臺灣就是明證。在全球化時代,資本、技術、人才等跨境合作是歷史必然,合拍片當然是電影業(yè)的必然趨勢。但我們也要看到,本土電影(尤其本土文藝片)對于豐富電影格局、避免電影同質化等方面所具有的正面意義?,F今內地電影與香港電影“黃金十年”時期極其相似,市場驅動下跟風創(chuàng)作,電影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純粹的娛樂取向,讓電影的“良心”和文化品位在急劇下降。故合拍片與本土電影“兩條腿”走路,是產業(yè)的需要,也是文化的需要。
注釋:
① 來自何思穎先生2017年10月20日發(fā)送給筆者的郵件,郵件中原文轉發(fā)了喬奕思女士對香港電影觀眾群的觀察。
② 輕電影是相對重工業(yè)電影(如好萊塢大片、中國大片)而言,其選材、主題較為輕松娛樂,中小成本制作,起用新生力量(編、導、演、攝、制、錄音、美術等),主要面向年輕觀眾,追求情感共鳴。相關研究已有不少,比如李博:《2013:“輕”電影元年!》,《中國藝術報》,2013年11月6日第11版;王睿:《輕電影研究》,西南大學,2016年。
③ 數據來自維基百科詞條“香港最高電影票房”,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6%9C%80%E9%AB%98%E9%9B%BB%E5%BD%B1%E7%A5%A8%E6%88%BF。
④ 此處借用焦雄屏的概念。她把當前港臺地區(qū)一批導演堅守本土創(chuàng)作、注重政治表態(tài)的電影作品稱為“態(tài)度電影”。
⑤ 如《危樓春曉》(1953)、《父母心》(1955)、《寒夜》(1955)、《豪門夜宴》(1959)等表現社會底層民間疾苦,具有左翼色彩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