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開始玩這個游戲時的一頭霧水,到現(xiàn)在能輕松跳個幾百分,我感覺這里面還真有不少事兒和育兒觀念有那么一點點重合。所以,每周一我依然在堅持地“跳”,似乎每次“跳”都在驗證自己的感受有沒有道理。
首先,若按“謝耳朵”這種理工男的思考方式來說,這個游戲肯定有精準的玩法。我女兒也一再說可以用秒表精確地計算出每一步需要按鍵多長時間,或者可以使用聽音辨距離的技巧,保證不會出差錯。但是,我想可能沒有人會真的那么玩吧!那簡直就完全喪失了玩這個游戲的樂趣,是種受罪,當然可能確實會得很高分。大多數(shù)人玩這個還是憑感覺,再加上練習,差不多那么一跳就八九不離十了。其實,育兒不也是這樣嗎?如果真的按精確的標準養(yǎng)娃,可能會被累死,比如沖奶粉差1毫升水也不行,娃滿3個月那天必須會翻身,等等。大多數(shù)時候,養(yǎng)育還是在知道大原則的情況下一種憑感覺的行為,而感覺這東西其實憑借不懈的練習,也能提高不少。當然,育兒不是游戲,但我還是覺得它們之間有個共通點,就是都應該以享受為主,不要以受罪為主。
其次,我覺得“跳一跳”這事沒法完全借鑒經驗。我同事總是跳到排行榜第一名,我想如果去向他請教經驗,他也沒法告訴你具體每一步該怎么跳,因為每個人的“路”不一樣,路上遇到的物體也千變萬化。這也很像育兒,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再牛、再成功的育兒經驗也無法完全復制到自己的娃身上。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每條育兒路也不一樣。沒辦法,自己琢磨吧,育兒路上無捷徑,但也沒有白走的一步——“跳一跳”里只要不掉下去,每跳成功一次都有加分不是?!
再次,不得不說,運氣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如果在某次“跳一跳”中,你遇到的黑膠唱片和魔方啥的加分塊特別多,又一連串地跳到了中心點,也許很輕松地就沖破了幾百大關;但如果啥加分塊也沒遇上,還舉步維艱,那拿到100分時都已經手指發(fā)麻、眼神不濟了。這也讓我想起養(yǎng)孩子這事,可能也有一定的運氣成分:你家是個脾氣溫和、安全感爆棚的易養(yǎng)型娃?還是個暴脾氣、黏人又愛哭的難養(yǎng)型娃?這可不是因為誰的養(yǎng)育技巧高超,大部分是靠運氣。
以上,純屬個人臆想。最后一個育兒啟發(fā),屬于真正靠譜的,那就是趁春光大好,多帶娃去戶外“跳一跳”,強身健體,還有助于長高。在各種運動中,縱向運動對長個兒的幫助是最大的。這期,我們的特別策劃就是關于身高,做好準備,也許會顛覆你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