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崢 萬冬華 廖志山 富蓉 孔繁宇 黃健安 李新艷 鄺唯銘
隨著社會快速發(fā)展, 城鎮(zhèn)化、人口老齡化等因素變化,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患病率和發(fā)病率呈不斷增長趨勢。心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城鄉(xiāng)居民的首要死因。其中, 冠心病患者逐年增多[1], 因其致死率高, 嚴重威脅人民群眾健康。因此,重視冠心病早期預防非常重要。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6年2月~2017年10月于廣東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心血管內科符合納入標準的9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作為研究組, 納入標準根據為2013歐洲心臟病學會及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的相關指南。其中血瘀證30例(血瘀組), 痰濁證30例(痰濁組), 其他證型30例(其他組);另選同期健康體檢者30例作為對照組。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冠心病符合WHO頒布的缺血性心臟病診斷標準;②胸痹符合第2版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內科學》(周仲瑛主編)及1990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心血管分會發(fā)布的冠心病中醫(yī)辨證標準。
1. 2. 2 排除標準 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 或實驗室指標嚴重異常(轉氨酶超過正常上限值的2倍;肌酐清除率<50 ml/min);②患有肺炎、肺結核以及膽囊炎等急、慢性感染性疾??;③患有心肌病、心臟瓣膜病以及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分級Ⅲ、Ⅳ級的心力衰竭等其他器質性心臟??;④患有周圍血管栓塞性疾病以及未控制的高血壓的患者;⑤患有惡性腫瘤的患者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婦女;⑥患有各種出血性疾病或有出血傾向, 或用抗凝劑, 國際標準化比值(INR)>2.0;⑦正在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或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
1. 3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進行Lp-PLA2、LDL-C水平檢測。①Lp-PLA2:在進行冠脈造影前從患者動脈鞘管內抽取2 ml血液標本, 并放置到EDTA抗凝管中, 在-4℃的環(huán)境中進行冷藏, 在24 h內以3000 r/min的速度進行離心處理, 時間約10 min, 然后取上層血漿并放置在-80℃的環(huán)境中進行保存。在檢測Lp-PLA2含量時利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 在檢測時嚴格按照試劑盒的水明書進行。②LDL-C:利用直接測定法進行檢測。
1. 4 觀察指標 比較研究組和對照組Lp-PLA2、LDL-C水平, 痰濁組、血瘀組及其他組Lp-PLA2、LDL-C水平。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 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研究組和對照組Lp-PLA2、LDL-C水平比較 研究組患者Lp-PLA2、LDL-C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2. 2 痰濁組、血瘀組及其他組Lp-PLA2、LDL-C水平比較痰濁組Lp-PLA2、LDL-C水平高于血瘀組及其他組, 血瘀組Lp-PLA2、LDL-C水平高于其他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Lp-PLA2、LDL-C水平比較( ±s)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Lp-PLA2、LDL-C水平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Lp-PLA2(mg/L) LDL-C(mmol/L)研究組 90 269.13±66.42a 3.60±0.84a對照組 30 128.20±19.26 2.89±0.74
表2 痰濁組、血瘀組及其他組Lp-PLA2、LDL-C水平( ±s)
表2 痰濁組、血瘀組及其他組Lp-PLA2、LDL-C水平( ±s)
注:與其他組比較, aP<0.05;與血瘀組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Lp-PLA2(mg/L) LDL-C痰濁組 30 341.03±37.90ab 4.13±0.64ab血瘀組 30 270.76±18.67a 3.55±0.62a其他組 30 195.60±28.45 3.11±0.92
冠心病的病理基礎是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在病機研究中炎癥介質學說已得到心血管領域專家的廣泛認同。炎癥是AS發(fā)生發(fā)展的中心環(huán)節(jié)[2]。現(xiàn)已明確LDL-C是獨立的AS的危險因素, Lp-PLA2被認為是一種重要的炎性介質, 二者共同作用AS發(fā)生, 可作為風險因子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2015年《脂蛋白相關磷脂酶A2臨床應用中國專家建議》指出, Lp-PLA2水平和AS的斑塊穩(wěn)定性密切相關[3]。
現(xiàn)代中醫(yī)研究發(fā)現(xiàn), 冠心病不同證型中氣虛血瘀、氣虛血瘀痰濁以及氣陰兩虛痰瘀互阻為常見證型[4]。任毅等[5]研究405例冠心病患者辨證分型結果顯示, 中醫(yī)證型最多的是血瘀、痰濁、氣虛3證, 氣虛久則可見痰濁兼血瘀。徐中菊[6]將300例胸痹心痛分屬6個證型, 萬冬華[7]研究結果顯示心血瘀阻型與痰濁內阻型胸痹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最為嚴重且病變支數(shù)最多。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Lp-PLA2、LDL-C水平分別為(269.13±66.42)mg/L、(3.60±0.84)mmol/L, 均高于對照組的(128.20±19.26)mg/L、(2.89±0.74)mmol/L,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痰濁組Lp-PLA2、LDL-C水平高于血瘀組及其他組, 血瘀組Lp-PLA2、LDL-C水平高于其他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Lp-PLA2、LDL-C增高可以預測冠心病患病風險及冠狀動脈病變的嚴重程度;Lp-PLA2、LDL-C水平與冠心病中醫(yī)證型之間存在明顯相關, 痰濁證與血瘀證較其他證型風險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