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傳 樟
(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位于佛山市順德區(qū)大良鎮(zhèn)八閘華蓋里的清暉園是嶺南四大名園之一,是我國嶺南園林藝術的杰作?!扒鍟煛倍郑鉃槊鲀舻墓廨x與光澤。明代陶宗儀《南浦》詞云:“畫圖依約天開,蕩清暉別有越中真趣”。在明月高掛樹梢的夜晚,滿庭清光,仿若積水空明,空蒙意境最是動人[1]。
清暉園前身原是黃家花園舊址,其主人是佛山籍明末宰相黃士俊。黃家花園原來包括黃家祠、天章閣和靈阿之閣。黃氏家道敗落之后,花園由曾出任山西靈石知縣的龍應時購得。經(jīng)龍家?guī)状说木臓I造建設,至民國初年,全園格局始臻定型。龍氏后人龍渚惠在修葺庭院的時候,曾經(jīng)帶領工匠前往蘇州參觀各類江南名園,故現(xiàn)有清暉園中頗得江南園林造園藝術之精髓??谷諔?zhàn)爭期間,龍氏避居海外,清暉園日漸衰敗。建國之后,幾經(jīng)修葺,清暉園恢復了往昔名園風采[2]。
清暉園布局頗具匠心,空間緊湊,疏密有致;園中小筑形態(tài)輕巧,裝飾古雅;園林空間層次豐富,主次分明;理水既有江南園林的特征,又充滿嶺南地域特色;園林的空間布局、屋宇門窗、理水掇山選石均反映了嶺南風物氣候特點和嶺南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
現(xiàn)存清暉園是由清暉古園、楚香園、廣大園合并興建而成,總面積達22 000 m2。清暉園采用集錦式的手法,將嶺南幾大庭園的風格特征匯集于一體,形成了園中有園、景中有景、步移景換的獨特格局[3]。
現(xiàn)存清暉園是圍繞中央的清暉古園擴建而成,北部是楚香園,南部是廣大園,東部則是讀云軒、鳳來峰和沐英澗序列。清暉古園從西到東共有三個空間序列:第一個空間序列由圍繞長方形池塘分布著的澄漪亭、六角亭、碧溪草堂、響瀑亭組成;船廳、丫環(huán)樓、惜陰書屋、真硯齋、花亭組成了第二個空間序列;而歸寄廬、小蓬萊、木樓和蕉葉軒則是第三個空間序列。楚香園則被曲折的連廊分成兩個空間層次,東部的讀云軒、鳳來峰和沐英澗彼此相互獨立又渾然一體。在整體布局中,構園者采用了小中見大、虛實相濟、園中設園等手段,看似零散的園林建筑形成有序的空間層次,在數(shù)畝之地間造萬千氣象,讓人目不暇接。對景相成、步移景換等構景手法的運用,讓各園空間之間有了起承轉合的景象組群。位于庭園西北角的沐英澗模仿了余蔭山房的空間和建筑形式,園的東北角則與可園風格相類似。改造之后的清暉園匯集了嶺南各大名園的特征,具有鮮明的嶺南地域特性。
清暉古園的建筑單體包括澄漪亭、碧溪草堂、六角亭、船廳、惜陰書屋、真硯齋、花亭、歸寄廬、小蓬瀛、木樓、蕉葉軒和筆生花館等。擴建部分的建筑單體有讀云軒、八表來香亭、沐英澗、狀元堂、留芬閣和元寶亭等。與其他園林相比,清暉園的庭園小筑有著顯著的地域特征。
建筑尺度小巧,連房廣廈。嶺南園林規(guī)模較小,故稱之為“庭園”更為準確。囿于用地規(guī)模,屋宇成為庭園的主體,園林空間面積較小,屋宇和庭園分區(qū)不明確,庭園是屋宇的附屬。為了在有限的面積中創(chuàng)造更多的景色,屋宇和景觀的尺度都較為小巧。嶺南地區(qū)夏季炎熱多雨,各屋宇通過倚墻廊道相連,形成“連房廣廈”的建筑布局,如圖1所示。
在嶺南庭園中,屋宇的門窗等裝修細節(jié)最能體現(xiàn)園主人的文化修養(yǎng)。清暉園中,門洞種類繁多,造型各異,體現(xiàn)出濃郁的地域性特征。屋宇門大多采用木質落地門,門扇可以全部打開,使室內(nèi)外空間交融成一體,適應嶺南炎熱的氣候。庭園門造型有趣,形狀有橢圓形、葫蘆式、漢瓶形、鯉魚式等等。清暉園中的園林門集雕刻、對聯(lián)、牌匾、陶藝、泥塑、彩畫于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清暉園的窗戶分為庭園窗和屋宇窗。庭園窗戶樣式精美,小巧玲瓏,有圓式、樹式、扇形式、桃花式、長方式等造型。屋宇窗大量采用滿洲窗,這是一種由傳統(tǒng)的木框架鑲嵌著彩色玻璃蝕刻畫組成的窗子,在彩色的玻璃上面繪制多種傳統(tǒng)題材圖案,寓意吉祥,顏色則有紅、黃、藍、綠、紫、金等,凸顯了清暉園濃烈的文化底蘊。
理水是庭園營造的關鍵,置水池、種荷藕,是造園的必備項目。與江南園林理水不同的是,嶺南園林水面方正,水岸多是砌石的整齊邊界而不是自然岸邊。規(guī)整水岸可以保護岸邊不會因為暴雨沖刷而導致崩塌。清暉園中有水池多處,趣味各異。澄漪亭前一鑒方池,初夏荷花盛開之時,香氣四溢,紫蓮花散發(fā)著一片紫光,彌漫著祥瑞之氣。沐英澗模仿番禺余蔭山房的建筑布局,八表來香亭四周活水環(huán)繞,水榭、小橋和水池成軸分布。水池兩面構筑臨池別館,成為另一方天地。坐在橋上看花開花落,云卷云舒,別有風味。
嶺南地區(qū)掇山首選英石,因為英石為嶺南本地產(chǎn)出,運輸方便。清暉園中掇山之作首推鳳來峰和九獅山。經(jīng)過讀云軒,空間豁然開朗,一座由太湖石砌筑而成的石山矗立在水池之中,山頂有瀑布直流而下,水花四濺,蔚為壯觀,與前方平如鏡面的讀云軒水池形成鮮明的對比,如圖2所示。山后有臺階,拾階而上,可達山巔之亭。游人休憩其中,可俯瞰清暉全景,亦可極目遠眺,觀賞城市風貌。留芬閣邊有鋸齒形水池,池中有英石山九獅圖。由英石砌筑而成的獅子或高或低,栩栩如生。在清暉園中,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隨處可見。這些孤石形態(tài)各異,配景各不相同。山石增添了園林的觀賞趣味,豐富了景觀層次,使得園林更加幽深靜謐。
在中國傳統(tǒng)園林著作《園冶》中,計成認為造園成敗之關鍵在于主持造園之人,園林意境的營造全憑此人的文化修養(yǎng)和精神境界。而《園冶》與清暉園有眾多相互呼應之處,這是因為造園之人都是深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士大夫。清暉園的理景集中體現(xiàn)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境界與追求。故現(xiàn)代人造園,理應在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以傳統(tǒng)文化養(yǎng)浩然之氣,方能創(chuàng)作出富有古韻的新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