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鄒麗華,王 巧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一場綠色時尚在我國悄然掀起,追求安全、環(huán)保、健康的綠色生活就成了一種持續(xù)需要,綠色消費、健康消費應運而生?,F如今,人們對綠色健康的追求成為主流,而許多自產自銷的農戶擁有綠色健康的食物和材料。那么,構建消費者和農戶之間的交易平臺,以促使消費者綠色健康理念得到滿足,農戶自產自銷的產品有更好的銷售平臺——新農夫市集應運而生。
農夫市集即自然農夫市集或有機農夫市集,又稱集市或農夫集市,是參與式保障體系的一種形式,處于市場交易的初級階段,滲透著許多返璞歸真的有機農業(yè)理念,也深受社區(qū)支持農業(yè)的影響。參與式保障體系是基于當地利益相關者的活動,對生產農戶進行評估,并建立在信任、社會網絡和知識共享的基礎之上。其系統內,生產者與消費者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接觸,讓消費者直接參與計劃、生產、定價、分配、運輸、推廣等工作,以建立互信基礎,增加對農產品的信心。又稱之為新農夫市集。
1.新農夫市集區(qū)別于市場經濟規(guī)律,其追求環(huán)境公正、食物正義,農夫市集上的食物都是農戶自家親手栽種并且自身也食用的食物。
2.新農夫市集凸顯了當地小農面臨全球食物體系威脅下的自我保護策略,有別于市場經濟的供需關系,蘊含更多的倫理學素養(yǎng),農戶通過自身親自來推銷產品減去中間第二次參與者的流通環(huán)節(jié),保障了食物的完整度和安全,能更好地宣傳自身品牌。
3.新農夫市集強調當地、當季的農產品,重視自然法則及其社會內涵。我們在每次開集上農戶帶來的產品都是當季產品,而不是反季節(jié)食物,這對于消費者來說又是一層安全保障。在微博或微信公共平臺上,已經有北京、上海等多地的“農夫市集”注冊,有的打出減少化肥農藥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維護食品安全、實踐公平貿易的口號;有的則承諾是不在生產中使用化學制劑的農夫組成的市集。這些市集開市時間往往并不固定,時間和地點通過微博或微信發(fā)布。
新農夫市集一般利用微信和商家以及消費者直接進行聯系,在朋友圈發(fā)布時間、地點集中交易。并且,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號,不定期發(fā)布各種農產品以及農戶的信息,吸引消費者閱讀。由于,微信朋友圈還是一個比較注重隱私的社交圈,可能有些人并不一定能及時看到。因此,有些新市集還積極利用微博這一平臺發(fā)布各種開集時間、地點、農產品以及健康飲食等信息,并且與大V合作來推廣信息平臺,讓更多的人能購買到健康的食物。
提供有機蔬菜、自家產的土雞蛋、小作坊生產的奶酪、來自農戶自己采摘的草莓、需要自己帶容器裝的家釀米酒、自制的粽子、大黃米粘糕、農戶親手做的“辣醬”……還有來自外地農友請他們代賣的山楂條、蘿卜條等各種產品,在市集上的銷量一直很好。為了讓顧客們滿意,農戶必須要保證每樣東西都是自產,農戶所帶來的產品必須是自己親自參與制作的,并且是自己也在食用的,更可靠地保證食物的安全性才能更好地向消費者銷售推廣。農戶不僅需要在食品的安全性方面做到可靠有保障,自身也要能夠很好地宣傳自己的產品。當有消費者對你的產品感興趣的時候,就需要農戶向消費者介紹自己的產品的生產過程、原料來源的,這都需要農戶有一定的交流能力。
新農夫市集的組織者承擔著考核加入市集或已經加入市集的農戶提供產品安全、綠色的任務,以及盡可能地多了解農戶的生產情況,了解他為什么會做這個農場,怎么理解有機,再具體到肥料的來源是什么,防治病蟲害的辦法是什么。對于加工類的商戶,則要看有沒有使用添加劑,是不是手工制作等,有時還需要到條件艱苦的鄉(xiāng)下去考察。
同時這項工作不僅要求組織者有耐心,還要有足夠的細心,“我們會去地里看看土壤的情況,看看有沒有青蛙、蚯蚓,也會去庫房或垃圾堆看看,有沒有化肥農藥的瓶子袋子什么的。”除了考察,消費者也可以隨時去農場參觀,這是加入市集的農戶必須做出的一個承諾。
農夫市集會通過鄉(xiāng)下走訪,挑選符合要求的農戶,和他們約定一個日期在市區(qū)的商場進行集中交易。在市集上銷售蔬菜、水果、禽畜等農副產品。這些食品都是小規(guī)模、生態(tài)種養(yǎng),但很少有正規(guī)的有機認證產品,產品的售價約為普通市場同品種農產品的幾倍左右。在這里農戶可以和消費者直接接觸,以期直接提高農戶的收入。
農戶一般多為小規(guī)模生產的地道的農戶人家,還有一部分是受過良好教育且從未有過農耕生活經歷的年輕人回歸到鄉(xiāng)下去務農。因此,從生產人群來看,農夫市集注定不可能大規(guī)模地提供產品,但它還是可以解決農戶自身的生存問題和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除了最初那些只是為了尋找新鮮感的年輕人之外,越來越多的人健康意識將引領整個市場,成為市集的消費者,一些中高消費人群進入市集,成為中堅的消費力量。在新農夫市集中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關系,因農戶規(guī)模小不是機械生產,而是精工細作的人力生產,其成本都較高,因此后期售賣的價格也要比市場上的普通農副產品價格高。農戶通過農夫市集這種特殊經營的方式獲得盈利,進一步引導健康食材的消費意識。
市集的選址幾乎每次都來自于農戶和志愿者們的幫助,大型商場、校園內,都曾經作為市集的舉辦地。通常會選擇在室內進行,不會招致城管、工商等方面的麻煩。
消費者希望市集常態(tài)化和規(guī)?;暮袈暼遮吀邼q,市集進一步擴大所需的規(guī)范管理和資金需求,而且組織者們還一直在承擔被質疑的壓力——其中包括是否具備對進場農戶資質的審核能力,如何提供對食品安全的保障以及有沒有將商品利潤納為己有等等。
在商戶數量擴大至20—30家之后,農夫市集的志愿者們已經很難抽身一家家堅持不斷地考察并審核了,他們更希望能在已經建立起來的固有的信任基礎上,由消費者不定期組織參觀農場等活動來起到對農戶的監(jiān)督作用。
總之,新農夫市集的發(fā)展沒有現成的路可以走,一切都需要組織者們邊摸索邊前行。目前雖然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地方可能還會走彎路,需要有政府能積極推動此種市場模式,搭建農戶與消費者直接選購天然食材的平臺。未來的新農夫市集會隨著更多人的關注和加入,將不斷完善、迎接更大的挑戰(zhàn)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青,鮑懿喜.基于服務接觸理論的有機農夫市集服務設計探究[J].設計,2017,(03):49-51.
[2]施迅.生態(tài)農夫來到家門口[J].今日中國,2017,(11):68-70.
[3]黃珂.都市里的農夫市集[J].植物醫(yī)生,2016,(07):25.
[4]顧小雙.農夫市集:遇見未來菜場[J].中國社會組織,2015,(12):41-43.
[5]牛犇.我國市民農園多元化經營研究 [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