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青(Zhang Qing)
三清殿西壁《太乙真人》(原畫局部)
永樂宮地處晉、秦、豫三省交界的古河東大地芮城縣,北依條山,南鄰黃河,風景秀美,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創(chuàng)建于公元1247年至1368年間,是我國現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元代全真教祖庭,也是唐末著名道學家呂洞賓的祖廟,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
永樂宮保存了四座典型的元代木結構建筑以及1005.68平方米的元代壁畫,繪畫風格有工筆重彩人物畫和青綠山水連環(huán)畫兩種風格,遍布于四座殿宇中,尤以三清殿的《朝元圖》最為珍貴,整幅作品長近百米,高5米,描繪了道教290位天神地祇朝拜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的盛大場景,是迄今為止所知的中國古代最大單幅人物壁畫。畫中人物個個面型豐滿、表情生動,衣冠服飾無一雷同。莊嚴肅穆的主神、美麗文雅的玉女、飄飄欲仙的真人、須眉飛動的武將,各種造型不同的人物均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躍然于壁上。人物冕旒、衣袖、瓔珞、花鈿,以及各種器皿,都用瀝粉貼金裝飾,可遠觀亦可近睹,鄭振鐸先生稱之為大規(guī)模的漢宮威儀展覽,大組織的人物畫匯集。戲劇學家馬少波曾賦詩贊頌:“永樂三清鐵畫鉤,曹衣吳帶兼剛柔。唐宋遺風滿壁是,堪稱天下第一流?!?從唐代畫圣吳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到北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朝元圖》集唐宋繪畫風格之大成,構圖宏偉、人物眾多、工筆線條勾勒精美、畫作顏色絢爛沉著,是中國工筆畫到達頂峰時期的藝術佳作,也是世界美術史上13、14世紀極為重要的美術作品。
左上·永樂宮純陽殿內景原貌(1957年)左中·揭取壁畫用刀開縫(1959年)左下·工人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安裝壁畫(1965年)右上·壁畫揭取前,技術人員對原壁畫裂隙進行加固(1959年)右下·三清殿壁畫揭取前、支撐壁畫板(1959年)
20世紀50年代末國家興建三門峽水庫,永樂宮正處于水庫淹沒區(qū)內。為保護珍貴的文化遺產,經周總理批示,將永樂宮原物原貌全部搬遷至縣城城北2.5千米的西周古魏城遺址。1957年,由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國家水電部、三門峽工程局、國家黃河管理委員會和省、地、縣各級文化部門組成“永樂宮遷建委員會”,投資220余萬元,開始了耗時10年的搬遷。直至1966年,終于成功完成了永樂宮的整體遷建工程。
遷建過程中,因為壁畫面積較大,專家采用的是將壁畫切割揭取、于新址再重新復原安裝。盡管專家們已經考慮到壁畫的珍貴藝術價值,避開了所有人物的臉部,從衣紋處不規(guī)則地進行切割,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但搬遷后至今歷經60多年,切割痕跡已經非常明顯,在高清數碼掃描技術尚未成熟的年代里,為留下永樂宮壁畫的珍貴影像資料,也為日后可能的修復提供參考依據,同時也為了推廣學習使用,國家曾兩度組織對永樂宮壁畫進行原大比例臨摹。
第一次臨摹就是搬遷切割壁畫前由潘絜茲、金維諾、陸鴻年等美院專家教授,率領中央美院及當時的華東分院師生自原壁畫上透稿,1∶1等尺寸臨摹完成,既可做復原依照,又保留了最原始的壁畫摹本。這套珍貴臨摹作品現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第二次臨摹是1985年,時任永樂宮文管所副所長范金鰲教授向國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提交申請,其中提及:“為了更好地保護元代壁畫,減少游客參觀重復開關各大殿門窗引發(fā)殿內空氣干濕度變化異常,再有全國各大美院師生每年都要于殿中進行講課臨摹,所用畫具、顏料、水難免對壁畫造成污染和損傷,對殿內壁畫進行多次觀察比對不斷發(fā)現墻體畫面不同程度形成起甲、龜裂、顏色脫落等現象,加上客流量逐漸增大恐怕對壁畫及古建筑帶來危害,特申請把各大殿壁畫1∶1臨摹復制兩套,其中一套陳列展出對外開放,另一套作為資料保存或巡回展覽用?!眹摇⑹∥奈锞纸拥缴暾垐蟾婢浅V匾?,同年即下達批復,并撥付??钐仄竾鴥葘<?、各大美院教授著手籌備永樂宮壁畫的大型臨摹工程,并于1989年完成兩套原大臨摹品。當年參與臨摹的專家有中央美術學院董華三、宋悠明;廣州美術學院曾洪流;四川美術學院杜顯清、傅仲超、李彤;天津美術學院劉泉義、楊順和、周曉東、高博;解放軍藝術學院王天勝、劉鳴寬;山西大學焦國輝;包頭師范學院王小立、宮艷麗、張利敏;太原理工大學鄭堅定、范瑩;以及永樂宮壁畫研究室王毅、李武學、劉康生等師生。這兩套臨摹品也是采用原畫上套稿的形式完成,準確度非常高。臨摹完成后即建成臨摹室,提供一套摹品供全國各大美術院校臨摹學習,另一套已經在全國多地巡回展出。
上·三清殿斗心扇面墻西壁 《東極太乙救苦天尊》(局部) 476cm×178cm(臨摹,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
下·三清殿西壁南段《白虎星君》(原畫)
這兩套臨摹作品自創(chuàng)作完成后,因全國巡展需要反復搬運、陳展,以及受條件限制貯存環(huán)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如今已發(fā)生了顯著的劣變反應,所有托裱作品出現不同程度的托裱紙張分層、霉變;裝裱完成作品由于展出時反復收卷,多有破損、畫面龜裂、殘缺、顏料脫落等現象;懸掛于壁畫臨摹室中的作品則因環(huán)境潮濕、紫外線輻照等原因可見色變、斷裂等,破損現象嚴重,已影響實際臨摹使用。2016年,研究院曾對臨摹室中29幅作品做修復處理,然而修復狀態(tài)不是非常理想,至今再次出現嚴重斷裂、破損等現象。為盡快制止各種病害現象的繼續(xù)發(fā)展蔓延,避免整幅作品徹底毀壞,延長作品的藝術壽命,保護重要藝術價值,今年我們已經著手對其實施進一步的徹底保護修復。
山西永樂宮壁畫臨摹教學基地
由于繪制完成后,臨摹品始終張貼于臨摹室中供美院師生學習使用,并未加以過多保護,且環(huán)境相對開放,人員流動頻繁,因此保存狀況堪憂,已出現了明顯的劣變現象,尤其是因濕度變化造成收縮應力等原因,致使作品大量開裂,甚至有部分殘缺,嚴重損害了其藝術價值,也影響了其使用價值,需要對作品本體、保存環(huán)境、以及病害成因等加以科學的檢測分析,并設計有針對性的保護處理方法以及預防性保護措施,以延緩作品劣變進程,消除保存隱患,延長藝術生命和使用壽命,更好地發(fā)揮自身價值。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道教藝術最為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其造型特征明顯,繪畫工藝精湛,題材豐富,既是難得的藝術珍品,更是十分重要的歷史資料。隨著時代發(fā)展,其最初的宗教意義已逐漸削弱,藝術審美價值日益凸顯。新中國成立后,經歷過西方文化的洗禮與沖擊之后的中國畫家們又重新意識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作用,更迫切地希望在中國藝術文化脈絡中尋求滋養(yǎng)和靈感。而壁畫這一最為古老且延續(xù)至今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成熟的藝術語言符號,成為了藝術研究者和繪畫創(chuàng)作者們學習和借鑒的珍貴寶藏。
這兩套臨摹作品依據永樂宮壁畫原尺寸復制,完全遵循壁畫原貌,盡可能多地保留細節(jié),在掃描技術發(fā)展不完善的當年,留下了珍貴的圖像資料。這些作品今天已經成為了美院學生們的臨摹范本,不僅承載了先輩致敬傳統文化,保護藝術遺產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同時也讓美院師生學習到他們當年的臨摹手法和技巧。因此,對這批作品做適當的保護修復,使之適于拍照、陳列、觀摩、學習,既可以恢復其藝術生命力,充分展現藝術價值,也能夠保存下珍貴的歷史資料,為文化藝術的傳承提供極其重要的原始依據。保護藝術品的實質,是保持藝術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只有保留藝術品本來面貌,才能保存其珍貴價值。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世紀80年代復制的永樂宮壁畫臨摹品,如今已是再生文物,我們應當像對待文物一樣對其進行保護跟傳承。科學技術的日益發(fā)達,使得今天以高清數字復制技術還原壁畫的手段變得越來越重要。2017年,我們已經完成了對永樂宮的高清數字化掃描,現在永樂宮壁畫保護研究院正著手籌建數字化復制研究室,供更多美院學生臨摹學習。我們期待數字化復制技術能讓永樂宮這一珍貴的藝術殿堂長存于世,歷代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