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進入中年級,學生和老師最頭疼的問題莫過于作文怎么寫,怎么把作文寫好。我想,作文之所以讓人頭痛,無非是幾個原因:①沒有思路,不知道寫什么;②沒有積累,寫不出東西;③沒有興趣,不想寫。針對以上情況,我從每篇習作的特點下手,整理如下“兵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習作的興趣,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對習作的認知。
一、豐富詞匯,激發(fā)想象
四年級剛開學,學生的第一篇習作是有關(guān)“洗東西”的敘事文,很多時候也許洗東西并不會真的發(fā)生什么特別有趣的、深刻的事情,但是我提示學生可以稍微發(fā)揮想象,把遇到的小問題、小困難采用夸張手法寫出故事的曲折性,讓人有閱讀的欲望。習作中,他們寫到“洗衣液不小心放多了,泡泡越洗越多,沾到了衣服上、鞋子是,地上像淹過大水一樣……”、“洗鍋時用不銹鋼球擦了很久還是油膩膩的,請教媽媽后發(fā)現(xiàn),原來是沒放洗潔精……”等等。這些稍帶夸張的想象,讓作文變得不那么枯燥。
當我覺得學生對習作有了興趣就能寫好習作時,出現(xiàn)了一篇看圖寫話習作。學生們用生動、童趣的語言描寫了森林的動物,但是他們幾乎都忽略了景物描寫。分析后,我認為學生并不是缺乏想象力,他們?nèi)狈Φ氖窃~匯量,他們無法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想象到的美景表達出來。這篇作文讓我認識到,習作不可急于求成,還是要腳踏實地從基礎的詞語、句子抓起。
從這篇習作后,我每天布置學生摘抄好句好段,從第四篇描寫秋天的作文中,我明顯感覺學生在詞語的運用上比之前熟練很多。但愿學生在摘抄的過程中不斷積累,讓他們的想象之翼更有力量。
二、整理素材,豐富積累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我們也無法寫出滿意的文章,更何況是剛接觸寫作的三年級學生。針對這個問題,我每次在習作之前,都會給他們布置詳細的預習方案。要求他們收集好有針對性的資料。
但是如果學生腦中一片空白,連如何下筆都不知道,豈不是更可怕?本學期《習作5》正是一篇只考驗學生資料收集、整合能力的習作。雖然我在課前布置了如何收集資料,并要求學生在收集的資料中用筆劃出以下信息:動物的外形特征、體型特征、生活習性、特殊本領。只要將這些資料按照我給他們列好的提綱寫,就可以了。結(jié)果這篇習作問題非常大。主要是學生不懂如何把這些資料進行整合,并且出現(xiàn)非常多邏輯錯誤。
大多數(shù)錯誤在于學生不知如何將晦澀難懂的專業(yè)術(shù)語轉(zhuǎn)化為大家能夠理解的語言。在轉(zhuǎn)化的過程中要么句子變得不通順,要么就干脆不轉(zhuǎn)化,使得文章讀起來非常拗口。這部分在于他們平時詞語積累不夠,不能理解詞句,還有常識積累不夠,不能理解內(nèi)容。
既然是積累,就不可以急于求成。我主要從三方面著手:第一,讓學生堅持摘抄好詞好句,詞句是寫作的基礎。第二,通過讓學生堅持記錄閱讀卡、完善班級圖書角等方式,鼓勵督促學生多讀課外書,增加知識儲量,豐富課外知識。
通過這些方式,雖然不能一下子就讓學生習作突飛猛進,但是每次習作,都能至少保證學生明白要寫什么,保證大致的方向是正確的。
三、設定框架,拓展思路
我是個很希望孩子們能在作文中充分發(fā)揮其想象力的人,因為我希望作文能表達他們的心聲和想法,而不是讓他們成為一個“嵌套工具”。但粗略的寫法指導總是讓學生摸不清方向,到處游離。
后來我轉(zhuǎn)變思路,我會在授課時給他們把作文細致的框架定好,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掌握正確的方向,文章結(jié)構(gòu)也變得清晰有條理。但是有老師在與我探討的過程中也提出質(zhì)疑:這樣會不會把他們的想象力扼殺?會不會框死他們的思維?
我想了想,雖然我給他們限定了框架,但我仍然給了他們很大一部分空間,去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在《習作7》編寫童話故事中,我要求學生達到以下要求:①與動物有關(guān),故事有趣而曲折;②要能體現(xiàn)一定道理。并且給他們定好框架:開頭——過程——結(jié)尾。其中“過程”這部分要展現(xiàn)故事的:起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經(jīng)過——結(jié)果,而結(jié)尾則是揭示故事的道理。在這篇習作中,我并沒有對學生要編寫什么故事進行要求,故事的情節(jié)由他們自己去編寫。這就保證了在提醒學生寫什么的同時,他們能夠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由于我限定了框架,學生也不會寫的太偏離主題。此外,《習作8》是一篇古詩賞析文,由于學生本身對于故事就了解甚少,還要他們以此來寫一篇300字的文章更是難上加難。對于這篇文章,我處理的非常慎重。我先給每個同學選定了一人一句詩,讓學生在預習時查找好資料,然后我自己以《登鸛雀樓》寫了一篇下水文,并且根據(jù)這篇下水文,給學生定好框架:第一自然段以前兩句詩為基礎,進行景物描寫或者環(huán)境描寫,然后引出詩句和作者。第二自然段介紹詩人,利用全詩的意思描寫詩人的所見所想后引出全詩。第三自然段則介紹一下這則故事的地位以及表達的思想感情。經(jīng)過我這樣處理后,這篇習作基本上都寫得還不錯,學生既按照要求寫了,也對這種類型的習作該如何下手有了一定了解。
所以說,我們給學生定好的框架并不是困住他們思維的井,更確切地說,這個框架是一條路,有了路學生才明白該往哪里走,才不會偏離目的地。如果不為他們鋪好這樣一條路,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一種在海上航行的錯覺,茫然無措。畢竟習作教學剛起步,不能讓他們迷失在起點。
通過這些方式,每次學生寫起作文也沒有那么抗拒了,而我批閱起來也神清氣爽,正所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習作教學也需根據(jù)不同材料謀篇布局,指導教學,能因題變化而寫好習作者,乃是我們習作教學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