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 婧,歐 琴
(成都市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急診病房,四川 成都 610032)
慢阻肺是呼吸系統(tǒng)的常見病。此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1]。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不可逆的持續(xù)性氣流受阻、進行性肺功能減退等。中醫(yī)認為,脾肺陽虛、痰濕內蘊、肺氣郁閉是慢阻肺的發(fā)病基礎[2]。近年來,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為了探討對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進行中西醫(yī)結合護理的效果,筆者對成都市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接診的100例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成都市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接診的100例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入選標準是:病情符合《慢阻肺全球倡議》(2017版)[3]中規(guī)定的穩(wěn)定期慢阻肺的診斷標準。其排除標準是:1)處于病情的急性發(fā)作期。2)合并有心、肝、腎功能不全或惡性腫瘤。3)合并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4)不能正常地配合本研究。5)合并有肺膿腫、肺結核、肺炎等其他的肺疾病。將這100例患者隨機分為中西醫(yī)結合組和對照組(50例/組)。中西醫(yī)結合組患者的年齡為51~79歲,平均年齡(59.7±5.5)歲;其中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其病程為4.5~12年,平均病程(6.7±1.5)年。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50~78歲,平均年齡(58.9±4.2)歲;其中有男性30例,女性20例;其病程為5.5~13年,平均病程(6.2±1.2)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止咳、化痰、平喘、吸氧等治療。在此期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入院宣教、用藥指導、心理護理、康復訓練指導等。在此基礎上,對中西醫(yī)結合組患者進行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1)護理人員遵醫(yī)囑對患者進行耳穴埋豆治療(選取其肺、氣門、神門、皮質下等耳穴作為對其進行治療的穴位)。選擇患者的肺俞穴、膏肓穴、定喘穴、天突穴等穴位對其進行穴位貼敷治療。指導患者適當地食用化痰止咳的食療方(如杏仁、梨、陳皮粥等)。2)護理人員選擇患者的列缺穴、內關穴、氣海穴和足三里穴對其進行穴位按摩。遵醫(yī)囑選擇患者的大椎穴、肺俞穴、命門穴、足三里穴和三陰交穴對其進行艾灸。3)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協(xié)助患者取坐位或平臥位,讓其兩膝半屈,放松腹肌,然后讓其深吸氣,并告知其在呼氣時用力收縮腹肌。4)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咳痰方法,必要時使用振動排痰機促進其排痰。注意保持患者病房內空氣的清新,督促其戒煙,告知其在氣溫變化時及時增減衣物,以防止其病情加重。
采用日本捷斯特HI-101肺功能測試儀測定兩組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肺功能指標。采用英國醫(yī)學研究委員會制定的MMRC量表對患者呼吸困難的癥狀進行評分。采用6分鐘步行試驗(6MWT)評定患者接受護理前后的運動耐力。6分鐘步行的距離為≤150 m的患者記0分,為151~350 m的患者記1分,為351~500 m的患者記2分,為>500 m的患者記3分。
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本文中的數據。患者的各項肺功能指標(包括FEV1、FVC、FEV1/FVC和SpO2)、呼吸困難癥狀的評分、運動耐力的評分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FEV1、FVC、FEV1/FVC、SpO2相比,P>0.05。接受護理后,中西醫(yī)結合組患者的FEV1、FVC、FEV1/FVC、SpO2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各項肺功能指標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FEV1(L) FVC(L) FEV1/FVC(%) SpO2(%)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中西醫(yī)結合組 50 1.42±0.23 2.54±0.96 2.53±0.55 3.34±0.32 58.22±6.33 72.47±5.12 80.32±2.56 95.24±1.63對照組 50 1.32±0.29 2.30±0.51 2.62±0.43 3.12±0.45 59.45±5.18 64.72±4.66 81.52±3.15 90.84±2.61 t值 0.90 12.96 1.71 8.38 1.12 8.30 2.16 12.3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的評分、運動耐力的評分相比,P>0.05。接受護理后,中西醫(yī)結合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的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其運動耐力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的評分、運動耐力評分的比較(分,±s )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呼吸困難癥狀的評分、運動耐力評分的比較(分,±s )
組別 例數 呼吸困難癥狀的評分 運動耐力的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中西醫(yī)結合組 50 2.56±0.35 1.05±0.25 1.80±0.19 2.75±0.39對照組 50 2.54±0.28 1.70±0.18 1.78±0.21 2.20±0.34 t值 0.33 15.82 0.52 7.90 P值 >0.05 <0.01 >0.05 <0.01
中醫(yī)認為,慢阻肺屬于“咳嗽”、“喘證”等范疇。有學者指出,此病屬于本虛標實之證,其中本虛主要是指肺、脾、腎三臟虧虛,而標實主要是指痰濁血瘀[5]。近年來,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周玲琍[6]的研究表明,對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進行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可有效地控制其病情,改善其肺功能。為了進一步探討對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進行中西醫(yī)結合護理的效果,筆者對成都市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接診的100例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組對比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中西醫(yī)結合組患者的FEV1、FVC、FEV1/FVC、SpO2、運動耐力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其呼吸困難癥狀的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對穩(wěn)定期慢阻肺患者進行中西醫(yī)結合護理可有效地促進其肺功能的恢復,改善其呼吸困難的癥狀,提高其運動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