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在志,傅小明,許新宇,朱良懷
(宿遷學(xué)院 材料工程系,江蘇 宿遷 223800)
隨著日益嚴(yán)重的環(huán)境污染,節(jié)約能源和保護環(huán)境成為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以利用太陽能實現(xiàn)降解有機污染物的光催化技術(shù)成為研究的熱點領(lǐng)域[1]。納米TiO2光催化劑具有性質(zhì)穩(wěn)定、來源廣泛等特點,是一種頗具有研發(fā)及應(yīng)用前景的光催化材料。目前,納米TiO2光催化劑仍存在禁帶寬度大(3.2 eV)、對太陽能的利用效率低等方面的缺點[2]。TiO2的摻雜改性可以提高光催化性能。金屬原子能夠接收電子,獲得TiO2導(dǎo)帶中的自由電子,減小電子和空穴復(fù)合,提高光催化效率,常用的金屬有:Fe[3]、Cu[4]、Zn[5]等。
與Ti相比較,金屬Sr具有更大的原子半徑,可以在TiO2晶格中引入更多的缺陷,減小TiO2禁帶寬度,增大對太陽光的吸收波長。本實驗采用溶膠-凝膠法合成Sr摻雜納米TiO2光催化試劑,研究摻雜量、合成工藝參數(shù)對納米TiO2光催化性能的影響。
將一定量的Sr(NO3)2(Sr/Ti=1.5%)溶于30 mL無水乙醇和4 mL蒸餾水的混合溶液中,形成溶液A;將12 mL酞酸丁酯加入到60 mL無水乙醇和冰醋酸溶液中,配成溶液B。將溶液A在電磁攪拌的情況下緩慢滴加到溶液B中,繼續(xù)攪拌2 h。室溫陳化48 h后在水浴鍋中進行干燥處理,在400 ℃,500 ℃,600 ℃下煅燒3 h,得到Sr摻雜納米TiO2光催化試劑。
利用DX-2800型X射線衍射儀(XRD)分析樣品的物相組成,JEM200CX型透射電子顯微鏡(TEM)觀測樣品顯微形貌,UV-1700型紫外-可見光分光計(UV-Vis)檢測光催化性能。
稱取200 mg TiO2試樣加入到300 mL質(zhì)量濃度為40 mg/L的甲基橙溶液中,超聲分散30 min,用250 W氙燈模擬太陽光照,每20 min取試樣一次,離心后取出上層水溶液,測試樣品的吸光度,通過公式η=(C0-Ct)/C0計算降解率,其中:η為溶液分解率;C0為初始吸光度;Ct為t min吸光度。
煅燒工藝對納米TiO2光催化試劑(Sr/Ti=1.5%)的XRD曲線如圖1所示。從樣品的衍射曲線可以看出,在2θ=25.03°,38.12°,48.31°,54.40°處分別對應(yīng)TiO2銳鈦礦相的(101),(004),(200),(105)衍射峰。在較低的煅燒溫度下,由單一的銳鈦礦相組成,當(dāng)溫度到600 ℃后,樣品在2θ為32.5°處出現(xiàn)TiO2的金紅石相的(110)衍射峰,形成雙相組織。
圖1 TiO2光催化試劑的XRD曲線
不同煅燒溫度下TiO2試樣(Sr/Ti=1.5%)TEM顯微組織如圖2所示。銳鈦礦相的晶粒成規(guī)則的球狀,低溫下,粒子尺寸較小、空隙較大、密度較低。高溫下,粒子之間的空隙逐漸降低,尺寸變得不均勻。在晶化溫度為500 ℃的條件下,晶粒分散性高、大小比較均勻,晶粒尺寸約為6~18 nm,表面積較大。
圖2 樣品的TEM顯微組織(Sr/Ti=1.5%)
圖3為納米TiO2光催化劑對甲基橙模擬有機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曲線。隨著光照射時間的增長,甲基橙溶液的濃度逐漸降低。在500 ℃時光催化活性最高,光催化降解率達到92%。當(dāng)溫度升到600 ℃后,光催化活性降低,原因可能是在高溫下,晶粒變得粗大且尺寸分布不均勻,表面積減小所致。
圖3 納米TiO2光催化降解效率曲線
Sr摻入量為1.5%的納米TiO2光催化劑由單一銳鈦礦相組成,經(jīng)500 ℃煅燒后晶粒分散性好,晶粒尺寸在6~18 nm,減小電子軌道能級,形成電子俘獲陷阱,光催化降解率為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