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丹萍
對器樂曲音樂的欣賞是小學音樂欣賞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綜觀小學低段音樂課堂的器樂曲欣賞環(huán)節(jié),常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在音樂播放的前幾分鐘,大部分學生都能安靜地聽著。但幾分鐘后,有的學生就開始閑聊,有的做小動作,有的則游離于課堂之外。音樂播放結束后,教師進行提問:“聽了這段音樂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回答。可見,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完成后,學生并沒有感受到器樂曲音樂蘊含的美感。這樣的課堂是缺乏吸引力的,也是低效的。
如何改變這一現(xiàn)狀,有效提高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中器樂曲欣賞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對器樂曲產生興趣?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利用多種資源和工具,用多樣化的具體事物,幫助學生增進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具體可運用以下策略。
黑格爾曾說:音樂和繪畫有較密切的親族關系。兩門藝術里內心生活的表現(xiàn)都占較大比重,繪畫可以越過邊境進入音樂的領域。繪畫中的線條和圖形能將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解決由音樂的抽象性帶給學生的認知困難。線條繪畫、圖形繪畫能將抽象的樂曲旋律和曲式結構形象化、直觀化,從而降低學生感知音樂的難度,增添樂曲欣賞的樂趣。
音樂中的旋律是以時間為畫筆,在不同音高位置勾畫出來的線條。運用線條繪畫,將聽覺中的“波形”轉換成視覺中的“波形”,能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樂曲中的音高、力度和情緒等。學生可以用手在空中畫或者用彩筆在紙上畫線條,如聽了柔和、舒展的音樂,畫出弧線狀的旋律線;聽了強勢有力的音樂,則畫出折線狀的旋律線。如在欣賞《小狗圓舞曲》的音樂時,某班學生一邊聆聽音樂,一邊用畫筆畫出了自己對樂曲的整體感受,如圖1和圖2所示。
圖1
圖2
圖1左邊的螺旋狀代表樂曲開頭給人一種不停旋轉的感覺,事實上正表現(xiàn)出了小狗急速旋轉的狀態(tài)。隨著音樂的高低起伏變化,學生畫出的線條也在不停地變化。圖2開始的螺旋線是小朋友在圍著圓圈不停地旋轉。當樂曲出現(xiàn)甜美抒情的中間部主題時,小朋友們邁著輕松而悠閑的步子開始曼舞。結合線條進行教學,可以使抽象的音樂旋律變得直觀、形象,讓學生更好地從整體上感知樂曲的旋律走向,加深對樂曲旋律的熟悉程度。同時,因為有了畫線條這樣的特殊任務,音樂課堂不再單一、枯燥,學生也更能集中注意力參與其中。
音樂欣賞曲的欣賞過程不僅是學生感知樂曲情緒的過程,也是學生感知音樂基本要素的過程。曲式結構是構成音樂作品的基本要素,了解作品的曲式結構對于欣賞音樂作品具有重要意義。德國作曲家舒曼曾說:除非你了解曲式,否則你永遠無法弄懂音樂??梢娗椒治鰧τ谌藗冋J識、理解音樂是極其重要的。然而,一、二年級的學生對外界事物的反應主要以感性經驗和具象思維為主。對他們來說,對作品進行曲式分析無疑太過枯燥、乏味,反而會降低他們欣賞樂曲的興趣。鑒于此,教師須選擇合適的方法,結合圖形繪畫,抓住音樂的“形”,使抽象的曲式結構“可視化”,以此降低欣賞難度,幫助學生整體感知曲式結構。如欣賞《跳圓舞曲的小貓》時,在學生初步感知全曲后,教師引導學生將聽到的音樂用圖形表現(xiàn)出來,學生畫出了以下圖形,如圖3。
圖3
A表示小貓在舞池中悠閑地跳舞;B表示小貓?zhí)梅浅8吲d,但怕驚擾主人,于是踮著腳尖繼續(xù)跳舞;第二個A表示小貓?zhí)杏X有些疲倦,于是漸漸放慢了腳步,又像之前那樣悠閑緩慢地跳舞。由上圖可見,這一“A+B+A”式圖形組合使曲式結構一目了然,學生能夠輕松理解。這種畫圖形的方式不僅淡化了濃重的樂理知識,創(chuàng)設了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了解曲式結構,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音樂賞析能力。
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學生體驗音樂、參與音樂的重要方式。我國著名美學家王朝聞曾指出:沒有想象就沒有藝術欣賞。在欣賞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結合自己的想象,用聲音或者圖譜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增強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并積極參與到提示音樂的過程中。
一、二年級的教材中,有部分欣賞曲是采用模擬的手法以及管弦樂器特有的音色來塑造各種動物形象和自然界的現(xiàn)象的。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樂曲主題,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并對想到的內容加以描述。如學生在欣賞格里格作的管弦樂《海上風暴》時,教師提醒他們仔細聆聽,大膽想象,在欣賞完之后,討論“你感受到了什么”。由于沒有畫面的誘導,學生更加關注音樂本身。一位學生說:“我覺得是戰(zhàn)場上萬馬奔騰,人們在打仗的場面?!绷硪晃粚W生說:“我覺得像是海上起了大風浪,海風呼嘯,海浪翻騰的場面!”……學生所描繪的這些畫面正提示了樂曲的主題——海上緊張、激烈的氛圍。這些精彩的回答展示了學生獨特大膽的想象,同時也體現(xiàn)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音樂常常表現(xiàn)為具體的音樂形象。低年級教材中的部分欣賞曲具有擬人化的特點,如《龜兔賽跑》中的烏龜和兔子、《小狗圓舞曲》中的小狗、《獅王進行曲》中的獅王等都是具體的形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想象,抓住這些“形”的特點,再通過圖譜聯(lián)想,感受樂曲的形象。如在聆聽《獅王進行曲》時,學生想到了獅王一家三口出門巡視的場景。走在最前面的是獅王,腳步深沉,隨后是獅后,最后則是小獅子。全曲在獅子一家的吼聲中結束。結合學生的聯(lián)想,師生共同繪制了以下圖譜,如圖4。
圖4
前面兩個腳印代表的是樂曲主題的8個小節(jié),線條比較粗,表示獅王威風凜凜的神態(tài)和堅實沉穩(wěn)的步伐。后面兩個腳印則是樂曲后面的8個小節(jié),線條較前面略細,表示獅后邁著高雅的步伐巡視四周,中間是獅王和獅后的四聲吼聲。接著是獅后帶著小獅子出場,每一個腳印代表一個小節(jié),最后獅王一家在吼聲中結束巡視。這一圖譜聯(lián)想的方式不僅提示了樂曲主角——獅王的形象,同時也根據線條的粗細和腳印的大小提示了獅后和小獅子的形象。學生通過耳朵和大腦將抽象的音樂想象為具體的形象、畫面和場景,與作曲家進行了深層交流,產生了心靈共鳴,因此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知了音樂的主題和形象。
有關研究認為,具有一定藝術修養(yǎng)的成人在欣賞藝術時,可以通過無外顯行為的內部操作來設置和追求期待的滿足。同樣的任務,對于缺少藝術經驗的兒童來說,只能更多地通過可見的外部操作來完成。因此,對于活潑好動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教師要根據音樂節(jié)拍和旋律的變化來設計相應動作,鼓勵學生積極運用動作、舞蹈等肢體語言體驗音樂、理解音樂。
欣賞曲目中有些樂曲的節(jié)拍比較規(guī)整,節(jié)奏感較強。在欣賞這些樂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用一些固定的動作來感受音樂的節(jié)拍與節(jié)奏。如在欣賞約納森的《杜鵑圓舞曲》時,教師依據其三拍子圓舞曲風格,設計了相應舞步。學生和著音樂、邁著三拍子舞步在教室里翩翩起舞,音樂課堂靈動有趣。學生通過這些簡單易學的固定動作,更好地理解了樂曲的節(jié)拍,建立了恒拍的概念,也對器樂欣賞課產生了興趣。
在小學低段的音樂教材中,常有一些音樂形象鮮明或情節(jié)豐富的欣賞樂曲。在欣賞這類樂曲時,教師可以借助體態(tài)律動,使學生參與課堂,體驗音樂,從而加深對樂曲情境的了解。如在欣賞《小貓圓舞曲》時,教師設計了如下體態(tài)律動:請一名學生扮演小狗,其余學生扮演小貓進行律動表演。
前奏:小貓拎著裙子出場,優(yōu)雅地鞠躬行禮。
A段:小貓隨著旋律舞動身體,如做拎花裙的動作、左右輕輕晃動身體、轉圓圈、踮著腳尖走路等。
B段:許多小貓一起跳舞、追逐嬉戲。
A段:同上A段。
尾聲:小狗出場,做追逐小貓的動作,小貓迅速回到原位,用一個下蹲的動作詮釋結束音。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地參與整個活動,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學習興趣。這種用律動表演塑造形象的方法能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欣賞活動,也能讓學生有機會深入體會音樂中的具體形象和動態(tài)情節(jié),從而更深入地理解音樂。
美國著名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打擊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地體驗音樂的橋梁……小學生生性好奇、活潑好動,對能夠吹奏出聲音或能夠打擊出聲音的樂器十分感興趣。因此,在欣賞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打擊樂器這一工具,用伴奏、模擬演奏等方法再現(xiàn)音樂場景,讓學生參與音樂表達。
教師可以利用打擊樂固定的音色特點,為樂曲伴奏,并模仿樂曲中的器樂演奏,再現(xiàn)音樂情景,表達音樂內容。如教學《在鐘表店里》時,筆者用樂器來演奏部分樂曲,選用的樂器如圖5所示。
前奏:給鬧鐘上發(fā)條,用魚蛙做音效四次。
A段:鐘表店里各種鐘的聲音,用舞板演奏。
間奏:用碰鈴做兩個長音。
B段:鬧鐘響了,用串鈴演奏長音和短音。
A段:動作與上面A段相同。
圖5
在演奏階段,部分學生選用舞板來表現(xiàn)A段音樂鐘表店中各種鐘表的聲音,部分學生選用碰鈴表現(xiàn)間奏,還有的學生選用串鈴表現(xiàn)B段音樂……這樣的合奏使各種音色的音樂和諧相融,不僅再次表達了音樂的內容,還增強了學生的課堂興趣,加深了學生對音樂的理解。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學生在樂器方面的學習提出要求:能夠認識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在沒有樂器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教學生隨著音樂模仿演奏,即擬奏。在教學鋼琴曲《星光圓舞曲》時,教師做了如下嘗試:先讓學生通過聆聽來辨認鋼琴的音色。再跟著音樂,模仿彈奏鋼琴的動作。在樂曲的平滑流暢處,學生的“彈奏”也平穩(wěn)流動;在旋律激昂處,學生“彈奏”的力度也明顯加強。在變奏部分,樂曲情緒更加熱烈,學生完全融合到了樂曲之中,手臂“彈奏”的起伏也更大。通過模仿鋼琴演奏,學生不僅了解了演奏鋼琴的基本姿勢,也表達了變奏曲的音樂風格。
對課堂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提升低年級學生的器樂曲能力也非一日之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聽覺、肢體、視覺等多種感官體會音樂。同時設計學生易于感知且樂于接受的教學方法,并將其扎實地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感知音樂的同時逐漸提高對器樂曲的欣賞能力,為長遠的音樂鑒賞之旅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