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胡 玉
(江西省兒童醫(yī)院,江西 南昌 330006)
給氧法是一項改善呼吸功能的護理措施,也是一項重要的急救措施,兒科鼻導管給氧法是臨床較為常用的方法[1-2]。兒科患者由于年齡較小,對所實施的吸氧法不能有所認識和理解,很難配合,并且由于患兒鼻腔分泌物較多,常規(guī)的插入深度及固定法使鼻導管很容易被患兒拔脫及松動滑脫,使小兒鼻腔粘膜受傷的概率增高,吸氧的療效也受到影響,并且大大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3],所以兒科患者在鼻導管插入深度[4]及固定方面至關重要。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6月我院輕度低氧血癥需給氧治療的患兒24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38例,女102例,年齡6~24個月,依照接診順序將其隨機分為實驗Ⅰ、Ⅱ組、對照Ⅰ、Ⅱ組,各60例。所有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規(guī)范給氧,患兒鼻導管給氧時氧流量為1~2 L/min,病室環(huán)境安全,光線充足,固定膠帶均為3M醫(yī)用膠帶,實驗Ⅰ組和對照Ⅰ組鼻導管插入深度為1 cm,實驗Ⅱ組和對照Ⅱ組插入深度為鼻尖至耳垂1/3,常規(guī)固定方法為3M醫(yī)用膠帶貼于患兒的鼻尖及面頰部[5],改進后方法為將3M醫(yī)用膠帶裁剪為5 cm×0.5 cm將鼻導管插入鼻腔的末端成蝶型固定于膠帶中央,再將兩頭膠帶固定于患兒鼻梁上,另取3 cm×1 cm的膠帶橫貼于鼻上,將固定鼻導管的膠帶加強固定于鼻的上方。
監(jiān)測四組患兒給氧前、給氧30 min、給氧60 min的指尖經皮血氧飽和度及患兒膠帶松脫、抓脫導管的情況。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兒輕度低氧血癥經給氧后血氧飽和度(SpO2)值比較,見表1。
表1 各組對象不同時期SpO2值(±s)
表1 各組對象不同時期SpO2值(±s)
項目 實驗Ⅰ組(n=60) 對照Ⅰ組(n=60) 實驗Ⅱ組(n=60) 對照Ⅱ組(n=60)給氧前(%) 83.08±1.5083.06±1.4782.47±1.4481.94±1.57給氧30 min(%) 86.72±1.3687.12±1.4886.52±1.9887.20±1.22給氧60 min(%) 91.56±1.6094.04±1.7491.63±1.2393.19±1.75
對輕度低氧血癥患兒進行鼻導管給氧時,鼻導管插入深度為1 cm,便可達到低流量給氧的目的。改善后的固定方法,可以對給氧管進行加強固定,從而大大降低導管的松脫率,提高了給氧效果,且患兒舒適易耐受,接受程度較好,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