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劍和
沿海某大城市新創(chuàng)辦的一所重點高級中學面向全國招聘優(yōu)秀教師,薛妮是內(nèi)地一所重點中學的骨干教師,碩士研究生的學歷,在英語教學和研究方面有些造詣,還曾一度擔任過學校中層管理職務。憑借著自己的過硬條件和優(yōu)秀的考試成績,薛妮脫穎而出,如愿以償被招進了這所學校。
最初,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對薛妮寄予厚望,任命她為教學處主任。可一個學期下來,由于教學管理不盡如人意,再加上與同事關(guān)系不和,薛妮被撤掉了教學處主任之職。為此,薛妮心里很不痛快,她疑心是教學處副主任嫉妒她的才干,在校長和市教育局領(lǐng)導那里搞她的鬼。認為自己受到了排擠和壓制,耿耿于懷,憤憤不平,多次與那位副主任、校長發(fā)生沖突。后來,薛妮視那位副主任和校長如仇敵,到處申訴,連篇累牘地寫控告信……她始終認為自己是最優(yōu)秀的人才,能力超群,要求恢復她的主任之職。領(lǐng)導和同事都耐心地勸她,她總是不等人家把話說完,就急于申辯,始終把大家對她的好言相勸理解為是惡意、敵意。慢慢的,學校里的教職員工都覺得她是個“怪人”,疏遠了她,她與大家的關(guān)系日益惡化,成了孤家寡人。
人生活在社會中,必然要遇到得失、順逆、榮辱、美丑等各種情境,因而有時感到高興和喜悅,有時感到氣憤和憎惡,有時感到悲傷和憂慮,有時感到愛慕和欽佩等,這些不同的心理感覺就是情緒。
19世紀以來,心理學家對人的情緒進行了長期而深入的研究,對情緒的實質(zhì)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但是,由于情緒具有極端復雜性,至今還沒有得到一致的結(jié)論。當前比較流行的一種看法是,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這種看法說明,情緒是以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當客觀事物或情況符合主體的需要和愿望時,就能引起積極的、肯定的情緒。如渴求知識的人得到了一本好書會感到滿意;生活中遇到知己會感到欣慰;看到助人為樂的行為會產(chǎn)生敬慕;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情侶會感到幸福等。當客觀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體的需要和愿望時,就會產(chǎn)生消極、否定的情緒,如失去親人會引起悲痛,無端遭到攻擊會產(chǎn)生憤怒,工作失誤會感到內(nèi)疚和苦惱等。由此可見,情緒是個體與環(huán)境間某種關(guān)系的維持或改變。
情緒是人對外界刺激所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反應。人作為主體,客觀事物或事件對他總是具有某種意義的,客觀事件或情境符合主體的需要或者愿望,人就會比較平靜,情緒也就不會出來作亂。但是,當客觀條件或情況不符合主體的需要或愿望時,人就勢必會產(chǎn)生一種改造它們,并使之適合自己需要的沖動,這種沖動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了行為的產(chǎn)生。
情緒是一種很短暫爆發(fā)的力量,在情緒激烈的時候,人會迷失自己的方向,他的腦海里只會有一個念頭,再也容不下別的想法。有一些在情緒的左右下做出沖動行為的人往往在事后非常懊惱,或者是百思不得其解:我為什么會做出那樣的事情呢?
情緒的表現(xiàn)可分為幾方面:生理變化,如血流加速、心跳加快、呼吸加快;主觀感覺,如感覺不舒服;表情變化,如眉頭緊皺、嘴角下垂、拳頭緊握、肌肉緊繃;行為沖動,如打人、摔東西。
情緒的主要特征有:無所謂對錯,常常是短暫的,會推動行為,易夸大其詞,可以累積,也可以經(jīng)疏導而迅速消散。
前面說到的薛妮的情緒就屬于嚴重的偏執(zhí)情緒。從薛妮的表現(xiàn)來看,她主觀固執(zhí)、敏感多疑、容易激動、自尊心過強、自我評價過高、以自我中心、愛做不切實際的幻想等。這些個性上的缺陷,使得她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不能虛心地接受批評意見,不能實事求是地對待工作和生活中的遭遇。
女性天生比男性更喜歡聯(lián)想,遇到人際矛盾時更是如此。這種聯(lián)想大多數(shù)是正面的,但也有一些女性的聯(lián)想方向與眾不同。一旦在人際關(guān)系中遇到了矛盾沖突,她們往往傾向于將對方的反應聯(lián)想為“惡意”,將別人的意見理解為“詆毀”,將別人的建議視作是對自身的“貶低”。她們在潛意識里對自己評價很高,強調(diào)“自我價值保護”。如果情緒控制得住,她們可能會因為隱忍和委屈而傷心不已。如果情緒控制不住,就容易像薛妮一樣變得偏執(zhí)、易激怒,甚至陷入抑郁。
自我暗示調(diào)節(jié)法是緩解、糾正偏執(zhí)情緒的有效方法。薛妮可默念“一個人固執(zhí)多疑,不利于和大家來往;因為固執(zhí)多疑,即使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也會使他人在情感上難以接受,甚至造成誤會;自己一定要改掉固執(zhí)多疑的缺點,要謙和,要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多聽聽領(lǐng)導、老師們的意見,對自己總是有幫助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要總認為自己比別人能干;不要整天去懷疑有人在搞鬼,自己一定要用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人和事……”薛妮如果能夠?qū)⑸鲜鰞?nèi)容每天默念一次,堅持一段時間,她的偏執(zhí)情緒就會慢慢消失。
人類擁有數(shù)百種情緒,它們或涇渭分明,如愛恨對立;或相互滲透,如悲痛中夾雜憤恨或憤怒中夾雜悲痛;或大同小異的情緒彼此混雜。認識、了解情緒的目的是要了解、學會控制壞情緒,維持好情緒。雖然好情緒對健康有利,壞情緒對健康不利,但兩者不能截然分開,物極必反及樂極生悲就是這個道理。
《說岳全傳》中有一則笑死牛皋、氣死金兀術(shù)的故事,說的是金兀術(shù)被岳家軍中一員有勇無謀的猛將牛皋擒獲,金兀術(shù)是岳家軍中的頭號強敵,因此牛皋欣喜無比,內(nèi)心高興到了極點,狂笑不止。最終,由于這種情感突然爆發(fā),超出了應激反應的極限,對機體生理功能的損害也達到頂點,牛皋猝死。金兀術(shù)之死,也是同理,他一向自恃強大無比,牛皋根本不在他的眼里,如今卻被牛皋所擒,其不服、激憤的心理無以復加,心中的郁積也達到極限,這種激烈爆發(fā)的應激反應,超過了機體所能承受的極限,促使心血管、神經(jīng)功能發(fā)生極度紊亂、衰竭而致死。這兩個一喜一怒的極端事例形象地描述了無論何種情緒,過之即傷身甚至致命。
所以,為了健康,不論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情緒都應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nèi),而這種控制需要用“心”去駕馭,即使自己的心理反應盡可能地貼近客觀實際,防止個人的自我評估和判斷溢出現(xiàn)實情境的范圍,造成脫離現(xiàn)實情境的自我樊籬,囚禁住自己。
編輯/呂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