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媛
摘 要: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音樂就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國,各民族都有自己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音樂,受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各民族的音樂都各有特色,表達形式也是各種各樣的,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音樂文化史。隨著改革開放后,我國與西方國家的交往越來越密切,西方文化自然而然的在我國傳播開來。外來文化因素對我國的音樂發(fā)展造成了極為深刻的沖擊和影響,使我國的音樂創(chuàng)造吸收了大量的外來元素,從而促進我國的音樂文化向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在我國的音樂發(fā)展史上,文化方面的交流和碰撞對我國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本文就對此進行深入的探討、思考和總結。
關鍵字:中國 音樂史 文化交流
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比語言更能夠促進各民族,甚至是各個國家之間文化和情感上的交流。這是因為音樂對于情感的表達更為直接,人們通過音樂,也更能夠感受到音樂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由于人們的情感共鳴大同小異,因此在使用音樂進行交流時,往往能夠突破語言、意識形態(tài)、社會政府屬性等因素造成的限制和障礙,使人們可以能夠無障礙的進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溝通。在不同的國家和民族進行交流時,使用音樂也能夠達到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交流的目的。
音樂能夠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向外界展現出一個民族或國家的精神面貌、生活狀態(tài)以及情感文化等等。而通過音樂,也是了解一個陌生的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內涵的最佳方式。由于音樂具有極高的文化概括能力,因此可以從音樂看到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縮影,由此可以進行深層次的了解這個國家或民族的思想價值觀念,從而加深彼此之間的理解,消除矛盾,促進文化背景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交流中促進共同發(fā)展,實現雙贏。
此外極富感染力的音樂藝術,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語言,是加強不同國家、民族之間的情感文化交流以及相互理解的最佳形式之一。在我國的音樂在發(fā)展過程中,由于受到不同的民族文化、自然、社會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各地的音樂發(fā)展形式迥異。在漫長的演變和進化過程中,特別是隨著民族融合以及民族交流越來越頻繁,使這些風格迥異的民族音樂融入到中國音樂史之中,成為一個系統(tǒng)的音樂文化,更成為我國音樂發(fā)展史中的重要瑰寶,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音樂文化內容和表現形式,我國各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歷程,不僅對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地豐富和促進作用,更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
我國是一個歷史極為悠久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華文明聲名遠播,對整個世界的發(fā)展進程都起到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中日本、朝鮮等遠東國家,以南亞和東南亞各國的歷史文化發(fā)展,更是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直到如今,在這些這國家的文化發(fā)展史中,依然能夠看到中華文明的影子。在音樂方面,我國的音樂也對這些國家的音樂發(fā)展歷程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如受到明朝時宮庭音樂的影響,如今日本琉球群島的居民,仍能演唱極具中華文明色彩的古曲。
早在四千多年前,在我國的中原地區(qū),就已成為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中心。早在周朝時期,政府部門就專門成立了總管音樂的機構——大司樂,由此可見中國先民對音樂的重視程度,已上升到與國家政治同等的高度。在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西漢帝國崛起,在西漢王朝統(tǒng)治的二百多年的時間里,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進入了第一個高峰時期,同時也產生了首次大規(guī)模的文化交流,對我國音樂的多元化發(fā)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2}。
在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奉命出西域,開通了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國與中國以西的地區(qū)進行文化經濟交流溝通的重要通道。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僅讓中國與中國以西的地區(qū)的文明形成了密切的聯(lián)系,促進了經濟上的極大發(fā)展,更加強了多種文明的交流和融合,特別是對中國的音樂文化,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縱觀我國的文學史和音樂史發(fā)展進程,可以很直觀的發(fā)現我國音樂形式的變化,在秦漢時期,中國主要的音樂形式是樂論辭賦;到了六朝時期,是講唱變文;唐宋則衍生出傳奇戲劇;而到了元朝時期,元雜劇更傳唱一時;明清的民間歌曲、宗教音樂都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到了清朝乾隆五十五年,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從南方進入北京,促使徽劇與湖北的漢調,以及昆曲、秦腔等在劇目、曲調、表演形式等方面進行融合,從而發(fā)展出了我國的國粹——京劇。如今京劇已走遍全世界,不僅在我國的音樂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更對世界音樂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
人類文化的發(fā)源地各不相同,從而造就了各種不同的文明,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西方文化交流越來越緊密,人類文化進入了密切聯(lián)系和交流的時代,特別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類文化在整體上來開是趨于融合,而在微觀上來看,民族、地域和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則出現了多元化發(fā)展趨形。我國的音樂文化也是如此,受到外來音樂文化的沖擊,開始在差別中不斷發(fā)展和進步。而在我國音樂的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著兩大障礙,一是要去除歐洲文化中論對我國音樂發(fā)展造成的不利影響,同時也要消除唯東方文化中心論的狹隘思想對我國音樂發(fā)展造成的阻礙,以世界音樂文化平等的角度,與外來音樂文化進行對話,彼此相互吸收,促進中國音樂文化和外來音樂文化的共同發(fā)展。
音樂文化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縮影,它凝聚了國家和民族文化最精髓的部分,同時也是將國家和民族的精神風貌以及全新形式展示給外界的重要窗口。和其他藝術形式相比,音樂的表現力更強、更直接,也更有震撼力,特別是音樂的表現力打破了語言和文化意識方面的障礙,而且對所要表達的思想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因此音樂是加強國家與國家之間、地域與地域之間、民族與民族之是交流和溝通的最佳方式,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展示自我最好的名片{3}。
音樂已深入到人類社會的各個角落,對上,國家、民族之間進行文化和政治交往,需要音樂來展現自我,促進兩者之間的理解和交流;對下,民間婚喪嫁娶,同樣需要音樂來表達情感生活。由此可見,不論是在國家之間,還是在民間,音樂都是非常重要的交流和溝通的手段,是促進國家和民族文化發(fā)展、經濟建設必不可少的對外交流措施。
在外交中使用音樂作為交流手段,并不是進入現代社會才有的,早在春秋時期,音樂就已成為國與國之間進行政治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禮儀之一。當時無論是諸侯國君覲見天子,還是諸侯國君之間相見,亦或是諸侯國君接見其他國家的使展廳,都需要使用音樂來進行對外交流,可以說在當時沒有音樂,就沒有外交。進入現代社會后,音樂在外交方面的應用更加廣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加大的拉近了國與國之間距離,特別是國際經濟貿易活動越來越頻繁活躍,國與國之間的交流更是超脫了經濟交往的局限流,以經濟交往為基礎,建設了更加密切的文化上的交流和聯(lián)系,不斷促進思想和藝術上的交流,實現文化上的密切交往,使國與國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
在現代社會的文化交流中,音樂一直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這是因為音樂對情感的表達是最直接的,即使各國都擁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但心理機制卻大同小異,在情感方面的交流突破了語言和文化認知障礙,使擁有著不同國籍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交流,同時也能夠加更深刻的加強人們對彼此的理解。而要做到這一點,唯有以音樂交流這種方法最為簡單、直接。音樂對于情感的表達以及對美的追求,都能夠超越政治屬性、社會形態(tài)等因素的限制,從而向外界展示最真實的一面,更能夠傳達更真摯的情感,增進人們的情情理解和交流,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深厚情感,甚至是促進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達成友好交流,促進各國的和平友好發(fā)展,實現雙方共贏。
在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時間變得短暫,情感表達的減少使人與人之間很難結合深厚的情感。而在這種生活環(huán)境中,音樂對于情感的表達和傳遞,就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F代的年輕人在結交新朋友,增進與朋友之間的友誼情感時,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就是去KTV一展歌喉,通過音樂展現內心深入最真誠的情感,促進情緒的交融,從而加強對彼此之間的了解,增進友誼和情感,進而結下深后的情誼。除此之外,學生升入新學校,會準備迎新晚會向新學生展示學校和風貌,讓學生對全新的學校生活充滿熱情和向往,以積極飽滿的狀態(tài)在新學校開展新的學習生活。高校學生畢業(yè)后也往往會通過歌舞晚會或在KTV唱歌聚會的形式,感謝師恩,向同學和老師表達不舍,同時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來向未來美好的生活表達向往。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聽聽音樂,可以舒緩心情;運動時聽聽音樂,也可以讓簡單的體育活動變得更加豐富,也更加有魅力{4}。
結語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彩的音樂文化。對待外來文化,中華文明一直以一種包容的姿態(tài),吸收各國和各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為己用,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促進中華文明更加輝煌、更加繁榮。在各極吸收外來文化,豐富中華文化,促進中華文化向著多元化的方向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同時,中華民族也在用著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回饋文明成果,推動全世界文化的共同發(fā)展和進步。中國的音樂文化就在這種寬容、溫和、積極的文化背影下不斷發(fā)展進步,這也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能夠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享有盛譽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元化發(fā)展已是中國音樂史不可回避和逆轉的發(fā)展趨勢,在這種趨勢下,我國的音樂文化必將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為推動中華文明的發(fā)展發(fā)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更加成為世界文明進程的重要推動力量。
注釋:
{1}耿藝曼.淺談唐代宮廷音樂的藝術特色[J].北方音樂,2017,37(9):4.
{2}黃新羽.淺談我國鋼琴文化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J].湖南社會科學,2014(z1):29-30.
{3}馬燕喬.論中國音樂史上的文化交流探討[J].音樂大觀,2014(2):27-28.
{4}張正瑞.淺析中西方音樂史學理論及其訴求[J].才智,2017(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