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婷婷
摘 要:和其他許多民族樂器一樣,箏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箏起源的說法,至今未能完全取得共識。本文通過對中國古箏起源觀點的研究提供一些相關信息和思考的啟示。
關鍵詞:中國 古箏 起源 觀點
箏,是華夏民族創(chuàng)造的一件彈撥類樂器,又被稱作古箏,這恐怕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傳統(tǒng)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樸雅致的情趣有關。箏是一種古老的、極富表現(xiàn)力的民族樂器,其外形古樸優(yōu)美,典雅大方,音色清悅、高潔、委婉動聽并富有神韻,在中國民族音樂的藝術殿堂里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
一、“蒙恬造箏”說
唐代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載:箏者,蒙恬所造也。元和至太和中(806—835),李青青及龍佐;大中(847—860)以來,有常述本,亦妙手也;史從、李從周,皆能者也。從周,即青孫,亞其父之藝也。
有人認為“蒙恬所造”是指蒙恬造“五弦筑身”箏,認為既然“五弦筑身”箏曾經(jīng)進入秦宮廷,就有可能是他所造。然而這并不正確,因為“五弦筑身”箏這樣相對簡單的樂器,明顯來自民間,而非高手巧匠制作。更多的說法是,蒙恬將民間的“五弦筑身”箏改為十三弦“如瑟”的箏。蒙恬之前父子、兄弟、姐妹爭瑟的傳說已經(jīng)產(chǎn)生,說明先秦時代已經(jīng)有了十三弦瑟,蒙恬又怎會多此一舉呢?如果說,是蒙恬將十三弦瑟加以改進叫作“箏”,那就更證實了箏來源于瑟了。
“蒙恬造箏”的說法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前人對此已有分析。因為蒙恬是個歷史偉人,所以附會到他身上?!懊商裨旃P”(見張華《博物志》)之說,據(jù)此推測蒙恬是一個手藝匠作型人才,既然能夠造筆,造箏就不在話下。宋代的陳旸反對“蒙恬造箏”說。他在所撰《樂書》中說:箏,秦聲也。世謂蒙恬為之。然觀其器,上隆象天,下方象地,中空象六合,弦柱象十二月,體合法度,節(jié)究哀樂,實乃仁智之器也,豈蒙恬亡國之臣所能關思哉!
陳旸反對“蒙恬造箏”說,理由是:蒙恬是“亡國之臣”,所以造不出“仁智之器”的箏。這是附會名人的反向思維,結論當然也是牽強的。不論哪種說法,“蒙恬造箏”乃是一種推測,沒有直接證據(jù)。不過結論雖然不確,但也不失為對一種事物起源的探索和追求,其背后都是對箏這種樂器的推崇。
二、“爭瑟為箏”說
這種說法最先是關于瑟由五十弦變成二十五弦的一個傳說。據(jù)說是黃帝讓仙女素娥彈一種五十弦的瑟。黃帝覺得五十弦瑟彈奏出來的音樂非常悲涼,不讓她彈下去,但是禁止不住。于是就將瑟一分為二,破成二十五弦。這一說法來自一部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史料文獻《世本》。后來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引用了這一說法:大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聲悲,帝禁不止,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這一傳說后來又衍變出種種“爭瑟為箏”說,如“父子爭瑟”“兄弟爭瑟”、“姐妹爭瑟”等,以解釋十三弦箏和十二弦箏的來歷。如〔宋〕丁度的韻書《集韻》解釋“箏”字是:《說文》“鼓弦竹身樂也”。一說秦人薄義,父子爭瑟而分之,因以為名。
在今天看來,這些說法都不科學,甚至有些荒唐。但這些以傳說面目出現(xiàn)在史籍中的說法,并非不值一提。因為它們代表了我國先民對古箏這種樂器的態(tài)度和思考。首先,它被聯(lián)系到華夏民族神圣的先祖黃帝,說明了古人對箏的熱愛和崇敬;其次是用“爭”、“箏”諧音,說明箏稱名的來歷,這種思維也不失為一種探索。最重要的是,它反映出當時箏與瑟的相似度很高,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才有了“箏來源于瑟”的朦朧意識;最后,“破瑟為箏”說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發(fā)展過程的一種認識一一由繁趨簡、由拙趨巧。〔清〕毛奇齡《經(jīng)問》這樣解釋“破瑟為箏”的來歷:古者制繁重,積漸減損。繁者不適用,減損反適用。
毛氏認為“爭瑟為箏”說反映的是事物發(fā)展進步的規(guī)律,對神話作出了科學的解釋。
隨之,關于“箏”的名稱來源于與“箏”、“爭”諧音的思路被否定了。那為什么叫作“箏”呢?〔漢〕劉熙《釋名》的解說很有道理: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
他認為“箏”的名稱不是從“爭”的字義,而是從讀音而來?!肮~”、“爭”,上古音和“叮叮當當”的“叮”相近?!肮~箏然”,即“叮叮然”,準確地表達出箏的音質(zhì)音色,從而為之命名,這與平民百姓往往從直覺中認知事物的特點相符。
三、“起源于戰(zhàn)國末期秦地民間”說
戰(zhàn)國末期,楚國人李斯來到秦國作客卿。秦國因與六國矛盾,對來自六國的客卿下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者之中。李斯給秦昭王上了一封《諫逐客書》。他在批評秦王封閉自守、驅(qū)逐他國優(yōu)秀人才的同時,肯定了他們“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即放棄自己落后的音樂,接受其他國家優(yōu)秀和高水平音樂的做法。李斯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這一段話中的“箏”字,在我國存世文獻中出現(xiàn)最早,所指是秦地的一件民間樂器,所以被某些人認定是中國的箏最早起源于秦地民間的證據(jù)。關于秦地民間箏與后世的箏的關系,下一講專門討論,這里只對這一段話的理解做些補充:
首先,對《諫逐客書》的性質(zhì)要加以注意。它是李斯上給秦王的,所指的“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韶虞》”等,都是秦國朝廷的行為。說明秦國曾經(jīng)在宮廷樂舞中使用“擊甕叩缶,彈箏搏髀”的本地民間音樂,后來才以《韶虞》、《武》、《象》、《鄭風》、《衛(wèi)風》等取而代之。
能夠進入宮廷,秦地民間音樂在秦國宮廷禮樂中被取代了,不等于也從民間消失了。事實上,直到漢朝,秦地民間箏仍然存在,其形態(tài)是“五弦筑身”。它與其他民間樂器一起在民間生存發(fā)展,演奏著“秦風”。至于它是否就是后世的箏的起源,另當別論。
四、“京房造箏”說
京房,西漢時期著名樂律學家,也是今文《易》學的開創(chuàng)者。京房在古代樂律學史上的獨特貢獻之一是提出了“六十律”律制。他提出這一問題的直接原因在于,原有的三分損益律制計算方法,最終不能在生成十二律后由仲呂律返回到黃鐘律,而是要比始發(fā)律黃鐘高一個“古代音差”(24音分)。京房從律學思維的精微性出發(fā),企圖得到五度生律中黃鐘律的還原。京房在不脫離十二律制的理論框架情況下,將六十律作為其延伸。他將六十律的推衍比喻為八卦的衍變,稱“十二之變至于六十,猶八卦之變至于六十四也”。這使得他在數(shù)理計算中,謀求律數(shù)與天文歷數(shù)的相合,硬湊至六十律,使其律學理論價值受到削弱。但是,由于京房首先從理論上確立了“變律”的地位,其對后人的影響可以提到宋代蔡元定“十八律”理論。
他曾經(jīng)造了一種定音器,叫作“準”。又叫作“五音準”。十三弦,式樣與十三弦的箏相像?!逗鬂h書·律歷志》說:竹聲不可以度調(diào),故作準以定數(shù)。準之狀如瑟,長丈而十三弦。隱間九尺,以應黃鐘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畫分寸以為六十律清濁之節(jié)。
陳旸《樂書》提到京房的“準”,說它是“箏”:京房制五音準如瑟,十三弦,實乃箏也。這一說法也是有問題的。準,又叫“律準”,是用來定音的。京房所造的“準”,十三弦,正中的一根弦沒有柱,下面有刻度以標志其律位,其他弦的柱可以隨之移動以調(diào)音。這樣的器形應該是無法用于演奏的。準確地說,它不是一件樂器,而是一種儀器定音器。而且漢人并未認它是“箏”。《后漢書·律歷志》只說它是“狀如瑟”。陳旸說“實乃箏也”也是說的形狀而不是功能。陳旸是宋朝人,更不能視作漢人的說法。
五、“后夔創(chuàng)制,子野考成”說
這一說法出現(xiàn)比較晚,來自一位女性一一晉朝陶融的妻子陳窈,人稱陳夫人。她有一篇《箏賦》,其中有“后夔創(chuàng)制,子野考成”這句話。“夔”(“后”是對他的尊稱,是傳說中大舜時代的一位樂官?!白右啊笔谴呵飼r代晉國樂師即著名的琴家?guī)煏纭煏缧帐?,名曠,字子野?!翱汲伞奔赐瓿芍狻!百x”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可以虛構的。尤其是賦,它的藝術特點之一就是鋪排夸張,所以“賦”這種文體一般不可以當作史料引用,除非有其他史料作印證。比如這篇賦中還有“牙氏攘袂而奮手,鐘期傾耳以靜聽”的句子,把眾所周知的伯牙彈琴、子期聽琴的故事移來說箏,完全是文學手法。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對“賦”不能完全棄而不用,但必須取慎重態(tài)度,不能全都信為史實。當然從陳窈和其他一些《箏賦》的夸張描寫中,看她和她那一時代的人,對箏這種樂器的推崇的態(tài)度,則是完全可以的。
六、“起源于古越”說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jīng)有兩處出土文物,被一些古箏界人士認為是箏,因其系在我國東南的古越地出土,還曾被稱為“越箏”。其中兩件是1979年江西貴溪崖墓出土的,另一件是1991年江蘇吳橋出土的。有的文章曾將這兩處出土文物用作春秋末期或戰(zhàn)國初期十三弦箏存在的證據(jù)。如江西古箏家黃成元先生就有文章《公元前500年的古箏——貴溪崖墓出土樂器考》(《中國音樂》1987年3期)。盛秧文先生《浙派箏的歷史淵源及名稱界定》(《秦箏》2005年1期)也持類似說法。此說如果能夠證實,這就是最早的十三弦箏的物證了。但如果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有這樣成熟的箏,應該見于相關記載,可是至今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記載。同時這一說法也沒有得到當代考古工作者的認可。在當?shù)夭┪镳^,都稱之為“木琴”。按我們的觀察,這三件出土樂器都沒有發(fā)現(xiàn)“柱”的殘留物或曾經(jīng)有柱的痕跡,而“柱”是箏器必備的要件。沒有柱,就不能認定為箏。隨著科學的進步,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們期待有關箏的更多實物的出現(xiàn)。
結語
上面種種說法,分別看,都不是箏的起源的確切說法。但是它們代表了數(shù)千年來人們對箏的起源的關注和研究過程。這些說法有一定的背景和因由,對我們認識箏的起源都有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焦力.論古箏的滑音[J]. 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6(2).
[2]趙毅.古箏演奏技法的流變及其當今教學中的問題[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2).
[3]羅燕.談古箏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銅仁學院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