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照德
近年來,在百色各縣區(qū),兩廣、貴州、云南的岑氏后人頻頻前來聚會,建立宗親會,舉行拜祖活動,一本本古舊的家譜、族譜,勾連起來的宗親網(wǎng),背后隱藏著怎樣的家族故事與歷史情懷?筆者曾拜訪岑氏后人、查閱岑氏族譜及方志,簡略理清了岑氏家族近千年的歷史傳承——這是一個“土皇帝”家族,統(tǒng)治著廣西西部大片土地數(shù)百年,引領廣西南寧、河池、百色歷史風騷,穩(wěn)固祖國南疆版圖,促進了民族融合與團結(jié)。
功襲土司 教化“土人”
廣西岑氏一脈,乃北宋仁宗初年(1052-1053年),岑仲淑隨大將軍狄青南下廣西平定儂智高叛亂,功勞巨大,留下鎮(zhèn)守邕州(州治在南寧),后官拜懷遠大將軍、沿邊溪洞軍民宣撫使,死后追封粵國公,葬在賓陽縣卡墨村石合嶺,其子岑自亭襲職,成為廣西世襲土官,此后代代相傳。
據(jù)史書記載,當時岑氏土司統(tǒng)治轄區(qū)涵蓋整個西原蠻區(qū)域乃至更大,西原蠻東接柳梧,西連南詔,邕、太、恩、泗、鎮(zhèn)、色各州都屬其管轄,現(xiàn)在的百色全境、南寧、河池、柳州部分均囊括其中。
岑氏土司時期的西原蠻地區(qū),號稱有兵20多萬,由其首領儂、黃兩氏任酋首。狄青征南平定儂智高后,朝廷“裂土田而瓜分之”,把分割的地土地分封給功臣,這些人都成了“土皇帝”,不過他們都要受坐領邕州的岑氏土司節(jié)制。岑氏土司,作為當時漢族朝廷在壯族地區(qū)的代理人,統(tǒng)領地方并非易事,除了武力征服與招安籠絡,教化民眾也是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當時,西原蠻地區(qū),當?shù)亍巴寥恕边€有殺人祭祀祖先的陋習,岑氏土司強令革除陋習,用漢族先進文化教育“土人”:還引進先進耕稼技術,提高當?shù)匕傩盏纳钏?,維護了半個廣西的政局穩(wěn)定,革除了地方的陋習,終于穩(wěn)定了局面,受到當?shù)孛癖姷膼鄞?,奠定了岑氏家族?shù)百年當“土皇帝”的根基。
子嗣蒙古名 分封到百色
當年,成吉思汗后裔率領蒙古騎兵南下,滅了南宋,元朝統(tǒng)一中國,當此之時,岑氏土司的掌門人是岑仲淑的后人岑雄。岑雄有4個兒子,為表示自己順從元朝廷的政治立場,分別給4個兒子取名世興、世堅、世權(quán)、世元,又指令岑世興的5個兒子改取蒙古名,分別叫岑怒木罕、岑貼木兒、岑阿刺辛、岑阿刺蘭、岑不花也仙。整個元朝期間,廣西岑氏子孫多取蒙古名,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才改回漢名。
岑雄死后,岑世興世襲爵位,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他派岑貼木兒、岑怒木罕、岑阿剌蘭、岑阿刺辛分駐田州(今田東、田陽一帶)、泗城(治所在今凌云縣城)、思恩(今平果舊城、河池都安、馬山一帶)、鎮(zhèn)安(治所在今德保)。
當時,百色一帶,多為荒蠻之地,岑氏土司“空降”子嗣到地方當長官,這觸動了本土酋首的利益,地方時常叛亂。元至正四年(1344年),左右江一帶蠻亂不斷,右江流域有“四大蠻王”率眾盤踞泗城的后龍山、五指山、玉屏山、官倉坡妹山,禍害地方。
元至正四年(1344年)三月,岑怒木罕率部殺向古勘峒;五月攻懷甲;八月戰(zhàn)汾洲;十一月以火攻克古勘峒,斬殺東部“蠻王”馬乃;驅(qū)逐另三大蠻王到紅水河以北。從此,泗城牢牢掌控在岑氏土司手里數(shù)百年之久。
岑怒木罕的子孫世襲泗城土司,并又開疆拓土,分封子嗣到南盤江邊的西林、隆林、冊亨、安龍一帶當世襲土官,因此百色凌云、樂業(yè)、田林、隆林、西林一帶的岑氏,基本都是岑怒木罕的子孫。
在百色南部,鎮(zhèn)安土司岑阿刺辛的孫子岑天保讓兒子岑志英管小鎮(zhèn)安(今那坡縣一帶),岑天保的孫子岑永福分管歸順峒(今靖西一帶),右江河谷一帶則由岑帖木兒一脈傳下來。現(xiàn)在的百色市,基本都受岑氏土司掌控,直到“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簡單來說,就是改變地方以往土司家族世襲制為朝廷直接任命官員到地方任職,官員只有任期,不能世襲,地方稅收歸朝廷)傳數(shù)百年之久。
一代英杰 名振明朝
分封子弟,比較容易,怎樣穩(wěn)定地方卻很難,岑氏土司能夠坐領地方數(shù)百年,除了靠武力征服以及討好朝廷以外,其先輩勤政愛民、教化地方的功勞也很重要。其中岑瑛與岑天保,就比較典型,他們一個在東邊,一個在西邊。
岑瑛,田州府(治所在今田東縣祥周鎮(zhèn)祥周村舊州屯)知府岑堅(蒙古名叫岑伯顏,明朝后改岑堅)的孫子,1386年生,祖父岑堅、伯父岑永泰、父親岑永昌,先后任思恩州(治今平果縣舊城鎮(zhèn))知州,其時思恩州隸屬田州府。岑瑛出生時,岑氏家族已同化為壯族,聰穎過人的岑瑛會說土語。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34歲的岑瑛接掌州印。那時,思恩州還是田州府屬下的一個小土州,岑瑛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以及熟悉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化習俗的優(yōu)勢,不斷開疆拓土。20多年間,思恩府轄境增了數(shù)倍,囊括了現(xiàn)在的百色平果縣、河池大化縣、南寧馬山縣等地。思恩州從田州府獨立升格為府后,后又奏請朝廷將思恩府升為思恩軍民府,這是整個明朝廣西唯一一個軍民府,岑瑛以他的忠勇智慧與赫赫戰(zhàn)功,從五品知州步步高升,成為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正二品的都指揮使)。他集軍政、民政大權(quán)于一身,廣西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出了這么個軍政新星,讓明朝朝廷很驚訝,稱其為“土臣之英杰者”。
岑瑛受百姓愛戴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明景泰四年(1453年),岑瑛受詔率俍兵(狼兵)到桂林操練,讓長子岑鑌代理知府一職。岑鑌卻利用職權(quán),交結(jié)無賴,欺男霸女,草菅人命,當?shù)匕傩湛嗖豢把?。消息傳到桂林,岑瑛怒不可遏,立即向廣西總兵舉報逆子的罪狀,并要求請假回府處置岑鑌。聽說父親要回府,岑鑌恐懼自縊。明代宗聽說這件事后,對岑瑛大為嘉獎,百姓也感激涕零。
此外,當時俍兵家里主要靠租種土官的田地為生,思恩府的使兵常年在外征戰(zhàn),無暇耕種家中田地,每年應交的賦稅成了他們極重的負擔。為此,岑瑛多次奏請朝廷,免征思恩軍民府俍兵的稅糧田賦。
岑瑛還重視教育,在馬山塘流屯創(chuàng)辦府學,開創(chuàng)廣西土官辦學之始,80多年間,思恩府出了163個文舉人,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名列前茅。
岑瑛雖然出于統(tǒng)治的需要,把思恩府府署從偏僻、狹窄、交通不便的寨城山(今平果縣舊城鎮(zhèn))遷至喬利堡(今南寧馬山縣境內(nèi)),但他懷念故土,死后靈柩被運回平果舊城安葬,墓地至今猶在。
天保愛民 名垂千古
岑天保,字表立,元至正十五年( 1355年),鎮(zhèn)安路總管——岑天保的父親岑察空去世。次年,28歲的岑天保襲職。10年后,他見元朝氣數(shù)已盡,遂上書朱元璋表示歸順。1368年,明朝建立的頭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將鎮(zhèn)安路改為鎮(zhèn)安府,授岑天保為土知府,讓他的子孫像過去一樣世襲。次年,岑天保將府治從感馱巖(今那坡縣感馱巖)遷至今德??h城獨秀峰下。
岑天寶在鎮(zhèn)安府執(zhí)政的26年間,推行“保境息民,恪恭奉上,筑城垣,立法度,捐繁苛,恤孤寡,薄賦輕徭”等政策。鼓勵農(nóng)民開墾荒地,開墾的土地永遠歸農(nóng)民所有,3年才升科納稅;廢除以前的不合理制度,減輕農(nóng)民負擔,并從每年賦額和豬判(土司管轄下的一種稅收)中提取部分銀兩,用來關心孤寡家庭,深受百姓愛戴。
明朝初年,征南大將軍傅友德要求鎮(zhèn)安府向云南普安衛(wèi)(今貴州省普安市)進貢三千石大米,當時交通不便,從德保運送米到普安要25天,每人背負3斗米,扣除路上吃的.3斗米剩余不多。老百姓只好趕著牛馬或帶貴重物品到普安賣了再買米繳納。對此,老百姓苦不堪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岑天保奏請朝廷改用白金一兩折成一石米,以解除民困,獲準,從而解除了鎮(zhèn)安人民每年挑三千石大米到普安進貢的苦役。
這一年(1394年)五月,鎮(zhèn)安知府城西北發(fā)生叛亂,奪地殺人,岑天保率兵前往鎮(zhèn)壓,并在離府城十三里的響泉山(今馬隘鄉(xiāng)賢恩村)安營扎寨。農(nóng)歷五月廿八日,岑天保在下山巡察時,跌山身亡。當?shù)乩习傩蘸軕涯钸@個好知府,按照壯族“死不離地”的習俗,把他掩埋在響泉山下,并將響泉山改為天保山;又在縣城東街及其墓側(cè)(天保山)建祠,讓人們代代懷念。至今,德保廟依舊香火旺盛,德保、靖西、那坡、田陽、云南富寧等地的人們,都會前來拜祭。
廣西岑氏土司分封子弟到百色各地當小土司,世襲數(shù)百年,樹大根深,枝繁葉茂,“岑氏”這棵大樹在歷史更迭中,無法逃避所有權(quán)勢家族的歷史通病——權(quán)力爭奪,自相殘殺,陰謀陽謀,刀光劍影……
兄弟父子爭權(quán) 自相殘殺
當年因功留守廣西的岑氏家族始祖岑仲淑可能想不到,自己的后人會因權(quán)力爭奪而父子兄弟相殘,其中既有暗室陰謀的燭影,也有為奪權(quán)而發(fā)動的戰(zhàn)爭。
岑氏家族禍起蕭墻相互爭斗,方志記載頗多,其中以田州土知府岑猛的遭遇最為典型。岑猛是田州第十代土知府(按《鎮(zhèn)安府志》從岑雄算起),他的父親岑溥也是田州知府,岑氏家族到了岑溥這一代,權(quán)力爭奪已是白熱化狀態(tài)。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岑溥的手下——土目黃明竟然蒸殺了岑溥的祖母,還想殺岑溥,岑溥出走思恩避難,思恩府知府岑欽接待了這位同宗知府,并幫岑溥殺了黃明及其族屬,給岑溥出了口氣。誰知到了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岑欽又率兵殺進田州,岑溥與泗城知州岑應聯(lián)合分兵據(jù)守,兩年后,廣西都御使秦舷奉詔糾集貴州湖廣兵馬圍剿岑欽,岑應借機逮住了岑欽,卻不知何故,岑欽反把岑應父子殺了,還奪了泗城兵馬指揮權(quán),抗拒秦舷的中央軍。這時,岑應的弟弟岑接假裝派兵送岑欽回田州,趁機把岑欽父子也謀殺了,岑接給父兄報仇雪恨,襲了泗城土知州,岑溥也回田陽繼續(xù)當田州土知府。
這兄弟爭權(quán)奪利的事剛過沒幾年,岑溥的家中又出事了。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岑溥被長子岑獍殺了。原來,岑溥有3個兒子,分別為獍、獅、猛,岑溥覺得小兒子岑猛的性情特像自己,就想傳位給他。岑猛猇對此很不滿,恰好朝廷要征兵,岑溥指揮戰(zhàn)艦在右江上練兵,且睡在船上,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失寵的岑猇派手下梁橋摸進岑溥的寢室,把岑溥殺了。
這時,岑猛才4歲,老祖母帶著他去奏請襲職?;氐侥蠈帲撠熥o衛(wèi)的黃驥請思恩府知府岑浚派兵護衛(wèi),送岑猛回田州,但岑浚卻想以此要挾岑猛分給他6個甲(相當于今鄉(xiāng)鎮(zhèn)級別),后來折騰了一番,由朝廷出面才把岑猛送進田州襲職。岑浚卻因沒有得到6個甲的地盤以及失去對岑猛的控制,懷恨在心,勾結(jié)泗城岑接、東蘭韋祖鋐等出兵數(shù)萬,兩次打進田州城,岑猛兩次都倉皇出逃。岑浚還死追不放,最后朝廷得知內(nèi)情,派兵誅了岑浚。至此岑猛總算逃過一劫,此事才告一段落。
岑猛長大后,養(yǎng)兵數(shù)萬,窮兵黷武,發(fā)動一系列針對泗城、龍州、鎮(zhèn)安等周邊州府(思恩已“改土歸流”)的復仇、搶地盤戰(zhàn)爭。嘉靖四至五年(1525-1526年)間,明朝廷以岑猛有謀反之心,調(diào)集兵力準備征伐窮兵黷武的岑猛。岑猛上奏代提督姚鏌,姚鏌知道岑猛只是報仇雪恨,并無謀反之心,就按兵不動。孰料,巡按謝汝儀不同意(因為跟朝廷說岑猛謀反的,謝汝儀是首倡者之一),反誣陷姚鏌的兒子收了岑猛的黃金萬兩,還偽造有模有樣的書面證據(jù),準備上奏朝廷。姚鏌怕遭無妄之災,就發(fā)兵8萬分五路進攻田州府。岑猛兵敗逃往歸順州(治所在今靖西舊州),想投靠岳父——歸順州知州岑璋,岑璋因為岑猛對她女兒岑花(后世稱為“瓦氏夫人”)不好,對這個女婿不滿,加之明朝軍隊派岑璋的老朋友趙臣來陳說利害,岑璋遂用計引誘、毒殺女婿岑猛,割了他的腦袋連著府印送到提督府。
因地制宜,王陽明平定叛亂
岑猛死了,死在岳父大人岑璋的毒酒里,但整個百色卻并未因此而安寧,直到明朝著名哲學家、軍事家、心學創(chuàng)始人王陽明(1472-1529)來到廣西平亂,才算穩(wěn)定了局面。
原來,岑猛死后的第二年,姚鏌不聽沈希儀勸告,上書朝廷陳述“善后七事”,把田州“改土歸流”,并讓參將張經(jīng)率兵1萬守田州。
這時候,田州岑氏已經(jīng)世襲土官幾百年,在地方深得人心,尤其是岑猛的黨羽,一聽朝廷對田州實行“改土歸流”,觸動他們的利益,還派兵駐守,就決心實施兵諫。首先發(fā)難的是盧蘇、王受兩個土目。
盧蘇、王受當年3月就派人四處散布謠言,說岑猛沒死,已經(jīng)借交趾(今越南一部分)兵20萬,準備殺回田州府。田州民眾世代受田州岑氏土司恩澤,對征戰(zhàn)四方長了田州志氣的岑猛有好感,對謠言深信不疑,竟然一呼百應。城里做內(nèi)應的民眾打開城門,張經(jīng)力戰(zhàn)不支,突圍而逃。田州受盧蘇團伙控制,盧蘇假裝接受朝廷招撫,并派人去迎接流官知府王熊兆來就任,卻讓他的伙伴王受派勁旅攻打思恩府,把知府吳期英(岑浚被殺后,思恩府已“改土歸流”,吳是流官)抓了起來,過不久又放了吳期英,并表示愿意受朝廷招撫……其實從盧蘇、王受的舉動來看,并沒有謀反意圖,他們不過反對“改土歸流”罷了。姚鏌依舊調(diào)集各路兵馬,想滅了盧蘇、王受團伙。但仗打來打去,沒見分曉,此時廣西東面的大藤峽瑤民又暴亂,鬧得很兇。
朝廷見姚鏌打不開廣西局面,只好起用哲學家、軍事家——大名鼎鼎的王陽明。嘉靖六年(1527年),王陽明官復原職——南京兵部尚書,率兵來南寧幫姚鏌平定局面。王陽明了解民情,審時度勢,來廣西路上就上疏朝廷陳述“用兵之非”,他認為當時對田州實施“一刀切”的“改土歸流”不合適,應該用地方力量(土司)作為祖國南疆屏障,省錢省力。朝廷采納了王陽明的意見,盧蘇、王受聽了“大喜”,就率眾接受王陽明招撫。王陽明奏請朝廷,把田州府割裂,設置流官,并在原田州府轄區(qū)設州(比府低一級),讓岑猛的次子岑邦相“掌州事”,并設19個巡檢司,讓盧蘇、王受等土目任“司長”,擾亂數(shù)年的盧王之亂,就此平定。相傳王陽明到田州平亂,曾考訂岑氏土司世系,撰寫短短500多字的《泗城土府世系考》 (清雍正三年,由陳夢雷、蔣廷錫主持編成的《古今圖書集成》有載),刻在凌云縣城五指山崖壁上,至今猶存。
瓦氏夫人率軍抗倭,戰(zhàn)功卓著
瓦氏夫人(1498-1555),小名阿花,歸順直隸州(今廣西靖西縣舊州村)土官岑璋之女。據(jù)說她自幼聰明好學,飽讀詩書,文武雙全,還懂兵法。
長大后,岑花嫁給年齡相仿的田州(治所在今田陽)土官岑猛為妻,為避免稱呼混亂,按“花”的諧音改稱為“瓦氏”,就是現(xiàn)在大家習慣叫的“瓦氏夫人”。
如前文所述,瓦氏夫人的丈夫岑猛被指控叛亂,遭朝廷討伐,并被岳丈毒死。瓦氏夫人遭逢如此大的變故,她的內(nèi)心有多痛苦難受,難以想見。地方志及岑氏族譜只記載她如何撫養(yǎng)年幼的孫子岑芝長大成人,并代理岑芝主政田州。瓦氏夫人處理政務,安定社會秩序,勸農(nóng)桑,辦教育,讓百姓過上了安穩(wěn)的日子。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才20出頭的岑芝被朝廷征調(diào)到海南島鎮(zhèn)壓黎族起義,戰(zhàn)死于海南。瓦氏夫人忍著悲痛依然堅強負擔起撫育曾孫岑大壽、岑大祿的責任。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侵擾東南沿海的江、浙一帶,朝廷調(diào)集全國兵馬上前線殺倭寇。當時,曾在田州被俍兵(少數(shù)民族子弟組成的土司武裝)殺得落荒而逃的參將張經(jīng),已經(jīng)當了兵部尚書、總督東南國務大臣,他知道廣西壯族子弟能打仗,就征調(diào)俍兵及少數(shù)民族的武裝前往東南沿??官?。在金山衛(wèi)(今上海金山區(qū)金山衛(wèi)境)一役,瓦氏夫人率俍兵殺敗進犯倭寇,鼓舞了明朝軍隊的志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四月二十日,倭寇4000多人進犯嘉興,瓦氏夫人又一馬當先,與友軍并肩作戰(zhàn),殺敗倭寇……俍兵連連告捷,大大鼓舞了沿海人民的斗志。據(jù)說江浙沿海一帶至今還有“花瓦家,能殺倭”的民謠傳頌。
可惜,幾個月后,張經(jīng)被奸相嚴嵩害死,國難當頭,朝廷卻窩里斗,瓦氏夫人憤而患病,就告假還鄉(xiāng)。于七月初班師回田州,田州人民敲鑼舞獅歡迎瓦氏夫人凱旋歸來,瓦氏夫人祭告家廟,慰問戰(zhàn)死俍兵家屬。不久病逝,享年59歲(虛歲),被朝廷追封為“淑人”,葬于州城太婆地(今田陽縣那蘭村)。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中,壯族人瓦氏夫人堪稱“巾幗英雄第一人”。
“改土歸流” 論為尋常
廣西岑氏家族,自七世祖岑世興在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派他的4個兒子——岑貼木兒、岑怒木罕、岑阿刺蘭、岑阿刺辛分駐田州(右江河谷一帶)、泗城(治所在今凌云縣城)、思恩(今平果舊城、河池都安、馬山一帶)、鎮(zhèn)安(治所在今德保)后,經(jīng)過幾百年世襲傳承,這4個人的后人幾乎壟斷了今天百色各縣的縣一級地方政權(quán)。隨著中央王朝統(tǒng)治能力的加強, “改土歸流”成為不可避免的歷史潮流,首當其沖的是鎮(zhèn)安。清康熙二年(1663年),朝廷以鎮(zhèn)安土司岑吉祥死(順治年間)后沒有兒子,沈崇文用兵叛亂數(shù)年,朝廷派兵平亂后,將鎮(zhèn)安府“改土歸流”了。
接著是泗城府,廣西岑氏二十三世岑映宸當了泗城軍民府土司后,被朝廷以失職革職,于雍正五年(1727年) “改土歸流”。歸順州(靖西)則于雍正八年(1730年) “改流” (土司岑佐祚因罪革職)。小鎮(zhèn)安(那坡)土司也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因罪革職“改流”,隆林、西林也在這一歷史時期改流。右江河谷的田州土司,雖歷經(jīng)波折,轄地逐漸變小,卻反而延綿到清朝末年的光緒元年(1875年),后因土司岑森剿“白山土匪”戰(zhàn)死,因族人爭襲,才“改土歸流”,是岑氏家族在百色當“土皇帝”最久的一支。
從分封百色到相繼被“改土歸流”,廣西岑氏家族在百色世襲當“土皇帝”,長的有562年,短的也有192年(思恩府)。陸續(xù)改土歸流后,岑氏家族子弟要么到云南從軍(凌云、西林、隆林為多),建功立業(yè),要么守著家業(yè),逐漸淪為尋常百姓家。
那勞岑氏崛起 “一門三總督”
明清兩朝實施“改土歸流”政策后,土司后裔大多成了普通百姓,少部分則還保持~些田產(chǎn),做個或大或小的地主。
1829年6月26日,岑毓英出生在西林縣那勞寨的一個土司后裔的地主家庭,受父命,讀書之余,習武藝。長大后,岑毓英投身軍旅,屢建奇功,于1873年秋當上云貴總督(當時全國只有8位這樣的封疆總督)。
岑毓英戎馬一生,功勛不小,其中有一件,那就是中法戰(zhàn)爭前夕對駐扎在越南的劉永福黑旗軍的態(tài)度。當時,朝廷曾視劉永福為朝廷“反賊” (劉是‘反清復明的天地會一個頭目)。岑毓英曾上奏朝廷: “土匪可驅(qū)而劉永福斷不宜逐?!狈堑恢?,劉永福在越南抗擊法國侵略軍時,岑毓英曾上書朝廷:暗助越南三宣提督劉永福, “越官守越地”。每月暗助劉永福軍餉五千兩以作為餉需,又撥賞號二萬兩與劉軍:并把滇軍自鑄的開花大炮,鏟去字跡,送給劉軍20多尊。
從中可以看出,岑毓英愛國、務實的精神,這種精神也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給他兒子——岑春煊( 1861-1933)。這位總督之子,當官之后,非常務實,在腐敗成風的清朝末年,他大力反腐,人稱“官屠”。他又能洞察世事,興辦新式教育,任兩廣總督時,創(chuàng)設兩廣學務處,廣興教育。他還倡導共和,為國為民做了不少實事。
岑春煊有個叔叔叫岑毓寶,1841年生,與岑毓英是同父異母兄弟,一度擔任署理云貴總督,他們就是現(xiàn)在百色人常說的廣西岑氏“一門三總督”。
“岑家廟”緣起“岑三爺”
從1050多年以來的漫長歷史長河中,廣西岑氏家族在百色也還有一些風流余跡可尋。比如岑氏古墓、石崖刻字、西林那勞古宅、宮保第、祠廟等,其中百色人民為紀念岑氏家族對呵護一方、功勛卓著的人建的祠廟,算是最顯著的余跡。至今,平果、德保、田陽都還對這些祠廟執(zhí)禮敬奉。這些祠廟在史書中有明確記載,并傳至今的,要數(shù)田州府的岑三爺廟。筆者曾到田陽縣城最老的街區(qū),還見很多善男信女守護岑三爺廟(新建的平房,多層古廟“文革”時已毀),廟里還有泥塑涂彩的岑三爺像,守廟的老人說: “岑三爺是唐朝人,我們祖祖輩輩傳承侍奉岑三爺1000多年了?!逼鋵崳隣敳⒎翘瞥宋?,他名叫岑世元,宋末元初人物,田州來安二路總管岑雄的第三個兒子。岑世元自幼聰穎過人,文武雙全,尤精于騎馬射箭,還懂得蒙古話(時元朝)。岑世元多次代表家族(田州土司)到北京進貢田州土特產(chǎn),施展口才,應對自如,皇上很高興,就授他忠武校尉,留在京城。
這時,云南亂兵進犯田州境,朝廷知道岑世元忠勇,就授他修武郎,讓他跟哥哥岑世興出征平亂。岑世元率一支勁旅,迎擊云南亂軍,所向披靡.后在作戰(zhàn)中身受重傷,體力不支,他仰天長嘆: “生不能報國,死當為民驅(qū)癘,庇此一方?!庇谑?,岑世元“怒馬入河”,逆流而行數(shù)里,終于連人帶馬沉入右江中。后人為了紀念他,紛紛捐錢建廟,這就是岑三爺廟的來歷,到清朝末年,岑三爺廟遍及今田陽、田東、及右江區(qū)東部。后記:
對于廣西岑氏家族的光輝歷史,不止外人驚詫,其族人也感到驕傲與自豪,筆者接觸過的百色岑氏后人,他們大多數(shù)都只是社會中普普通通的一員——農(nóng)民、工人、教師、公務員、商人等等。然而在他們之中,不乏重視家族文化的后人,于是,幾十年來,他們建立宗親會、修族譜、紀念祖先、開研討會。用泗城岑氏宗親會會長岑活雄說,成立宗親會,意在緬懷共同祖先,弘揚先祖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增強岑氏宗親間的聯(lián)系,愛國愛家,促進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