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銘,張鵬飛,閆大利,趙立嶺
(德州學院 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由于我國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存在一些不銜接現(xiàn)象,導致部分大學新生在適應大學生活方面遇到一些困難[1].該問題如果不能及時順利地解決,會嚴重影響學生大學階段的學習,因而也引起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2-4].教育部首次發(fā)布的《中國本科教育質量報告》顯示,2000年以來的新建本科院校已占據(jù)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大學新生的適應性問題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更顯突出,這是由于相對傳統(tǒng)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的生源素質相對偏低,學生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相對偏弱.有些大學生入學后因不適應大學學習,不能及時改變學習方式、方法,給大學生活帶來較大困難.
山東H學院于2000年經(jīng)教育部批準成為本科層次高校,本文以該學院2017級新生為對象,開展對大學學習認知的調查.調查在12月上旬進行,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過3個月左右的學習,對大學生活由陌生到熟悉.此時距期末考試還有幾周時間,還沒有到為考試而學習的“關鍵時期”.此段時間,基本上反映了學生對大學生活的認知情況.利用“問卷星”對一年級新生進行問卷調查,學生可通過電腦、手機進行無記名答卷,通過權限設置,每人只能答卷一次.
共有920名學生新生參與問卷調查,其中男生占43.4%,女生占56.6%,結果如下.
一般來講,對大學了解愈多,適應的也就越快.在回答“上大學前,對大學的了解途徑”時(圖1),40.9%的學生回答是通過高中班主任,另有38.5%的人是通過有大學經(jīng)歷的親友;只有18.9%的學生是通過網(wǎng)絡、書籍,還有少部分學生(2.3%)是通過無大學經(jīng)歷的親友了解大學生活的.
在被問及“實際大學生活與預期相比的差異”時(圖2),高達65.9%的學生認為沒有預期的好,只有6.6%的認為實際情況高于預期,表明學生在入學前對大學認知存在較大偏差.在回答對當前生活適應情況時,大部分學生(82.6%)認為完全或基本適應,而僅有2.8%的學生感覺“完全不適應”(圖3).這意味著,盡管學生對實際大學生活與預期的有差距,但通過自我調整,能夠較快地融入新的環(huán)境,大學生活已經(jīng)步入正軌.因而本次調查中涉及大學及大學學習認知問題,能夠反映學生的實際情況.
圖1 入學前對大學的了解途徑
圖2 實際與預期的大學生活差異
圖3 自我感覺對大學適應情況
上大學的重要性已得到人們的認可,但對上大學或大學學習的目的,大一新生的理解卻各有不同.在回答“你認為大學期間最應該提高的能力”時,超過一半(53.2%)的學生回答是人際交往能力,只有22.9%的學生選擇學習能力,13%的學生回答是動手實踐能力,還有8%的學生認為是適應能力(圖 4).
圖4 大學期間最應該提高的能力
對于“現(xiàn)在學習的目的”,37.3%的學生是為了將來考研,26.1%的學生是為了掌握一技之長,只有17.8%的學生認為是提高自身素質;還有15.5%的學生是為了考試及格拿到畢業(yè)證,甚至有少部分(3.3%)學生沒想過該問題(圖5).具體到一門課程的學習,39.5%和38.3%的學生認為是為了“熟悉一門知識”和“提高思辨能力”,有18.9%的學生是為了“考試取得想要的分數(shù)”(圖6).
圖5 現(xiàn)在學習的目的
圖6 對一門課程的學習最滿意的結果
在問到“除專業(yè)知識外,你計劃在大學期間學習哪些知識”時,大多數(shù)學生(78.5%)選擇“根據(jù)個人愛好,系統(tǒng)學習某方面知識”,有11.7%的學生有學習一門知識的計劃但還沒有確定具體對象,7.7%的學生會根據(jù)課程的好壞來確定學習內容,也有少數(shù)學生(2%)認為只有專業(yè)知識就夠了,不需要再學習其他知識(圖7).對于“課余時間(非上課、非自習時間)是否有學習計劃”(圖8),大部分學生回答“有”,但只有11.4%的學生有明確的計劃,67.9%的學生有計劃但不清晰;另有部分學生(16.1%)沒有計劃,或者認為課余時間不應安排學習(4.6%).
圖7 計劃學習專業(yè)知識外的哪些知識
圖8 課余時間是否有學習計劃
對于大學學習方式,52.9%的學生認為老師講解是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38.3%的學生則認為自學的效率最高(圖9).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43.8%的學生會通過上網(wǎng)查資料解決,24.5%的學生會向老師或同學請教,而采取自己思考、查閱書籍和以后再說的學生分別占16.4%、9.6%和5.8%(圖10).在回答“如果對大學學習不適應,可能的原因”問題時,61.7%的學生認為是“老師講得太快、內容太多”,17%的學生認為是“知識太難”,另有15%和5.8%的學生認為是“學習環(huán)境太差”和“找不到老師答疑”(圖 11).
圖9 學習效率最高的方式
圖10 解決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方法
圖11 對大學學習不適應的可能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新建本科院校新生對大學及大學學習的認知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對大學生活不熟悉、對大學定位不合理以及對高中與大學學習的差異不清楚.
高中學習生活苦又累,對考入新建本科院校的學生更是如此.在高中班主任和親朋口中,大學是激勵學生前進的動力,是“苦”盡后的“甘”.學生了解的可能都是大學相對輕松的一面,如沒有那么多考試,不用整天做作業(yè)等.由于只想到好的一面,很多學生入學后發(fā)現(xiàn)大學生活沒有預期的好,課程學起來并不輕松,作業(yè)也不好做.所調查的學校還要求新生早晚上自習,以期望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另外,新建本科院校在學習的軟硬件條件方面,與一些老牌大學有差距,這都會造成學生預期與實際的落差.經(jīng)過3個月學習后,盡管只有極少部分學生處于“完全不能適應”狀態(tài),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已經(jīng)真正適應大學生活.他們認為的適應可能僅僅是形式上的適應,比如,熟悉了每天生活流程,接納了現(xiàn)有學校環(huán)境和條件等等.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教育叢書《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中,提出教育的四個支柱,即: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而當前的中學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演變成“升學教育”.盡管各級教育部門一直采取強力措施推行素質教育,“升上好高中”“考入好大學”確是眾多學生、家長和教師的目標.基于“學習—考試—升學”的思維慣性,超過一半的學生將大學的學習目標定為畢業(yè)時考取碩士研究生或考試及格拿到畢業(yè)證,這直接導致的后果是,學生的學習聚焦于有限的幾本教材,考試不考的內容就不學了以及“及格萬歲”.把學習的目的定為“掌握一技之長”,看似合理,實際危害很大.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不是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目標往往定位于某一行業(yè)而不是職業(yè)或崗位,理論知識可能相對多一些.當學生學不到“一技之長”時,就會認為學的沒用而產(chǎn)生厭學.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指出,教育就是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忘掉后剩下的東西.具體到一門課程的學習,熟悉知識不是目的,因為記住的東西會忘掉,知識也會更新.通過課程的學習,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提高能力.
上大學要學知識,更要提高能力.根據(jù)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類在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后,接下來就是高層次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很多大學新生是首次離家獨立生活,同學、師生間交往的需求明顯增加,而這方面能力的不足促使他們迫切需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而把“人際交往能力”作為大學期間最應該提高的能力,則有失偏頗.這從另一角度說明,學生對大學定位不合理.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國務院辦公廳也下發(fā)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fā)〔2015〕36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
不能期望學生對大學的理解達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水平,至少應該理解大學學習不是為了考試、學技能,而是提高自身素質,為今后讓人生發(fā)展打下基礎.
高中學習相當于“套餐”,在教師的帶領下在同一時間學習相同的內容.大學學習相當于“自助餐”,“自助”的含義有兩個.一是自己主動在非上課時間消化、鞏固課堂內容,期望能在課堂上解決全部分問題是不現(xiàn)實的,希望教師隨時在身邊答疑是不可能的.二是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的知識學習計劃,因為大學有相當比例的選修課程,需要學生自選.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知道需要系統(tǒng)學習某方面的知識,但在課余時間的安排上,還沒有明確清晰的計劃.還習慣于高中時代跟在老師身邊學的模式,學習的自主性、計劃性偏弱.
在高中階段,學生通過反復練習,目的是記住知識,結果很重要的.而在大學,熟記知識重要,但學習的過程更重要.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思考的過程,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特別是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絡快速發(fā)展的今天,找到一些常規(guī)問題的答案已變得簡便快捷,而困難之處在于確定眾多答案中哪個是正確的.在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時,學生能夠通過上網(wǎng)查找、請教他人、自己思考等積極主動的方式去尋找答案,體現(xiàn)出一定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習的方式上,對教師還是有較強的依賴性,認為教師講解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與此相應的,教師課堂講得太快、內容太多,也成為大多數(shù)學生學習不適應的主要原因.
鑒于目前高中教育的現(xiàn)狀,學生對大學學習認知問題很難在短期內消失.對新建本科院校而言,由于生源的整體素質及學校辦學軟硬件條件與傳統(tǒng)高校有差距,需要采取一些強有力的措施幫助新生適應大學學習生活.
高?,F(xiàn)有的入學教育,一般是在入學時介紹一下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以及專業(yè)情況.要讓學生盡快熟悉大學學習,一次性的泛泛介紹是遠不夠的.新生剛入學時處于興奮狀態(tài),有些話未必能聽得進去,簡單的介紹也很難改變學生原有對大學的認知.對新建本科院校學生而言,入學教育最好能持續(xù)半學期至一學期,內容涉及高等教育的本質、大學與中學學習的差異、學習方法,等等.還可以找高年級學生或畢業(yè)生進行交流,使學生真正體驗、融入大學生活.
現(xiàn)在有很多高校已經(jīng)為本科生配置導師,又稱學業(yè)導師或學術導師,更多的是偏重于指導學生課外創(chuàng)新訓練而不是大學適應教育.為剛入學新生配置導師,可有效地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大學學習生活.導師與輔導員/班主任不同,導師一般選擇本專業(yè)教學或科研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熟悉專業(yè)教學,能從專業(yè)學習的角度加以指導.根據(jù)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特點,輔導員或班主任一對多的輔導遠不如導師一對一的輔導效果好.在解決學習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時,導師比輔導員/班主任有優(yōu)勢.
多年的學校生活,讓很多學生習慣于從一個校園到另一個校園,這也是有些學生將考研作為大學學習目標的原因之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學校生活是為學生最終步入社會做準備.有些學生上大學后失去了學習目標,沒有目標就沒有前進的方向,也就沒有前進的動力,而人生規(guī)劃和學業(yè)規(guī)劃可以有效地解決目標、方向和動力的問題.在新生入學后,引導學生思考人生規(guī)劃的問題,例如,將來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在社會上處于什么位置,設置人生的短期、中長期目標.然后根據(jù)人生規(guī)劃,制定大學期間的學業(yè)規(guī)劃,確定準備系統(tǒng)學習哪方面知識,何時學習,如何學習,等等.至于是否考研,應該由人生規(guī)劃決定.有了這些規(guī)劃,學生對未來有了清晰的認識,就知道自己在大學期間該如何學習了.
本文以山東H學院為例對大學新生學習認知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分析發(fā)現(xiàn),新建本科院校新生在入學前對大學了解不足.雖然3個月后大學生活能夠步入正軌,但對大學及大學學習的認知還存在問題.這種認知問題可能源于學生既往形成的“學習—考試—升學”思維慣性,會對后面大學學習產(chǎn)生嚴重影響.針對這種現(xiàn)象,本文提出,通過加強入學教育的深度與廣度及配置本科生導師,幫助學生盡快熟悉大學學習;借助人生規(guī)劃與學業(yè)規(guī)劃的制定,引導學生產(chǎn)生新的學習目標、方向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