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其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具有預后差、病殘率高、發(fā)生率高等特點,早期常選用支具、臥床休息、運動、鈣劑、止痛劑等保守治療,雖能夠保證無創(chuàng)性,但預后效果較差,不利于推廣,對此還需廣泛推廣手術治療[1-3]。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雖能夠恢復骨折端,但具有二次手術風險、增加機體疼痛感、創(chuàng)傷性大等缺陷。而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開始廣泛用于臨床,其屬于一種新型手術方案,能夠盡早恢復椎體高度及胸腰椎功能,目前常用于治療外傷、骨質(zhì)疏松癥、椎體腫瘤患者中[4-6]。而本文旨在探索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實施不同治療方式的價值性,如下文報道。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單純胸腰椎壓縮性骨折57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意愿進行分組,將其分為觀察組(28例)和對照組(29例)。
入選標準:(1)患者均無神經(jīng)根受損、脊髓壓迫征象等癥狀;(2)患者經(jīng)CT、MRI、X線檢查,確診為胸腰椎壓縮性骨折;(3)患者累及1個椎體,且壓縮高度不超過正常高度的1/2;(4)本研究均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1)排除存在手術禁忌證患者;(2)排除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3)排除存在抵觸情緒患者。
觀察組28例患者中,8例為男性,20例為女性,年齡為42~79歲,平均年齡(61.75±4.12)歲,骨折類型:10例為T12~L2骨折,18例為T11~L4骨折。對照組29例患者中,8例為男性,21例為女性,年齡為41~80歲,平均年齡(61.29±4.35)歲,骨折類型:12例為T12~L2骨折,17例為T11~L4骨折。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保守治療,首先在體表標記傷椎節(jié)段,采用腰背部過伸復位,復位后放置矯形復位軟墊,并在改變體位時,將棉被和棉墊放置在胸部前方,從而保持脊柱過伸位。在完成3~5天矯形復位后,還需展開腰背肌功能鍛煉,且給予患者硬床板休息,并將腰部拱上,以五點支撐法拱腰,保持5~10秒姿勢,同時在耐受力下,增加練習次數(shù),對于疼痛明顯患者,還需給予非甾體類鎮(zhèn)痛藥物治療,從而盡早恢復傷椎高度,且增加日常訓練,降低機體疼痛感[7-8]。
觀察組采用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治療,首先讓患者取俯臥位,C臂機透視下確定靶椎雙側椎弓根位置,標記記號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于靶椎雙側椎弓根投影位置外側1,5 cm處給予利多卡因局麻,直達關節(jié)突骨膜,于靶椎雙側椎弓根投影位置外側1,5 cm處用尖刀切開0,5 cm皮膚,以穿刺套管針在C臂機透視下到達靶椎雙側椎弓根進針點,輕輕錘擊,進入靶椎后壁約2~3 mm,且在透視機下觀察椎體情況,正位透視針尖抵至椎弓根投影內(nèi)緣,隨后確定入針方向,插入導針,拔出穿刺針套管,更換擴張?zhí)坠?,建立工作通道,用環(huán)鉆鉆至椎體前1/3,然后引入球囊,注入顯影碘海醇,擴張球囊,最佳位置為椎體前3/4處,并對壓縮椎體進行撐開、擴張,密切觀察上下椎板有無破裂現(xiàn)象。完成擴張后,需調(diào)配骨水泥,至成團前期注入椎體內(nèi),正常情況下,腰椎注射量為4~6 ml,胸椎注射量為3~4 ml,直至骨水泥填充滿意后,方可停止,在骨水泥凝固時,還需旋轉導管,且分離拔除注射裝置,在傷口處覆蓋敷料,加強生命體征監(jiān)護 。
對比兩組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緣高度、Cobb角、VAS評分[9]。
VAS評分:主要用于評估患者治療后的疼痛情況,可通過評估患者面色表情和主訴等,了解患者當前疼痛程度,分數(shù)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強,總分為10分。0分代表無疼痛感,10分代表疼痛感強烈。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后緣高度、Cobb角、VAS評分、前緣高度、中線高度為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示。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VAS評分(±s,分)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VAS評分(±s,分)
組別 例數(shù)(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8 5.95±1.84 0.39±0.14對照組 29 5.56±1.28 2.87±0.32 t值 - 0.931 7 2.336 8 P值 - >0.05 <0.05
觀察組患者的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緣高度、Cobb角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所示。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可隨著社會進步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其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目前好發(fā)于老年人群,屬于臨床多發(fā)病,早期主要表現(xiàn)為生活難以自理、疼痛感強、活動功能受限、劇烈腰背疼痛等,早期由于技術有限,常運用常規(guī)保守治療,雖能夠減輕機體創(chuàng)傷性,但預后效果不佳,且需長期臥床休息(部分患者難以做到絕對臥床),可誘發(fā)壓瘡、墜積性肺炎、深靜脈血栓、心腦血管意外等可能,對此還需加強手術治療[10-1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椎體功能恢復情況(±s)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椎體功能恢復情況(±s)
觀察組(n=28) 治療前 45.96±5.23 18.22±1.65 10.18±1.35 11.19±1.19治療后 38.15±2.11 23.12±5.37 14.86±2.67 14.15±2.97對照組(n=29) 治療前 45.28±5.41 18.16±1.11 10.26±1.46 11.52±1.54治療后 42.19±3.62 20.65±1.18 12.38±1.84 12.18±1.08治療后 t值 5.102 0 2.418 0 4.095 7 3.350 8 P值 <0.05 <0.05 <0.05 <0.05
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能夠改善椎體畸形情況,降低機體疼痛感,固定椎體穩(wěn)定性,通過經(jīng)皮穿刺,能夠糾正患者凸畸形現(xiàn)象,降低椎體內(nèi)壓力,擴張氣囊,進而減輕機體不適感和疼痛感,保證手術的微創(chuàng)性和安全性,從而改善患者病情,且更符合患者生理性,配合一定量的骨水泥注入,能夠促進椎體復原,矯正受損脊椎。分析本次結果,可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前緣高度、中線高度、后緣高度、Cobb角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能夠發(fā)揮安全性高、創(chuàng)傷小、療效高、手術風險小、簡便等優(yōu)勢,可恢復壓縮椎體的高度,縮短組織在外暴露時間和手術時間,從而可降低后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縮短住院時間,促進病情恢復。
分析本次研究,有1例出現(xiàn)骨水泥滲漏并發(fā)癥,對此還需注意以下幾點:(1)術中在注入骨水泥時,需注意骨水泥注射時機及注射量:注射過早,會引起骨水泥進入血液循環(huán),引起肺栓塞,嚴重危及生命;注射過晚,骨水泥硬化,難以填充進入椎體,導致骨水泥量過少引起椎體再骨折;注射量過多引起滲漏的危險,若進入椎管,則會壓迫硬脊膜及神經(jīng)根,引起相應癥狀,嚴重會引起截癱;注射量過少引起椎體再骨折,宜向患者交代手術風險,在術前做好詳細的解釋工作,取得患者配合;(2)為了保證手術成功率,還需保證合適的體位,且避免脊柱的扭曲,有研究表明,錯誤的體位擺放,容易導致穿刺針進入時有阻塞感。
綜上所述,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能夠提高療效,減輕疼痛,恢復并維持椎體高度,利用價值較高,用于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中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