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杰
中國古代文化名人眾多,有的具魏晉風骨,有的有唐宋氣象。到了清朝,西學尚未東漸之時,中國本土卻出了位小資小清新,左手倒影,右手年華,在一眾光腦門長辮子的鄉(xiāng)野村夫里,像個手持湯匙端坐高腳凳的美男子。
這位大神名叫袁枚,最近在一檔文化音樂節(jié)目中火了一把。
這位小清新年少成名,12歲中秀才,23歲科舉高中,進了翰林院,33歲辭官閑居。晚年,他身康體健,游歷山水,一直到82歲去世,堪稱人瑞。
小清新行事作為自與常人不同,袁枚壯年辭了公務員,花300兩銀子買下隨園。據說這園子是曹雪芹筆下大觀園的舊址。園中將西湖、斷橋、蘇堤、南北峰等杭州美景巧妙復制過來。書架均為檀木雕漆,晉帖唐碑成玩物,硯臺蕉葉青花,多為古款。
住著名勝古跡度假村,一花一木皆景,小清新不滿足于此。他讓農人自種莊稼,用純天然零污染食材,鼓搗些“隨園私房菜”,出了本《隨園食單》,寫下當時流行的326種南北菜肴糕點和美酒名茶,是康乾盛世版“舌尖上的中國”。
住得典雅,吃得講究,小清新必少不了出門旅行。因為“父母在,不遠游”,一直到67歲服完喪,袁枚才開始盡情游歷山水。此后十余年,他出游9次。近到百里之內的吳越,遠到千里之遙的廣東、廣西,短則數(shù)月,長有一年。
這么文藝的生活,背后需要財力支撐。吃住文藝的袁枚并非不食人間煙火,反倒是賺錢的勇夫。袁枚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富二代,一針一線全靠自己。剛才說了買下隨園,也算是比較早的房地產投資了。袁枚還曾在安徽滁州購買田地,并將土地出租,收益頗豐。
說起來,小清新的商業(yè)頭腦實在不簡單,豪奢的隨園不但不是大門緊閉,袁枚反倒命人拆除院墻,讓游客隨意進入游玩。一時間,隨園成了文青潮流聚集地、江南文化地標。
袁枚經營得最出彩的就是這個“隨園”IP,自己作為主人,也盛名在外。
他擅長在院子里開派對,賓客往來,上有大清相國,皇親國戚,下有兩江總督,文壇名將,甚至連林則徐都是座上賓。
出名之后,袁枚收入的另一個來源是潤筆費,到處給人題跋作序寫墓志銘,揚州有個安姓土豪,刻了一本書,以2000兩銀子的酬勞請袁枚題跋。
若只是個懂得賺錢的文藝小清新,那現(xiàn)代袁枚無數(shù)。這位大清文化人除了風花雪月、飲食男女,還是個不信仙佛、不喜程朱、不服拘束的反叛者。
他有張語出驚人的嘴,想必是古時“袁大炮”。在清朝,他公然宣稱“情之最先,莫如男女”“人欲當處,即是天理”“惜玉憐香而心不動者,圣也;惜玉憐香而心動者,人也;不知玉不知香者,禽獸也”。晚年廣收女弟子,在當時實屬驚世駭俗。
他拒絕做封建禮教的悲情受害者,也不是殺氣騰騰的斗士。他寫過幾本志怪小書,類似于今天的《故事會》或者《笑話大王》,起名叫《子不語》,也就是“孔老師不讓說的那些事兒”,公然調侃孔老夫子,吊足讀者胃口。
身有逆鱗,但也遠離血光之事,在自家天地活得自在。過得起想要的生活,說得出想說的話,袁枚的一生真是快哉快哉。
骨子里的小清新勁兒跟隨了他一輩子。臨死時,不忘叮囑兒子寫訃告要注意紙張:“用淡紅紙小字寫訃,不可用素紙,其余平行用小古簡最雅,用大紙便市井氣?!边€提醒他們尸體變硬后穿靴子不合適,要用那雙極其華麗的刺繡鞋搭配白綾襪最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