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毅華
博士,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從事植物研究,曾到俄羅斯貝加爾湖、越南、我國西藏、云南等多地進行過考察,已發(fā)表論文合計二十余篇,平日里愛看書、電影和美劇,也喜歡打羽毛球,爬山拍攝植物。
閱讀不只是學生時代的事情,而是貫穿我們一生的事情。可能有的人會認為正兒八經地打開一本裝幀完好的書才叫閱讀,但在我看來,閱讀的定義應該更廣,廣到隨機點開一篇微信里推送的文章,閱讀便開始了。這些閱讀的行為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閱讀的對象,有時候我們閱讀的是書刊,有時候是專業(yè)論文或報道,有時候只是簡單的小品或時評。
我是一名自然科學的科研人員,工作的時候經常閱讀的是我的研究領域的論文或論著,而且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精讀它們,因為需要及時地了解和跟進自己研究領域的前沿信息和動態(tài),然后才能更好地開展科研實驗和工作。下班以后,我喜歡在飯后翻閱家里訂購的雜志,比如《中國國家地理》《英語世界》《特別關注》。這些雜志有時候就只是隨性翻閱,走馬觀花,看到感興趣的內容才會駐足停留,仔細品味,如果發(fā)現(xiàn)味道不太對口,則又繼續(xù)往前,尋找下一處值得觀看的內容。這種閱讀純粹是為了讓白天忙碌工作的大腦在晚上放松一下,享受片刻的清閑。
睡覺之前,我則傾向于閱讀書籍。以前都是閱讀實體書,現(xiàn)在還可以選擇更為廉價的電子書,而且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使用電子書閱讀的體驗也越來越好了。雖然每次我只在睡前閱讀約半小時,但一年下來也能看完十幾本書,這便是積累的力量。我看的書五花八門,就拿2017年來說,有暢銷小說《三體》全集,有名家名作,如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余秋雨的《千年一嘆》、龍應臺的《野火集》,也有時下的流行作品,如《我講個笑話,你可別哭啊》和《皮囊》,還有一些專業(yè)書籍,如談文章寫作的葉圣陶的《文心》和《文章例話》,談哲學的胡適的《介紹我自己的思想》,還看了一本關于育兒的書《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床煌悇e的書所得到的體驗也不同,小說類情節(jié)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散文類娓娓道來,給人如沐春風之感;專業(yè)類則邏輯嚴謹,循循善誘,傳授人以知識。
當然,就像有時候在市場會買到不好吃的水果一樣,我也買了一些因為不喜歡最后就沒看完的書,如柏拉圖的《理想國》、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shù)》、白巖松的《白說》。并不是這些書不好,我相信這些作品都很好,有些還是備受好評的經典之作,只是不太合我的胃口,沒有繼續(xù)閱讀的欲望就放棄了。閱讀本來就是很注重個人體驗的事情,即便某本書口碑很好,但是不喜歡就不必勉強讀完,換一本來讀豈不更好。
此外,去年看的很多書即便當時感覺寫得很好,而且一段時間內還印象深刻,但到現(xiàn)在很多內容都不記得了,尤其是散文集之類。這也沒關系,我認為閱讀本身追求的就是即刻的體驗,體驗過了便會在身體和頭腦留下印記,即便忘記了閱讀的內容,但這些印記會被保存下來,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思想。正因為閱讀體驗會給身體留下印記,所以挑選閱讀的對象就很重要了,希望大家多挑名家名作來讀,多讀好書。
推薦的書選段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的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shù)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
如果我們不是在跟別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為自己找心靈安適之所在,那么連“平庸”這個詞都不太有意義了。“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節(jié)選)
插圖/王 偉 責任編輯/張家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