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波
蘇州馬拉松比賽,沒什么東西讓人記住,只有“扔國旗”引出大風波。報道說,事情發(fā)生在女子組比賽終點前,一名志愿者向參賽選手何引麗遞上國旗,選手跑動中將國旗扔在地上繼續(xù)跑開。事情發(fā)生后,網上對選手一片指責。很快又“反轉”,輿論認為志愿者行為失當,選手沒有錯。何引麗表示,擺臂跑動中國旗甩出去了,很抱歉,望理解。
輿論反轉體現了網民的理性。當時是比賽,選手有必要全身心投入,志愿者干擾比賽,是賽會組織的漏洞。選手手持國旗,體育比賽中常有,但要么在賽前加油,要么在賽后慶祝,還沒有在比賽中做的。馬拉松比賽賽道就在大馬路上,場地開闊,線路綿長,本身組織工作量大,這是特點,但畢竟還是比賽,干擾運動員比賽,沒有任何道理可言。
近幾年,馬拉松比賽極為時尚,沒有馬拉松好像都不能算一座城市,全國到底有多少場比賽,不知誰有數據。全民的節(jié)日,這是不錯的。報名要抽簽,抽中算幸運,可見人們參加熱忱之高。規(guī)模盛大的賽會,后面有巨量的組織和保障工作。每一場馬拉松都是一場社會動員,志愿者加入其間順理成章。
可以理解越來越多地方舉辦馬拉松的用心,無論是滿足群眾興趣需要,還是推廣城市形象,都不是壞事情。組織大型賽會,不是每個地方都有經驗,雖然有專門的操辦公司在各地接活干事,但架不住賽多人忙。我在某個特大城市出差時,聽到該市馬拉松比賽的承辦者介紹,從拿下承辦權到比賽,僅用一個多月時間,令我佩服不已。我想,這絕不只是承辦者有能力,后面一定是政府沒少操心,廣泛的動員能力、協調能力不是承辦方擁有的。
時尚性、娛樂性使馬拉松賽會有了嘉年華面孔,人們可能也很大程度上把它當成一件純粹的參與性互動娛樂來看待了。人們心中對它的定位,能夠喚起相應的行為。例如提供志愿服務的人,很難想象在別的比賽場合去干擾運動員比賽,卻不認為在馬拉松比賽中途給運動員遞送國旗有什么不妥。當這種行為發(fā)生時,負責維護賽道的人又有哪里,為何沒有制止志愿者的這種行為?或許志愿者本身就是維護賽道的人,那么他們?yōu)楹握J為向比賽中的運動員遞送國旗與維護賽道的職責不沖突?另外,志愿者既參與賽會組織,就應維護比賽的公平性,為何卻只向中國選手遞國旗?
比賽中扔國旗該不該,根本是一個假問題,因為既是比賽,過程中根本就不應該出現向運動員遞國旗的事情,而不是遞國旗后運動員該怎么辦。“球門線上突然出現了一面國旗,運動員要不要射門讓球擊打國旗”,你怎么說?你會說這種情況不會出現,出現了表明賽場組織有問題。那萬一出現了怎么辦,把球射出去,還是先把國旗收好?我想,怎樣做都不應該指責。馬拉松比賽中的扔國旗爭議,類似。但為何人們在第一時間,沒有質疑賽道上有人遞國旗,而是認為選手扔下國旗不正確?這是因為馬拉松比賽沒有被真正視為比賽。
過去有“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現在的馬拉松比賽,在很多地方其實是“馬拉松搭臺,城市形象唱戲”,要通過馬拉松賽會來秀一秀城市的形象,因此,講的不是賽會本身的水平,而是能不能參與到“城市形象輪展”的大軍里去。但事情一搞濫就會變味,到處都是馬拉松也單調,而且邊際效用會降低。
現在一年從頭到尾,馬拉松不斷,搞得像是“城市標配”,就是刮的一陣風,所以連賽會要保證選手正常比賽、比賽場地要維護基本秩序都沒顧得上。
“風起時,豬都能飛”,無論干什么事的,都在搶風口。馬拉松就是一個城市宣傳的風口。當人們都瞄風口、搶風口、擠風口時,“工匠精神”、久久為功、百年基業(yè)、長遠眼光等等,肯定是沒人講究的。這不只是馬拉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