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很多學校在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上都做了積極的嘗試。2017年9月,教育部印發(f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強化了新型課程形態(tài)的建構,要求通過探究、服務、制作、體驗等方式,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在原有的實踐基礎上,開展了項目學習的探索和實踐,從課程資源、活動方式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整合,以落實《指導綱要》的精神,更好地推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
1.項目學習的內涵。
項目學習,也叫“基于項目的學習”,簡稱PBL,起源于美國。1918年9月,杜威的學生,教育家屈伯克發(fā)表了《設計(項目)教學法:在教育過程中有目的的活動的應用》一文,首次提出項目學習的概念,引起了教育界的關注。發(fā)展到現(xiàn)在,項目學習已成為美國中小學廣泛應用的一種學習模式。它是通過安排圍繞項目的真實學習任務,綜合各學科已學的知識,在合作學習的環(huán)境下,設計并實施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并把探究成果進行表達和交流的學習方式。[1]
2.項目學習的基本特征。
項目學習主要由內容、活動、情境和結果四大要素組成,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征。第一,面對真實的學習情境。項目學習從學生已有經驗出發(fā),在復雜、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完成作品。第二,開展有意義的學習。項目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每一個項目都要引導學生提出有意義的、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第三,培養(yǎng)跨學科學習的能力。項目學習研究的問題往往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涵蓋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學科的知識來探究問題。第四,形成“學習共同體”。項目學習以“團隊”為基本組織形式,強調師生、生生以及該項目活動的所有成員相互合作,形成“學習共同體”。
3.項目學習的內容建構要求。
項目學習的內容建構包括項目主題的選定和研究內容的細化。項目主題是項目學習的核心部分,在主題選擇上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所選擇的項目是否和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能夠解決真實的問題;其次,該項目能否融合多門學科的知識,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再次,要考慮到學校地域文化和資源優(yōu)勢,使項目的實施具有可行性。[2]在項目主題選定之后,還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內容的細化。一是確定學習目標,要考慮到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及最近發(fā)展區(qū),還要考慮不同學科知識在學習目標中所占的權重。二是確定實施過程中所需要的資源,初步規(guī)劃項目實施的主要流程。
將項目學習的教學模式引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首先可以促進課程資源的整合。
1.學習時間的整合。
《指導綱要》明確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時安排:小學1~2年級,平均每周不少于1課時;小學3~6年級,平均每周不少于2課時。如何保證在規(guī)定課時內有效開展實踐活動?這必須進行學習時間的整合。我校將3~6年級原有的研究性學習、勞動與技術兩個課時進行合并,1~2年級整合校本課程時間,將每周五下午兩節(jié)課固定為項目學習課,以項目的形式統(tǒng)整學習時間,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多的學習機會。
2.學習空間的重構。
目前學校已建設了開心農場、農夫果園、小樹林活動空間等綜合實踐課程基地。我們還開發(fā)了“南京印象”場館學習課程,精選南京市24個適合小學生參觀學習的博物館、紀念館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豐富、真實的情境,并開發(fā)了系列課程。例如在一年級“樹葉之趣”項目學習中,孩子們會到學校的小樹林觀察樹葉,制作植物名片;到中山植物園去尋找不同的植物、撿樹葉制作葉貼畫。
3.學習內容的統(tǒng)整。
《指導綱要》提出,“教師要基于學生已有經驗和興趣專長,打破學科界限,選擇綜合性活動內容,鼓勵學生跨領域、跨學科學習,為學生自主活動留出余地?!表椖繉W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活動方式,要求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我們組建了各年級的項目學習團隊,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骨干教師共同參與課程研發(fā),確定項目主題,設計課程框架,將零散的學習內容按照事物內在的邏輯進行統(tǒng)整。如四年級的“雨花石藝”項目,我們分為科學、人文、藝術、實踐四個板塊進行學習內容的統(tǒng)整。
傳統(tǒng)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偏向于研究性學習的范疇,而《指導綱要》提出了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yè)體驗這四種主要的活動方式,還有團隊教育活動、博物館參觀等。除了分類開展各種實踐活動,基于項目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各種活動方式的整合。
1.四種主要活動方式的整合。
《指導綱要》推薦的活動主題是按照四種主要活動方式劃分的。“這種劃分也是相對的,是為學校和教師更容易地理解該課程的活動方式和準確把握每種活動方式實施的關鍵要素而劃分的?!盵3]在項目學習設計中,我們往往是以整合的方式實施,使四種活動要素彼此滲透、融會貫通。仍以“雨花石藝”項目為例,首先從認識石頭開始,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產生一系列問題,開展“考察探究活動”。接著閱讀與雨花石有關的文學作品,了解它的內涵,再開展“文創(chuàng)作品”的“設計制作活動”。然后舉辦小小推介會,進行“職業(yè)體驗活動”,推銷自己的文創(chuàng)作品。最后去雨花石博物館進行志愿講解,開展“社會服務活動”,讓更多的人了解、喜愛雨花石。這樣以一個項目將四種活動方式有效整合,使學生的實踐活動變得更加有深度、有意義。
2.與學科活動方式的融合。
項目學習是一種跨學科的學習,學生將綜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每一個項目主題所涵蓋的學科知識不盡相同,我們在課程設計時會根據項目特點、學生的實際需求,選擇與之相關的學科活動方式進行有效融合。例如三年級的“悅然紙上”項目,可以從多個學科角度進行思考:和語文學科結合,通過查閱資料、誦讀成語、詩句等,了解紙的起源與變遷;和數學學科結合,通過測量紙的長、寬,認識常規(guī)紙張的尺寸;和科學學科結合,通過實驗研究紙的性質,并體驗簡單的造紙過程;和美術學科結合,認識粉印紙版畫,進行簡單的印刷體驗。這樣的項目學習和學科活動方式進行了有效融合,培養(yǎng)了學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
3.對學校傳統(tǒng)活動方式的改造。
基于項目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是全新的課程,還可以結合學校的傳統(tǒng)活動、班隊活動、專題教育等,在活動方式上進行改造與創(chuàng)新。例如學校傳統(tǒng)的春秋游活動,僅僅作為一次校外的游玩活動,學生沒有深度的體驗和學習。我們運用綜合實踐活動的理念,以項目學習的形式對其進行改造,變成了“我的春(秋)游我做主”主題活動。每次活動前,各個班級策劃活動方案,設計宣傳海報,推選一個景點參加年級評選,由全年級同學投票產生活動地點。在活動過程中,每位學生攜帶《南京印象》場館學習手冊,根據學習單上的要求開展探究、體驗活動。這樣的項目設計,將策劃、探究、體驗、實踐等方式融入其中,使原來單調的、陳舊的學校傳統(tǒng)活動重新煥發(fā)生機。
基于項目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強調過程性和多元化,倡導多種方式的學生評價相結合,以全面評價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的表現(xiàn),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持續(xù)發(fā)展。
1.個體評價和團隊評價相結合。
項目學習多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基于項目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要關注個體和團隊的關系。學校每學期末都會開展項目學習作品展示活動,分為年級和班級兩個層次。各年級部將一個學期以來的學生作品以展板、匯報的形式呈現(xiàn),校長、級部主任和學生代表共同參與評價,評選出優(yōu)秀年級部。各班級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評選出最佳成果團隊、最佳創(chuàng)意團隊、最佳合作團隊等。在此基礎上,還要公正客觀地評價每一個學生在團隊中的表現(xiàn),以自評和互評相結合,評選出“項目學習之星”。
2.靜態(tài)評價與動態(tài)評價相結合。
基于項目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要關注成果展示,但成果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創(chuàng)作一個靜態(tài)的作品,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以動態(tài)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學校每學期末各年級部的項目學習成果展示,都會以“作品展示+節(jié)目匯報+微信推送”的方式呈現(xiàn)。如二年級的“花語花意”項目,既有學校觀花地圖、花卉名片等靜態(tài)作品展示,又有學生創(chuàng)作的花卉詩歌朗誦、花田筆記分享、《茉莉花》小合唱等動態(tài)展示,還會把過程性資料編成微信進行推送,以便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的研究過程。
3.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基于項目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整個項目作品是學生進行項目活動的動機,作品完成程度應作為終結性評價的基礎,而項目學習又是一種研究性學習,更要注重評價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對知識技能、創(chuàng)新思維等的提升。為了準確評價項目作品的完成情況,我們針對每一個項目主題制定了目標分解表,包括主要能力目標、方法指導要點和表現(xiàn)性評價方式。對于過程性評價,我們主要通過學習手冊記錄學生參與活動的具體情況,通過活動過程檔案袋記錄小組活動情況。這樣,既關注項目成果又關注學習過程,能夠更加真實、全面地評價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