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剛
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大量前所未有的文化思潮、倫理道德觀念、社會信息源源不斷地涌入學生的頭腦,給他們正在成長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帶來巨大的影響,因而學校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況、新問題。
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因此,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地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有著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的,它針對的就是當前在相當程度上存在著甚至還在發(fā)展著的對于教育本性的迷失。
一、寓“立德樹人”教育于語文教學之中
教書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語文學科,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作用。我們不能因教學成績的壓力讓自己的語文教學只為提高成績而教學,應該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將德育融入教學活動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寓“立德樹人”于閱讀教學中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感悟語言、積累詞句進行德育教育。選準角度,認真研讀課文,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并尋找與語言文字的最佳聯(lián)結點,對揭示文章思想內容的重點詞句進行點撥推敲,因文悟德。例如在學習《最后一課》時,可讓學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對國家的淪陷,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xiàn)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教育學生愛國并非空洞遙遠,它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再啟發(fā)引導學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呢?并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意識;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zhàn)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fā)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那我們人類就得自食其果。再聯(lián)系實際,談談近幾年來西北地區(qū)發(fā)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啟發(fā)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應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來共同保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愿地選擇死亡,讓年輕的斑羚獲得新生。啟發(fā)學生: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學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讓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父愛母愛”,同學們在列舉了父愛母愛的種種事實后感慨:誰言寸草心,難報三春暉!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xiàn)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里。如在學習莫懷戚的《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xiàn)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xiàn)實狀況有機聯(lián)系起來,并逐步落實到行動上。
三、寓“立德樹人”于寫作教學中
從寫作心理角度看,學生作文過程就是思想上受教育的過程,它集中反映了學生的基礎知識、生活經(jīng)驗和思想認識。首先把德育滲透于命題中,如根據(jù)現(xiàn)實中很多學生叛逆現(xiàn)象,要求寫“感恩”、“責任”等方面的話題作文,或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好現(xiàn)象和言論,要引導學生怎樣立意、選材、布局、謀篇過程中進行德育。最后通過批語、講評對學生進行再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習作中德育思想情愫進行點評、矯正,能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寓“立德樹人”于課外延伸中
在課前或課后,向學生推薦書目,要求學生看課外書、寫讀書筆記,通過閱讀優(yōu)秀健康的書籍接受教育,還可以推薦學生觀看“愛國主義百部影片”、綜藝大觀、“走遍中國”,“百家講壇”等節(jié)目,讓學生說新聞,談體會,從而使學生能了解中國的地理、風貌和歷史文化,關心國家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讓學生成為一個正道之人,不僅僅是一日或幾日就可成的,要的是持之以恒,要的是努力不懈。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塑造學生“靈魂”,是我教師生涯中的追求,我將為這份信念一路走將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