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園貸”在近幾年因其引發(fā)了諸多社會事件而廣受社會關注。“校園貸”的興起是中小民間借貸公司借“互聯網+金融”之勢的自我發(fā)展,也暗合了青少年消費觀念扭曲、金融常識掌握不足、社會經驗缺乏、法制意識淡薄的劣勢。隨著國家法律的禁止,“校園貸”已不能再在校園中肆虐,但“校園貸”風波的背后所折射出的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問題則值得我們反思。
關鍵詞 “校園貸” 消費觀 金融觀
作者簡介:錢宇峰,吳江高級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1.193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從2014年起,如分期樂,名校貸,99分期等多家“校園貸”平臺開始進入校園,并在2015年呈現井噴式增長。在此過程中,“裸貸”、“暴力催款”等問題使 “校園貸”成為了校園中的“過街老鼠”。直至2017 年中國銀監(jiān)會、教育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guī)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銀監(jiān)發(fā)[2017]26 號),全面禁止了網貸機構對大學生貸款的業(yè)務。雖然“校園貸”的問題已經不能在校園中肆虐,但其背后折射出的青少年消費觀變化、學生財務管理能力和學生德育教育等方面的問題依然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本文擬就“校園貸”這一典型問題,分析其背后青少年學生在消費觀念、生活方式、校園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學生自我成長角度提出一些思考。
一、學生借貸動機分析
(一)滿足非正常的消費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fā)展,產品技術的更迭速度顯著加快的情況下,部分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學生盲目追求所謂的時尚與潮流,購買與自己的學生身份、家庭收入水平不相稱的消費品。從各類“校園貸”違法案件中可以發(fā)現,很多的大中學生跟“校園貸”平臺借貸是出于攀比的心態(tài),購買最新款的iPhone手機、MacBook筆記本電腦,甚至有部分女生貸款購買Gucci等品牌的包、高檔化妝品等。由于這些消費品的購買往往超出了一般家庭的消費水平,或者是得不到父母的資助,部分學生便采取先借貸再想辦法掙錢或跟父母要錢的方式來進行超支消費。
(二)學生自我培訓發(fā)展
當然,在現實中,也存在著一部分學生是因為求職培訓的原因向校園貸平臺借貸。部分培訓機構與“校園貸”平臺合作,學生向“校園貸”借貸支付培訓的學費,然后以求職成功后的工資來抵償借款。從表面看,這與西方國家貸款求學的模式類似,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有培訓機構違法用學生的身份證件來從事貸款、辦信用卡等,造成學生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但大中學生由于自身的法制素養(yǎng)不高、社會經驗不足,非常容易陷入培訓機構與“校園貸”平臺狼狽為奸搭建的圈套之中。
(三)獲取創(chuàng)業(yè)啟動資金
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時代背景下,部分“90后”、“00后”青少年學生也意圖下海嘗試。在得不到父母親強力支持、銀行貸不到款的情況下,很多對創(chuàng)業(yè)未來盲目樂觀的青少年學生會向“校園貸”借款創(chuàng)業(yè)。如2017年,南京某職業(yè)大學的吳娟(化名)向當地某“校園貸”機構貸款8000元準備做化妝品微商,在支付了2400元保證金后,用剩余的5600元進了一批化妝品。但由于銷售經驗不足,化妝品質量不高等問題,她的創(chuàng)業(yè)很快失敗。5600元的債務在兩個月內迅速上漲為11000元。
二、“校園貸”對青少年學生的不良影響
(一)“被貸款”造成青少年的利益受損
“校園貸”在宣傳階段就喊出“審核快,放貸快”的口號,然而在快審核的背后往往是審核草率,甚至是不審核。同時,盜用學生身份證件辦理各類金融業(yè)務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許多學生莫名其妙地因“被貸款”而欠下巨額債務,或者是身份證件被用來辦理信用卡、貸款等,直接影響學生將來的個人財務信息安全及征信紀錄。
(二)“高息貸款”造成青少年無力還款
表面看,大多數“校園貸”平臺名義上的放貸利率都沒有超過法律上界定高利貸的標準——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4倍。但在現實中“校園貸”公司除了收取利息之外,往往還會以服務費、罰息、滯納金、違約金、催收費等五花八門的名目,向借貸學生收取遠遠高于貸款本息的巨額費用。而在簽署借貸協(xié)議時,“校園貸”平臺的工作人員往往只會強調利息多低,而不會解釋協(xié)議中有關服務費、罰息、滯納金、違約金等的隱性條款,以達到騙其入套的效果。而學生一般都是等到還貸時,才發(fā)現已是騎虎難下。
(三)“暴力催款”直接造成身心傷害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受理民間貸款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對無法按時還款的借貸人,放貸人可以憑借借據、收據、欠條等債務憑證向法院提起訴訟,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很多“校園貸”平臺卻通過暴力威脅、恐嚇等方式進行催款。這對心智相對還不成熟、社會經驗缺失的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而且給借貸學生的家庭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從2015至2016年間不斷見諸報端的學生因還不起“校園貸”而跳樓自殺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部分“校園貸”平臺不過是傳統(tǒng)的非法高利貸套上了“互聯網+金融”的外衣罷了,類似的違法行為不但擾亂了社會治安,違反了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更讓整個社會充滿了戾氣。
(四)“隱私泄漏”造成個人生活困擾
校園貸行業(yè)市場在發(fā)展階段,處于“無準入門檻,無行業(yè)標準,無監(jiān)管機構”的“三無”狀態(tài),背后實際上大多是中小型民間借貸公司,借貸平臺既沒有保護用戶隱私安全的意識,也缺少保護用戶隱私的技術支持。甚至有的“校園貸”平臺會使用泄露用戶隱私的方式來催款或直接向其他機構售賣學生個人信息。2016年7月6日,云南紅河學院一女生因借了分期貸款而未能如期還款,一張自己手拿身份證的照片遭公開,證件上的大部分個人私密信息在校內貼吧被展示;接下來的十幾天內,該平臺又將十幾個未能按期還款的學生信息公布在貼吧上。利用公布個人信息來威脅催債當時已經成為“校園貸”平臺催債的常用手段。
三、“校園貸”問題對于青少年學生成長的啟示
針對“校園貸”引發(fā)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政府已經明確采取措施來規(guī)范“校園貸”市場。而校園貸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法制意識淡薄、消費觀畸形、社會經驗缺失的問題,這需要我們青少年學生予以重視。
(一)強化青少年學生金融知識的普及
為什么“校園貸”危機如此頻發(fā),還有這么多青少年學生選擇向其借貸?究其原因,大多數學生的對金融知識的了解不多,對“校園貸”的運行機制、盈利模式、風險等方面沒有全面理性的認識。據筆者的經驗,現在的學生只知道“校園貸”的利率比銀行貸款利率高,也不了解征信系統(tǒng)的運行模式,不知道一旦有了失信記錄后對他們以后生活的影響。所以,學校和家長應加強對青少年學生金融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幫助青少年學生更好的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二)強化學生合法權益自我保護意識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身心由幼稚到成熟轉型的關鍵時期,向青少年學生強調法制觀念,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僅有利于青少年學生在“校園貸”問題前,能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更有利于在以后學習生活中,當遇到“校園貸”類似問題時,能夠明辨是非,不輕易被不法分子誘導參與非法活動。
(三)學生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從青少年學生自身角度看,首先應樹立適度消費的消費觀。適度是適應學生正常需求,花錢要考慮到家庭的承受能力,不能拿著父母的血汗錢去揮霍、去攀比,追求所謂的潮流、時尚,不應該再加重父母肩上的壓力。其次,青少年學生還要防止盲目消費,應該提高自己的審美觀,多聽取家長、老師的意見,綜合考慮消費的目的和消費效果,防止盲目消費。最后,學生正確消費觀念的樹立離不開家長和學校老師的教育引導。“家長要經常與孩子及教師溝通交流,及時掌握自己孩子的身心成長情況,多給予其幫助與關心?!?/p>
(四)提高誠信意識
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青少年學生應充分認識到個人信用的重要性,在青年期間學習理財、信貸和法律知識,潔身自好強化風險意識,根據自身條件合理安排消費支出,形成誠實守信的美好品德和理性消費的習慣。
參考文獻:
[1]瞿嬋.論校園借貸消費的法律風險及規(guī)制.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7).
[2]孫結才.“校園貸”風險法律規(guī)制探究.懷化學院學報.2017(1).
[3]夏英杰.“校園貸”現狀分析及法律規(guī)制.法制與社會.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