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媚
本文將探析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下開展護理服務的應用效果, 特對2017年3月~2018年4月入住本院耳鼻喉科接受診療的82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進行了研究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4月入住本院耳鼻喉科接受診療的82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 其中男45例,女37例, 年齡18~69歲, 平均年齡(43.56±10.55)歲;疾病分型:骨瘍型25例、單純型27例、膽脂瘤型30例;病程最短1年, 最長10年, 平均病程(5.09±3.32)年。所有患者聽力測試均有程度不同的下降, 輔助CT、耳鏡鏡檢, 綜合評估確診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根據計算機隨機分組方式將患者分為路徑組(42例)和對照組(40例)。
1.2 方法 對照組在常規(guī)護理模式下開展基礎護理, 路徑組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下展開護理, 具體措施如下。
1.2.1 建立臨床護理路徑小組 由主治醫(yī)生、耳鼻喉科科室護士長及責任護士共同構成臨床護理小組, 搜索相關權威護理文獻, 并和臨床既往護理經驗相結合, 梳理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主要護理要點, 從入院當天開始直到出院當日, 基于疾病特點及臨床治療方案、病情轉歸制定出可行性、有效性、科學性、循序漸進性強的護理措施, 后期護理人員開展日常工作時嚴格按照路徑護理執(zhí)行, 并做好護理記錄;而護理前需先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路徑措施解釋, 開展院內管理宣教、健康手冊發(fā)放、心理護理等, 提升治療效果及干預依從性。
1.2.2 臨床護理路徑內容 ①入院1~2 d(術前):護理人員需做好環(huán)境護理, 并進行詳細健康知識宣教, 講解治療方案及步驟、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發(fā)病機制等, 提升患者相關知識認知度;糾正不規(guī)律生活、飲食習慣;多溝通, 建立起融洽的護患相處氛圍;心理護理, 緩減不良情緒, 增強治療信心;幫助患者完成術前所必須的多項檢查, 如CT、聽力測試、心電圖、尿常規(guī)、肝腎功、凝血狀態(tài)測試等[1-3]。②入院3~4 d(手術前后):護理要點主要有術前心理疏導;主治醫(yī)生介紹,主治醫(y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術前準備;指導術中注意事項等[4]。③入院4~10 d(術后恢復階段):體位護理;臥床休養(yǎng)指導;并發(fā)癥觀察及防治護理;科室飲食護理;康復功能訓練;抗生素治療;疼痛護理;用藥指導等[5]。④出院當日:出院后指導內容包括飲食干預、用藥指導、指導耳道家庭護理、康復宣教(如避免發(fā)生便秘、用力咳嗽等, 以免牽連到患耳)、發(fā)放復查計劃等, 若患者發(fā)生頭暈耳鳴等癥狀, 需引起重視入院隨診[6,7]。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本院自制問卷調查患者滿意度, 分為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 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路徑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6%,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85.0%;路徑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伴隨病情的發(fā)展, 化膿細菌感染, 進而可引發(fā)咽鼓管阻塞或發(fā)炎現象, 嚴重者可出現鼓膜穿孔,臨床可伴隨聽力障礙、耳鳴、耳痛、發(fā)熱等癥狀, 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主要有手術、保守藥物治療兩大方案, 而為促進疾病康復, 對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也是重要舉措之一[8]。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科學的新型護理模式, 針對一類患者從入院當天開始, 制定出系統、全面的護理路徑計劃, 治療前、治療期間及治療后, 根據疾病特點及臨床治療需要、病情恢復時期需求, 確定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 旨在保證護理質量, 促進疾病康復[9]。本次研究將該護理形式用于路徑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的護理中, 結果顯示, 路徑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97.6%, 對照組患者護理滿意度為85.0%;路徑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通過優(yōu)質護理利于病情盡早康復, 緩解患者不適,進而更易獲得患者的肯定, 取得更優(yōu)的護理滿意度, 也利于醫(yī)院長遠可持續(xù)發(fā)展。
綜上所述, 在臨床護理路徑模式下開展護理工作, 更能保障護理的有效性、連續(xù)性, 以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更利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情的康復, 臨床具有極高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