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娟 (江蘇南通市海門市三廠小學)
小學階段是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的起始時期,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還有極大的發(fā)展空間,而這一時期也是教師運用合適的方法開展小學生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最佳階段。但是小學生畢竟年齡有限,對于他們的教學需要講究策略。
交往,顧名思義就是由于共同活動的需要而在人們之間建立和發(fā)展相互接觸的復雜和多方面的過程。小學生的交往主要是與親人、朋友、老師、同學之間的交往,現(xiàn)在的孩子越來越難以融入社會,所以,教師教學的第一步應該創(chuàng)造一個讓學生盡快融入集體的環(huán)境,這樣才能為小學生與老師、同學之間建立交往關系奠定基礎。小學生不容易融入班級集體的原因在于太過依賴父母,且集體生活沒有吸引力。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教師一方面可以與家長進行商議,讓家長盡可能地對孩子放手,讓孩子把對父母的信任轉(zhuǎn)嫁一部分到老師和同學身上。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小學生中開展一些有利于孩子們團結(jié)一致完成的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到集體帶給他們的愉快心情,以此來吸引他們?nèi)谟谏?,樂于進行與他人的交往。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惡語傷人六月寒,可見禮貌用語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教師應該從教學的開始就教育他們學會禮貌用語,可以從最簡單的見到老師問好,對幫助他們的同學說謝謝開始,為了鼓勵小學生禮貌用語的表現(xiàn),教師可以用獎勵一朵小紅花等小小的獎勵來促進這種行為的持續(xù)發(fā)展。學習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通過一段時間持續(xù)的禮貌用語的培養(yǎng),小學生將會養(yǎng)成與他人禮貌交往的習慣。這也為他們跨出與人交往第一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是為生活服務的,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學習最終也要體現(xiàn)到生活中。為了使學生在生活中也能夠很好的與他人進行交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因材施教,通過進行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小學生切實體會到好的人際交往的魅力。
例如,選3個小學生,分別扮演賣冰棍的大姐姐甲、學生乙、學生丙。在炎熱的夏天,大姐姐甲正在路邊賣冰棍,學生乙走過去對大姐姐甲說:“姐姐你好,我想買一支冰棍,但是我的錢不夠,你能不能先買給我,我明天把錢不給你?”大姐姐聽到這么禮貌的話語,微笑著同意。學生丙走過去也要買冰棍,他說:“喂,我要買冰棍,但是我錢不夠,你能便宜點嗎?”大姐姐生氣的拒絕。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小學生能夠直觀的體會到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給生活帶來的方便之處,更能促進他們?nèi)ヌ嵘约旱慕煌芰Α?/p>
家庭是孩子的第二學校,好的家庭教育對于孩子能力的培養(yǎng)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學校期間,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時間教會學生交往技巧,在家的時候,家長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例如,當孩子與同學發(fā)生矛盾等時,家長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去幫助他們解決。家長也可以適時地創(chuàng)造一些合適的機會,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溝通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將教師所教的交往技巧用于實踐生活中來進一步提高交往的能力。教師和家長雙管齊下才是對學生最好的教育。
當然,人際交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備的,人際交往能力的學習應該是伴隨著學生成長的始終,隨著年齡與學齡的增長,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會逐漸得到提高。
[1]將春林.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2).
[2]谷玉冰.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J].教學與管理,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