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華俊紅
無錫市新吳區(qū)鴻山街道是吳文化的發(fā)源地,素有“吳越古地、山水名鎮(zhèn)、泰伯遺風、院士之鄉(xiāng)”的美譽。這里古有泰伯奔吳、舉案齊眉的典籍,今有錢穆、錢偉長等七院士的勵志故事。泰伯實驗幼兒園便坐落于這片有著三千多年文化底蘊的沃土之上,接受著吳文化的洗禮。
在園本課程開發(fā)中,我們將吳地鄉(xiāng)土人文景觀、歷史遺存、民俗風情、民間藝術和童謠、童戲等豐富的教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從幼兒認知興趣與發(fā)展需求出發(fā),通過搜集、整理、刪減、增添、創(chuàng)生等建構技術,注重幼兒園教育多領域目標的有機整合,建構了一套童趣化、本土化的幼兒園園本課程。
我園堅持以科研引領園本課程建構,探索基于鄉(xiāng)土人文環(huán)境的幼兒園課程改革實踐,先后開展了《建構具有鄉(xiāng)土特色的幼兒美術園本課程》《吳文化傳承視野中的園所文化建設研究》《吳文化園本課程審議及其序列化研究》 《文化——生態(tài)理論視閾中吳地童謠童戲課程研究》 等課題研究。園本課程經歷了從項目研究到整體架構,再到縱深推進的研究軌跡。
隨著《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頒布,我們的研究思路也在不斷發(fā)展。從最初聚焦教師教學研究轉變?yōu)閷τ變簩W習的研究,從聚焦學習活動向豐富游戲生活轉變。將當下幼兒的需求作為課程資源開發(fā)的基點,將建構適合當下幼兒需要的課程作為園本課程建設的目標。
依托“十二五”省級重點資助課題《吳文化園本課程審議及其序列化研究》,我們完善了課程框架,優(yōu)化了課程內容,拓寬了課程實施路徑,發(fā)展了課程評價,出臺了吳文化園本課程完善版——《吳風雛燕幼兒吳文化活動課程》。
課程包括兩大主題:以“伯瀆春色”“鴻山秋語”等地方資源建構的童游童語主題課程;四大特色:以面泥、陶泥、版畫、國畫等民間工藝為主線的童畫童趣課程;兩類游戲:以吳地童謠、吳地童戲為活動形式的童謠童戲課程;六個專用教室:以稻草人家、親親竹園、養(yǎng)蠶人家、創(chuàng)意染坊、太湖人家、悠悠茶吧為特色的吳風民俗課程。
童游童語課程按時令安排在春、秋兩個學期的相應時間點展開;童畫童趣課程以班級特色的形式分散在日常教學中,每班依據幼兒興趣和教師專長選定一個特色,每周開展一次特色活動,其余的特色項目在才藝節(jié)以體驗周的形式進行感知活動;童謠童戲課程中吳文化專用室活動以興趣小組活動的方式每周開展一次活動;童謠童戲課程滲透在每日戶外活動和自主游戲時間。
園本課程建構是個動態(tài)的、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們找到了有效的優(yōu)化路徑——課程審議。
我園的課程審議模式為據于現(xiàn)場的審議方式,其構成模塊為:問題的發(fā)現(xiàn)、理論支持的搜尋、經驗支持的提供、問題現(xiàn)場(解剖問題)、解決策略的顯現(xiàn)、策略的比較、策略的選擇等。在具體操作中,根據參與人員、議題的變化而靈活變化。
1.課程前審議:發(fā)現(xiàn)問題,主動思考
前審議在課程實施之前進行,課程前審議的過程就是預設課程實施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預設課程實施中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并及時進行調整和修改。在前審議中要做到三思:目標是否合理?硬件是否達標?活動內容是否適宜?
2.課程中審議:分析問題,尋找思路
一是通過多種方式檢驗課程是否合理,如: 一課三研、同課異構等;二是通過經驗交流共同分析問題,在課程實施中,教師們組織教學活動總有先后之分,先實施的教師將教學活動中出現(xiàn)的優(yōu)勢和不足之處記錄下來,然后與同伴進行交流分享;三是通過積極思索,初步解決問題,為其他教師更好地組織此活動打下基礎。
課程后審議是統(tǒng)籌進行反思的過程,在后審議的過程中反思已經不僅僅是對于某一活動或是某一目標的反思,而是對整個課程的反思。其中包括前審議中制定的主題目標是否達成、教學活動是否適合幼兒的發(fā)展、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是否適宜、整個主題的教學活動安排序列是否符合邏輯等。在此基礎上通過討論和商議,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將原有的課程進行優(yōu)化,努力使課程在審議的過程中進一步合理與完善。
園本課程建構是個動態(tài)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在園本課程研究的道路上,我們需要進一步傳承吳地文化,繼續(xù)堅守兒童立場,為每一位幼兒建構適合他們的課程是我們永遠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