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芝,唐瑜皎,吳 維,毛 穎
(四川旅游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0)
2014年,國務院印發(fā)的《全民健身計劃 (2011—2015年)》提出,要充分利用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場所和山水等自然條件,建設公共體育設施以及健身步道、登山道等戶外運動設施。2016年,成都市人民政府發(fā)布了《健康成都——成都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為進一步提高市民身體素質、市民健康素養(yǎng),對推動健康成都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我國健身步道尚處于起步階段,對于登山健身步道的研究也尚不成熟,且大多數(shù)研究是從體育健身著手,如朱紅軍發(fā)表的《國內外健身步道發(fā)展現(xiàn)狀比較研究》、孫飆在中國生理學會運動生理學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運動與健康”學術研討會上提到的《科學健身步道模式的研究及應用》等。甚少研究者從地方文化以及人文需求角度出發(fā),進行關于健身步道的景觀觀賞性、體驗性、教育性方面研究。
健身步道最早出現(xiàn)在1921年的美國,并得到國家政府重視,目前形成了2.56萬km長的健身步道,遍布全美各地區(qū)。其他發(fā)達國家也陸續(xù)建立了完整的步道系統(tǒng),研究體系也趨于完善,擁有成熟的規(guī)劃原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人性化的管理機制、完善的后期維護制度。
健身步道(包括登山健身步道和國家森林步道)是一種供人們進行走、跑等鍛煉活動的道路,亦可進行騎自行車、輪滑等活動。健身步道與一般道路在路面顏色、材質等方面有明顯區(qū)別,由能保護鍛煉者的特殊材質鋪設而成,并在步道路面及周邊設有里程標識、健身指南標識以及其他健身設施等。
龍泉山地健身步道在2011年建成開放,步道全長約15 km,有一條主要登山游覽路線,步道有兩個出入口,都位于歐鵬大道上。主要景點有茶花園、怡心亭、芭蕉園、石場遺址、健身廣場、仰天窩魚塘等,其中,怡心亭由四川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捐資50萬元打造,以櫻花為主要景觀。另外,在健身步道的制高點上可以欣賞到龍泉城區(qū)的全貌,天氣好時還能遠瞰成都市區(qū)。
使用者問卷調查結果及分析,問卷調查顯示,20%受調查者表示對健身步道特別滿意,70%表示滿意,但仍有10%的人表示步道某些方面需改造優(yōu)化。其中滿意度較高的多為步道附近居民,滿意度較低的多為市內居民。由此可知,龍泉山森林公園建設背景下,健身步道應面向更廣人群進行景觀優(yōu)化。健身步道主要使用對象為40~60歲的龍泉驛區(qū)本地居民。其中,60%的人認為步道安全保障度高,而40%的人認為,步道建設存在滑坡和防電防滑設施老化,圍欄缺損等安全問題。健身步道目前的主要活動為登山健身、騎行競技及游覽觀賞,棋牌、禪坐、瑜伽等活動較少。80%的參與者表示步道布局、線路設置較合理,能滿足觀景的基本需要,但20%的人表示景觀單調、乏味,游覽線路單一。關于健身步道的內部元素(景觀小品、風格類型、植物、鋪裝、材質等),40%的人認為無突兀部分;40%的人認為存在些許不統(tǒng)一的部分;僅20%的人表示均衡統(tǒng)一。由此可知,龍泉驛區(qū)健身步道的整體滿意度不高。
根據(jù)前期的調查分析,從4個方面對龍泉驛區(qū)山地健身步道的提出景觀優(yōu)化方案。
鋪裝體系是健身步道的重要組成成分,它不僅是組織景點、景物的紐帶,其本身也可以作為一種景觀。鋪裝的色彩、質感、材料不同,所表現(xiàn)出的韻律、節(jié)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龍泉山地健身步道的景觀優(yōu)化中,鋪裝體系應根據(jù)山地的起伏、景點設置、游人的需求等,做出相應的變化。
4.1.1 平緩路段
研究表明,健身運動以40 min為最佳。而健身步道的平緩路段可以給游人提供緩沖和休息,因此平緩路段的鋪裝應分為兩種:一部分鋪裝為跑步騎行專用塑膠跑道,另一部分鋪裝為緩步區(qū),通過一些地面鋪裝的引導來使游人放慢腳步,做到正確的運動和鍛煉,如通過磚石拼貼出與健身運動有關的圖案來普及一些運動常識。
4.1.2 臺階路段
臺階起到連接平緩路段和陡峭路段的作用。其設計應該充分考慮人體工程學,踏步高(h)一般在100~150 mm左右,踏步寬(b)在300~400 mm左右,高寬比不宜大于1∶2.5。平臺深度一般不應小于1000 mm,且需做3%左右的排水坡度。臺階需考慮安全問題,其面層應選用防滑和耐久的材料。臺階數(shù)不宜超過16階,應每8個臺階設置一段平臺緩和區(qū)域,以滿足游人科學合理的運動健身需求。
4.1.3 陡峭路段
陡峭路段對健身愛好者而言,是挑戰(zhàn)自我的路段,而對體能稍差一點的游人,則較為艱難。因此在鋪裝體系上也應考慮不同游人的需求。主要從三種情況來考慮:第一,對體能較差的孩童以及老年人,利用防滑的鋪裝材質來降低行走難度;第二,對普通游人,在鋪裝材質上不做更多的安全防護措施;第三,對有更高運動需求的游人,在鋪裝上以山地原始面貌為主,增加挑戰(zhàn)性。
交通流線指具有大小和方向的單向交通流的運行軌跡線。但目前龍泉山地健身步道沒有科學合理的內部交通流線體系,路線單一。因此,在對它的交通流線優(yōu)化中,根據(jù)不同人群和需求,在現(xiàn)有的單一路線上新增幾條上山路線,如普通的休閑登山路線、山地自行車路線、徒步愛好者路線等。并優(yōu)化下山車道路線,做到人車分流。
導視系統(tǒng)不但有引導、說明、指示功能,也有營造風格、塑造文化的作用。目前龍泉驛區(qū)山地健身步道的導視系統(tǒng)極不規(guī)范且存在缺失的情況,使游人在行進過程中缺少了基本的方向指示。
總平面導視圖是每一個景區(qū)必不可少的導視系統(tǒng)之一。所以在對龍泉山地健身步道的導視系統(tǒng)的優(yōu)化上,除了在入口處和各個節(jié)點進行路線導視圖的設置,還可利用現(xiàn)代電子信息系統(tǒng),監(jiān)測發(fā)布健身步道的實時狀況。另外,路標導視系統(tǒng)在設計時應結合人機工程學,考慮到人們的心理行為習慣,做到舒適且合理。地面導視系統(tǒng)在近幾年的導視系統(tǒng)中被廣泛運用,在龍泉山健身步道的導視系統(tǒng)優(yōu)化中,也可將其運用在內,使導視形式多樣化。
景觀小品是景觀中的點睛之筆,它們一般體量較小、色彩單純,對空間起點綴作用。龍泉驛區(qū)山地健身步道景觀小品的設置應該充分展示出綠色生態(tài)、科學健身、和諧生活的主題。讓游人在健身休閑和游覽的過程中,感受輕松氛圍。
4.4.1 視覺感受
視覺感受型景觀小品主要通過雕塑,小型建筑小品來體現(xiàn)。在地勢相對平緩的區(qū)域,可以適當放置一些具有運動性質或者科普科學健身知識的景觀小品,在材質的顏色搭配上要符合周圍環(huán)境,與大背景色調和諧統(tǒng)一。
4.4.2 聽覺感受
聽覺感受型小品主要通過音響設備來實現(xiàn),龍泉驛區(qū)山地健身步道本身設置了外放音響設備,但是音響設備的造型可以進一步優(yōu)化,如結合運動健身等相關元素。
4.4.3 嗅覺感受
嗅覺感受型景觀小品主要以植物來打造,運用園藝修剪技術將芳香花卉塑型,將其外形與健身步道的主題相聯(lián)系,豐富景觀內容。另外,還可引入芳香療法。
龍泉山山地健身步道景觀優(yōu)化設計遵循生態(tài)性、功能性、融合性、藝術性的原則,從鋪裝體系、交通流線、導視系統(tǒng)、景觀小品四大方面入手,并將鋪裝系統(tǒng)劃分為平緩路段、臺階路段、陡峭路段3種情況進行優(yōu)化設計說明;在交通流線上一改目前的單一狀況,設計多條登山路線;在導視系統(tǒng)上,通過平面導視圖、路標導視圖和地面到視圖來形成多樣統(tǒng)一的山地導視體系;最后從視覺、聽覺、嗅覺3個方面對景觀小品進行優(yōu)化改造設計,使得龍泉山地健身步道在未來能夠更好地滿足運動休閑需求,起到游覽觀賞和宣揚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的作用,也為其他山地健身步道的設計提供參考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