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為了提升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為基礎,在教學中采用文本閱讀與寫作思維結合的方式。閱讀與寫作一直是學生在學習語文時最為關鍵的兩部分,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閱讀,不斷的對知識、對語言的積累才能在寫作上形成屬于自己的風格。學生要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這樣才不會受應試教育的寫作模版所影響。因此為了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采用文本閱讀與寫作思維融合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已經(jīng)被大多數(shù)的教師與學生認可。
大多數(shù)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的影響,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已經(jīng)無法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對現(xiàn)代學生進行教學。教師的專業(yè)知識不夠豐富,無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外拓展,由此導致中學的閱讀教學課堂缺少交流互動?,F(xiàn)有的教學方式,使課堂交流互動只存在于形式上,中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沒有形成,這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引導。但如果教師的語文素養(yǎng)水平不夠,會使學生的道德觀念出現(xiàn)差錯。學生文本閱讀的過程中,無法理解課文中作者表現(xiàn)的深刻含義,學生的閱讀水平不夠高,就會影響學生的發(fā)展。
其次,文本的淺閱讀能夠減少學生閱讀的熱情,教育工作者對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求真求實的目標存在誤解。對教學還在采用應試教育的模式,這樣的教學方式能限制學生的想象,尤其是在閱讀教學的模式上,教師對照教材對學生進行講解,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學生的閱讀能力無法得到提高,學生的思維方式就會受到限制。學生語文閱讀的學習中就無法準確的理解文意,由此學生的自信心就會受挫。
最后就是對非標準答案的探討,教師無法正確的引導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知識進行探討,學生的思維被局限在標準的答案中,無法得到創(chuàng)新的意識,因此學生就無法對課文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將文本閱讀與寫作思維融入到將教學方式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才會不斷的提高。
(一)營造閱讀與寫作結合的教學氛圍。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按照現(xiàn)階段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將語文教材中的文章與閱讀教學方式聯(lián)系起來,由此為學生提供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學生能夠在語文課堂上能夠將自身的想象力發(fā)揮出來,課堂的趣味性能夠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在增加。以蘇教版語文中《我的母親》為例,在實際的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引導學生進入正文學習,先對教學的內(nèi)容進行閱讀,學生對教材的語言有了相應的認識。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使用語言對自已的母親進行描述,這樣的方式能夠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學生在對自已的母親敘述的過程中,學生也能理解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懷揣著怎樣的感情。由此語文課堂上能夠營造出良好的閱讀氛圍,教師最后將話題引到《我的母親》的教學上。教師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進行語文教學,能夠使學生與作者之間形成一個聯(lián)系,學生能夠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感情。學生的閱讀興趣不僅能夠被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方式還能得到改變。學生能夠在閱讀中認識到各種詞語,能夠對語言邏輯有一定的認知,寫作的水平自然就會提升。
(二)培養(yǎng)學生好的閱讀習慣。教學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不斷融合,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認識到寫作與閱讀的不同,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寫作能力的提升需要對文章進行不停的閱讀,因此學生需要形成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蘇教版的教材中散文較多,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能夠讀懂課文中的情,并嘗試學習文章中的表現(xiàn)形式。以蘇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人琴俱亡》教學為例,教師引導理解文章的含義,能夠對作者表達的意義有屬于自身的理解,學生在寫作使投入自身的感情,這就需要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能夠對文章的表達方式進行借鑒,形成好的閱讀習慣,不斷的創(chuàng)新自身的思維,才能使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不斷的提升。
現(xiàn)如今的語文課堂教學,采用閱讀與寫作思維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能夠得到提升,同時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也在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將閱讀與寫作進行融合,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使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不斷的提高。
[1]石祥會.論文本閱讀與寫作思維的融合[J].中學語文,2017(33):94.
[2]劉正保.高中生寫作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D].寧夏大學,2017.
[3]徐欣.合作寫作對讀后續(xù)寫任務中文本銜接性的影響[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16.